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恩师董楚平先生晚年谈话录:以淑世为己任

恩师董楚平先生晚年谈话录:以淑世为己任

2017-12-22 10:24:31
上周六,永强中学在其60周年校庆的日子里,举行了著名学者、原永强中学教师董楚平文集的首发式,缅怀一代学人的学术与人生
1978年董楚平(前排左一)与永强中学冯强生班参军学生合影。

晚年董楚平与本文作者。

董楚平为永强中学50周年校庆题词。

《董楚平文集》举行赠书仪式,中为董楚平夫人。

  温州网讯 上周六,永强中学在其60周年校庆的日子里,举行了著名学者、原永强中学教师董楚平文集的首发式,缅怀一代学人的学术与人生,本刊特刊登其弟子、原永强中学学生、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方坚铭的怀念文章。

  晚年忘年交

  董楚平老师晚年住浙江省社科院宿舍,在杭州朝晖路,跟我同属朝晖片,我散步过去也仅半个钟头,算是真正的邻居了。那时他让我认识了一种植物,一种水果,即玉环文旦,每次我手提一点水果去拜访他,经过几个小时的聊天之后,他即赠我一二个玉环文旦。我首次吃到了这么好吃的水果,后来,我每年都要买些玉环文旦,也算是对董老师的纪念吧。

  董老师晚年处在孤独的状态,身边缺少随时可以聊学术的人,因为他越到晚年,越是进入一种学术激情状态,亟待有人聆听和对话,交流他的新见解,所以他总是鼓励我提出不同意见,以便他能补正自己的观点,可惜我学养不足,未能成为他的有力的对话者。我出现在他的身边,成了他晚年思想的重要分享者,我们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我的,当其子董闻奇让我打开后,我发现是董老师论老子的最新观点,而我也是老子的爱好者,董老师发现我基本能背老子,他当时也是非常高兴的。

  正如骆寒超老师说董老师具有思辨的理性,而金辉先生通过采访发现了他的诗人的气质和激情。其实,根据我的观察,董老师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深邃的理性、诗人的纯真和激情,诸方面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显然是具有天才性学者的特征。这也是他往往能从纷繁复杂的知识网络中找到学术生长点,总是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能抓好前沿重大问题,并善于做翻案文章,让人一新耳目。而其文字并不死板,文学性很强,往往饶有趣味,在当前八股论文体中带来新鲜之风。

  为中国文化探源

  在跟我的聊天中,董老师涉及对民国学术大师的评价。他对王国维尤其欣赏,认为原创性、开拓性最强。对陈寅恪有所惋惜,认为如此不世之通才未免大材小用,只局限于中古文化研究,未能深入先秦文化研究,为中国文化探源。对钱钟书也是惋惜,觉得其学术开拓力不如王国维、陈寅恪。

  董老师也是中国文化本位主义者,继承了王国维、陈寅恪等人文化研究精神,认同陈寅恪之说:“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董老师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其实是先秦文化。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要探求中华文明之源,必须深入先秦文化。他研究楚帛书的创世神话,是为了击破中国无创世神话的陈说;他研究吴越文化,阐述夏越一源说,为华夏文明探源;研究孔老庄,更是对先秦诸子思想探源。先秦文化的研究是最考验学人的,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董老师加入了这个探源的工程中去,是中华文明探源路上的大勇者。

  我曾经思考董老师在研究吴越文化之后,何以还要转到《论语》《老子》《庄子》上来,后来终于明白了,原来董老师要为中国文化探源,从根本上探究中华民族思想的源流。这是贯穿董老师学术研究的基本理念。他的一切的知识储备,他的上下古今的思考,其实都有这么一个主线在那里。

  董老师说话幽默,常常自嘲说是“无家可归”派,或者是“杂家”。的确,我们不能用通俗的学科分类,将董老师的成果归类,他是一个具有综合贯通的研究能力的学者,可以对历史文化现象做综合型的研究,并且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极其富于原创性的思维。其实董老师的研究是庞而不杂,繁而不乱的,如果我们从探源的角度来看待他的研究成果的话,似乎一切都了然了。

  为中国文化探源,是不容易的。对天赋和学术修养也提出很高的要求。董老师数次强调搞先秦文化研究,需要有“三古”基础,即古文字学、古代文献学、考古学的基础。对一般学人而言,能精通一项即是不错,很难成为博通之才。而若无三古的基础,又如何深入先秦文化研究,为中国文化探源呢?

  研究吴越文化的原因

  董老师告诉我当初他从事吴越文化研究的原因。他原先根本没有打算研究吴越文化的,已有自己的研究计划。著名大学者朱维铮当时在复旦大学,发现了吴越文化研究这片处女地具有重大的学术发展前景,于是从成千上万的学者之中找到了董楚平先生,叫他放下手中的活儿,专心从事吴越文化研究。董先生说我以前都没有多少涉及,这能行吗,朱维铮先生对他说:“我相信你一定能行。”在朱维铮先生的鼓励下,董老师一往无前地投入到吴越文化研究,经过数年时间,即拿出了极具分量的《吴越文化新探》一书,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发表了系列吴越文化研究的论文,对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古代神话、吴越徐舒金文,都做出了原创性的研究,成为吴越文化研究的开辟者、奠基者,成为这方面的重量级的学者,也因此享受国务院津贴,获得国家的认可。这段轶事,可谓是朱维铮先生和董先生共同的光荣,一个发现了学术才俊,一个结出了学术的硕果。

  以学术为业

  董老师是一个“以学术为业”(马克斯·韦伯语)的学者。将自己的一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学术,以学术为公器,毫无私心地进行纯学术的研究。他在晚年的时候,常跟我说写《论语钩沉》时如有神助,有时甚至在挂盐水、做手术前(做过心脏搭桥手术)还在思考,忽有灵光一现,他沉浸在学术新发现的喜悦之中,如海边玩耍捡到美丽贝壳的孩子。

  董老师有强烈的淑世精神,他所思考的多是人类的大问题,中国的大问题。他对真理的实践标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农民战争、吴越文化、创世神话等研究,多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历史问题,往往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其独立批判的精神和学术担当的勇气,是尤其难能可贵的,直接继承了王国维“为学术而学术”、陈寅恪“独立自由”之精神。

  重乡情,提携后进

  董老师在永强待了20年,视永强为第二故乡,对永强具有很深的感情。1996年左右,我从章方松老师那里获得董老师住址,去杭州初次拜见了董老师,当时他在翠苑居住。他也曾想为拙作《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写一篇书评,后来以精力不济而罢。

  “平生风义兼师友”,我与董老师亦师亦友,受益良多。董老师慈祥的面容永留我心中,永世缅怀。他的“金玉君子”的人品,学术品格和学术方法,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成果,亟待我们深挖细掘,总结提炼,以利于推进先秦文化探源的事业。

  来源:温州日报

  方坚铭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