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耶鲁大学的温州老照片
二〇一六年,笔者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耶鲁大学访学。作为世界一流名校,耶鲁大学在保护人类文明成果上不惜代价、不遗余力。例如,耶鲁大学注入巨大资金、倾其全力建造的贝尼克珍本与手稿图书馆(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古籍善本图书馆。这所特殊的图书馆外面看似脆弱,其实却是能抵御核武器破坏力的坚固建筑。耶鲁大学把图书馆打造得比国家金库还坚固,就是为了让代表人类文明的珍本文献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安全无虞。
耶鲁大学图书馆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共计二十五座,其中耶鲁神学院图书馆珍藏了大量近代在华传教士的档案材料。该图书馆特藏部对此类档案的重视程度、保管的精确细致、投资力度以及研究深度享有盛名,是全世界各地相关研究的学者受益匪浅之地。例如,特藏部收藏了日本侵占南京时期传教士的档案材料,其中包括记述南京大屠杀的数千份文献资料与历史照片。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材料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是极其珍贵的。同样珍贵的还有近代在华传教士在中国拍摄的大量老照片,用镜头记录了近代中国的风土人情,真实还原了百年前中国城乡风貌。下面这组晚清温州的照片就是来自笔者在耶鲁大学访学期间所收集的部分影像材料。
在耶鲁大学访学期间,笔者曾通过关键词“Wenchow”(晚清时期温州的拼音字母拼写)、近代温州外国传教士名字等查找与晚清温州相关的影像资料。由于近代温州的外国传教士大多数皆来自英国,耶鲁大学所收藏的相关资料不多,但是通过耐心查找梳理、多个关键词的仔细搜索找到一些珍贵材料。例如英国内地会驻平阳的传教士朱德盛(RobertGrierson)所拍的一组晚清中国照片和他的日记被耶鲁大学图书馆收藏,这组照片以影集形式被耶鲁大学图书馆收藏。根据影集资料说明,这组照片拍摄于一八九八至一九〇〇年,每张都附有朱德盛牧师亲笔文字说明,资料弥足珍贵,笔者一一扫描收藏。另外,笔者还找到内地会女传教士慕传荣(Moler Maude,据“China’s Millions”称于一九〇六年从温哥华来上海)写于一九一三年两封信,同时附有四张温州内地会女校师生的照片,照片清晰,晚清民初时期温州女生的音容相貌历历在目。
左:朱德盛牧师( Robert Grierson)于温州平阳。
右上:朱德盛牧师与平阳信徒在教堂前合影。(英语说明文字指出这是平阳“Da-oh”,从拼音发音来看可能指平阳的“大岙”,笔者按。)
右下:朱德盛牧师(中)、内地会传教士施先生(E.C. Searle)(左)和信徒合影。
内地会英籍传教士朱德盛于一八八五年来到中国,一八八五年先在金华传教,一八九八年到温州平阳工作,一九一一年离开温州。耶鲁大学所收藏的这组照片是朱德盛牧师拍摄于一八九八至一九〇〇年,记录了他在平阳生活的片段,再现晚清时期平阳的城乡风貌。根据英国内地会会刊《亿万华民》(“China’s Millions”)一九〇二年、一九〇三年、一九〇四年内地传教士名录,可以查询到当时与朱德盛牧师一同在
温州平阳的内地会传教士还有Edward Hunt(中文名衡秉钧)、E.C.Searle(一八八五年来到金华传教,一八九八年来到平阳,取中文姓氏施,下文用施先生称呼)、William Grundy(中文名姜炳文,英国人,一八七一年出生,一八九五年入内地会工作,一八九九至一九〇三在年温州平阳工
作)这些传教士的名字在朱德盛牧师的这组照片中出现,因此在此说明。
内地会女传教士慕传荣目前所存的中文资料几乎空白。笔者根据《亿万华民》关键词查询以及相关人物、时间、地点等查询找到一些资料,大致勾勒出这年传教士兼女校教师在温州的生活。根据一九〇六年《亿万华民》记载,慕传荣于一九〇六年九月十七日从温哥华到达上海。先在汉口的内地会学校辅助教学,后来到温州内地会女校做教学工作。根据出发地点可以推测慕传荣来自北美。根据笔者进一步查询,终于在一九一六的《亿万华民》查到英国内地会在北美地区差会的传教士名单(包括美国和加拿大),进一步证实慕传荣来自北美地区。从她给美国亲友的信件中大致推测可能来自美国芝加哥。一九二六年《亿万华民》六月刊登了慕传荣一封信,描述温州女校的近况。一九三六年上海北华捷报社出版的《中国基督教新教使团目录》记录了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五年在温州的传教士,温州地区传教士名单中依然记录“Moler Maude”。可见至少慕传荣在温州工作了三十多年,而且一直未婚,全心投入服事温州百姓。根据沈迦先生提供更加确切的信息,慕传荣一八七八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春田市,一九四四年七月离开温州返回美国,一九六〇年去世。
左:朱德盛牧师坐在夏天椅子上写中文电报。
右:朱德盛与平阳信徒一家四口合影。 ( 根据英语文字说明,这位中国男子姓“Ling”,根据当时拼音发音接近“林”。右一为林先生的养子)
左:平阳县知县与朱德盛牧师(朱德盛牧师沿袭当时人们对知县的俗称“父母官”。照片下方英语文字为“The Father and Mother Mandarin”, “mandarin ”在晚清指清朝官员。)
右:在平阳英籍内地会传教士施先生(Searle)。(照片场景是传教士于平阳的寓所)
这两封收藏于耶鲁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的慕传荣家信写于一九一三年,其中一封内附内地会在温州创办的育德女校师生照片,信中简单记录当时女校生活片段,并对照片人物具体说明。这组照片中有两张是温州育德女校师生照片,内有温州育德女校的本土女校长和女教师。晚清时期,温州最早的女子学校均由英国传教士兴办。当时循道会兴办的艺文女校基本由英国传教士苏慧廉妻子苏路煕(LucySoothill)执教,而后有苏慧廉女儿做助手。在苏路熙自传以及其他关于艺文女校的记载中都未提及艺文女校培养本土教师,苏路熙还提及艺文女校聘请温州育德女校培养的温州本土女教师。育德女校的这两位本土教师可以说是温州近代史上最早的女教师。遗憾的是,笔者目前无法获知这位温州近代史上这两位最早女教师的全名,信中没有提及她们的名字。根据苏路熙的自传,晚清时期普通女性没有名字是普遍现象,未出嫁时在她们兄弟后冠以姐妹称之,出嫁则以夫姓+氏称之,因此名字不详也是意料之中。
慕传荣档案材料里还收藏一张摄于一九一五年的照片,内容是育德女校学生毕业照,女生们手持毕业证书。耶鲁大学图书馆对历史档案的尊重和爱护,使得这张摄于一九一五年的照片至今仍是清晰,女生的音容相貌栩栩如生。图九中一对传教士夫妇(Mr. & Mrs. Seville),根据《1905-1918年内地会传教士和传教站名录》Seville在中国期间中文姓氏根据英语发音取“夏”。 “The Directory & Chronicle for China, Japan, Corea, Indo-China,etc.1910”年鉴记录,夏先生名字缩写为是G. H. Seville,该年鉴中特别点出夏先生受过高等教育已获文科学士学位。根据“温州基督教文库汇编”(网址: http://wzbxcc.blogspot.hk/2014/11/the-sevilles-in-china.html),夏氏来自美国,英文名“George Hugh Seville”,中文名“夏时若”。一九〇二年来到温州,一九〇四年与传教士江孟氏(Jessie MaudeMerritt)结婚,在温州生了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儿子不幸一岁夭折,大女儿(Janet)和二女儿(Elsa)在照片中出现。三女②Edith(中文名:美福)著有“Mei Fuh:Memories from China”一书,书中有不少关于温州城貌、风俗、故人的描写(沈迦《西方视角中的近代温州》,见二〇一二年一月五日《温州日报》)。
左:一群平阳基督徒照片。
右:朱德盛牧师和他的同事在平阳寓所的家居照。(英语文字说明如下:温州平
阳寓所的餐厅。右边姜炳文,左边是朱德盛先生,以及施先生。)
图十二是慕传荣写于一九一三年六月三日的信。信中介绍所附照片上的人物,因此附上信函原件。除了介绍照片人物和一些女生的特点,信中还讲了一些零碎话题,如温州炎热气候,也提及学生在校时间过长造成很多等候入学的女生没有机会。我们现今看为稀松平常的入学权利在当时却是稀缺资源,因此当我们看到这些女生手持毕业证时,深知她们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迈入课堂于我们而言只是轻松一小步,而她们却要迈过重男轻女的传统偏见和压制女权的千年封建礼教的重重门槛。今日端详这些旧照,致敬这群勇敢的女性。
特别感谢耶鲁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资深管理员Joan Duffy和Kevin Crawford,在特藏室查找收集相关资料时提供了很多的帮助。本文所有照片均由耶鲁大学图书馆提供,请勿转载。特别感谢沈迦先生给此文提供的意见,尤其是关于夏时若、姜炳文和慕传荣的汉名和温州工作时间等补充信息,有力充实了本文相关的人物时间史料信息。最后特别感谢美国友人Leroy Guillen在笔者鉴读原始档案材料中英语人名所提供的帮助。
[ 1 ]原照片背面对人物有编号,方便原件信中说明。另外信件第二张左上方文字翻译如下:29号是刘氏。第二位教师是37号。40号是我们女校的孩子,曾是一位弃儿。43号是一个非常强壮的女孩,擅长做操、游戏。34号是个聪明开心的孩子。
[ 2 ]信的原件两位女孩名字是“Kung-mai, Sho-mai”。根据拼音,“mai”就是温州方言中对孩子的称呼“娒”。当时女性地位低,没有名字司空见怪,用“娒”放在父家人名字后面称呼女性很常见。“Kung, Sho”估计是她们兄弟的名字简称。
[ 3 ]传教士夏时若妻子,育德女校教师。
[ 4 ]原文是“Hope Cottage”,大概是内地会传教士夏天避暑的房子。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