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保护者“抢拆” 留住城中村的历史文脉

温州网–温州日报 金朝丹 通讯员 黄梦思 报道组 项震江 2016-08-19 09:19:00
城中村改造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那些带着历史记忆的古屋、古桥、古树,同样守护和承载着乡土文明——
查看评论
一座老屋、一座老门台,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图为龙湾区底岭下村一老门台。杨冰杰 摄

  温州网讯 当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拔地而起,街角一隅的历史建筑,也就成为城市连接过往的信号。城市建设在“建新”和“留旧”之间如何取舍?近日,我市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城中村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改造过程中保护城中村的特色风貌,延续城中村的历史文脉。

  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如火如荼,我市计划3年内在市区重点区域启动80个行政村改造。当征迁势如破竹地开展时,如何保护好承载历史记忆的古老遗存?如何适度为“乡愁”找到安身之所?以怎样的标准和形式留下“乡愁”?记者日前走访了部分城中村改造现场,期待从中寻找到答案。

  民间保护者“抢拆”尽量多保留一砖一瓦

  在城中村改造的龙湾区底岭下村,当整村连片拆除启动时,一栋建于清代的古民居,成为张谨春老人守护的对象。老人的努力加上媒体的呼吁,最终让这座有着240年历史的古民居得以保留。

  因未被列入文保单位,老宅的“邻居们”却没有这样幸运。该村拆除之前,瓯海人张金成和村民协商后,已经在这里“抢拆”。热心家乡民间文化的保护者张金成感慨,要在它们成为建筑废墟之前,抢先一步拆来存放保护。但可惜的是,“抢拆”只争取到一天时间,大量古民居已经消失在挖掘机下。

  “多年前,市区信河街在旧城区改造中,听到要被拆除的消息,我当天下午赶过去,看到的已是一片废墟。”张金成深感惋惜。有了这样的教训,此番城中村改造中,张金成学会了“抢拆”。

  征迁中老房子的条石、老青砖、石础、砖木石雕、古井栏、石柱、老木料、老门台……张金成安排工人手工拆下,搬回分类储存。现在,他保存的石材有3000吨以上,青砖保存了45万多块,旧木材300多吨。张金成参与温瑞塘河边第一批非国有博物馆建设的投标,他将把这些建筑材料的一部分用于打造温州石刻造像艺术馆。

  此轮城中村改造中,温州有近百名像张金成一样的民间人士,凭着一腔热情,努力保护历史建筑。他们自发组织,前往梧田街道、三垟街道等城中村改造现场,实地走访排摸,只要有价值的如老石臼等老物件、尚有价值的半坍塌老宅都一一收集,尽量多保留一砖一瓦。

  属地保护权责分明统一标准亟须出台

  民间保护行动开展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的保护意识也在加强。

  在三垟街道沙河村,村里十多处民国时期的老门台,多处石板桥、古树等都将被保留。在已拆除的钢筋水泥的废墟旁,一部分半坍塌的木质老屋将被修缮保留。

  在潘桥街道林桥头村,得知在家乡的房屋不会被拆除,中国第一代职业流行歌手吴涤清倍感欣慰:“文化人回乡建房,本就寄托着一份乡情,希望自己的乡愁有个着落。”潘桥街道村镇建设办主任陈胜海介绍,在该地块日后的开发建设中,因该建筑本身和环境融合度较高,保留后融合开发存在着可行性。

  其实,早在今年5月,在瓯海区新桥街道城中村征迁过程中,该区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就已主动申请介入,成立党员志愿者队伍,对相关文保单位(点)的现状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屋进行调查,积极为当地城中村改造建言献策和配合协助。6月中旬,瓯海区发文,要求强化传承保留,区城建办牵头会同区文广新局等部门,加强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落历史文脉的传承与保留,并建立城中村改造村落历史档案。

  “除文保点外,剩余有价值的建筑,各地的保护意识和标准不一,建议市级有关部门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全市根据统一尺度去评判执行,便于鉴别、便于管理、便于保护。”瓯海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姜军提议,未来利用时,像会昌湖公园,原保留的老造酒厂,被打造成为景点。历史建筑能就地保护的,就要就地保护;不能就地保护的,也可异地保护。

  据悉,本月,瓯海区将邀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为当地在城镇化建设与历史保护中如何做好协调发展献策。目前,该区拟在温瑞塘河边规划10亩土地,聚集老建筑、旧门台等,使古老物件重新焕发生命,打造“历史记忆”博物馆。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黄梦思责任编辑:黄作敏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