揭秘瓯海城中村改造的“郭溪力度”
核心提示:在短短42天内,22名攻坚人员为何能顺利完成104户村民的房屋征收协议签订?近日,记者走进瓯海城中村试图寻找其中的答案。
温州网6月29日讯(记者 黄梦思 通讯员 金朝丹)入夏以来,在温州市区城中村改造进程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郭溪力度”,其意是指瓯海区郭溪街道梅屿村从启动到全部完成104户房屋征收协议签订,仅用了42天时间。
在短短42天内,22名攻坚人员为何能顺利完成104户村民的房屋征收协议签订?近日,记者走进瓯海城中村试图寻找其中的答案。
动迁大会遭村民故意刁难 攻坚员和风细雨暖人心
42天,攻下一个村的签约任务,动作可谓迅速。然而,对王达武等22名攻坚员来说,却是42个与时间赛跑、不可松懈的日日夜夜。
王达武是郭溪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负责梅屿村城中村改造征迁工作。这42天里,他就像复读机一样,一次又一次反复耐心地跟村民讲解拆迁政策,鼓励村民提前签约腾空。
第一天入驻梅屿村开动迁大会时,王达武向村民讲解城中村改造政策,就遭到了村民的集体挤兑。村民们故意刁难他,要求用温州话讲解。其中,个别村民是真的听不懂普通话,但多数村民是为了起哄,打算赶走“这群要拆他们房子的人”。
“我是金华人,退伍后留在温州工作,温州话真的讲不好。我只能跟他们说,听不懂没关系,我讲到你明白为止。”王达武说。他拿出军人的气势与坚定的毅力继续讲解,起哄声逐渐散去,村民的情绪逐渐平息下来,静静地听他讲解城中村改造政策。
动迁大会后,梅屿村仍像往常一样安静,十天下来,驻点办公室异常冷清,仿佛全村都不在乎城中村改造这件事。王达武觉得不能干等村民上门咨询,立马将22人分成3个攻坚小组,分头走进村民家中,挨家挨户解释城中村改造政策,鼓励签约腾空。
“只要村民愿意听,我就立马讲。”对于部分不懂政策的村民,王达武至少解释5、6次,一一解答村民心中的疑点。几天下来,他声音马上就嘶哑了。
就这样,22名攻坚人员就像22台政策讲解“复读机”,坚守在村里的驻守点,向每位前来咨询的村民解释已经重复上百遍的政策。
攻坚组合力动员至凌晨 解开兄弟俩多年矛盾
“征迁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解释分析政策,帮他们算经济账,还要处理好拆迁户之间的恩怨矛盾。”王达武给记者举了一个典型例子。
梅屿村有一户人家,共6间房子,每间都是4层半,其中含有违章建筑。虽然建筑定性为家庭住宿,但还是出租给私人企业作为厂房,每年还能赚不少钱。这户人家因面积大,兄弟俩又因分家不均,反目成仇,攻坚员和村两委干部多次上门做动员工作均无果。
攻坚员每次上门解释拆迁政策、算经济账时,不是哥哥生气走掉,就是弟弟不爽离开,两人始终无法坐在一起和和气气地讨论征迁问题。
为此,攻坚小组特地选了一个两兄弟都在家的晚上,郭溪街道班子领导、村两委集体出动,分别向两兄弟分析政策,并解开了两兄弟之间多年来的矛盾。
“我们既处理好他们父亲往后的养老问题,又帮忙计算兄弟俩如何平均分房,购买安置房等事项。”王达武说,最后两兄弟心平气和地坐下来签订协议,两人握手言和。此时,时针已指向深夜零点。
离开前,这位弟弟的妻子一次又一次地感谢攻坚小组合力解开兄弟俩多年来的矛盾,这时,王达武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贫困户担忧居无定所 攻坚组细心解除后顾之忧
梅屿村有七、八户来自瑞安、泽雅的移民户,由于老家的房屋倒塌,他们下山移民购买了梅屿村村民的违章建筑。如今,他们唯一的住宅面临拆除,这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生存问题。
梅屿村的一户低保家庭,从泽雅移民而来,户主自身残疾,妻子精神不正常,儿子工作不稳定。一大家子住在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里,经济条件十分拮据,城中村改造无疑给他增添了很大的压力。他向王达武抱怨,如果房子拆除,一家人将面临流离失所。
王达武拿出宣传手册,再次为他摊牌算账:如果不签约,房子拆了就没有任何赔偿;如果按时签约,还可以获得200元/平方米的赔偿。如果温州四区范围内没有任何房子,可以申请无房户,在后期购买中享受优惠政策。
为了照顾这一大家子,王达武决定从临时周转房里腾出2个大房间,作为他们的安顿之处,还协助他申请无房户手续,减轻安置房购买的支付压力。王达武与攻坚员的耐心和负责,让这位村民看到了新希望,他义无反顾地在协议上签下了名字。
拆迁工作难做,此话不假。从最初入驻村庄险些被村民轰下台,到最后仅用42天就完成签约任务,22名攻坚员用实际行动表明:只要真正为百姓利益着想,天底下再难的事情也能干好、干得出色。
或许,这就是城中村改造中展现的“郭溪力度”给人最大的启示。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