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受伤的母亲河 万吨工业垃圾倾倒长江堤坝内
母亲河受伤:万吨工业垃圾倾倒长江堤坝内
垃圾跨省倾倒“产业链”必须合力斩断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好长江水资源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关系到亿万群众的饮用水安全。《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前一些人竟打起长江及沿岸地区的主意,在长江安徽铜陵段,大量危险废物倾倒长江堤坝内,由江浙沪至皖沿江非法转移危险废物等工业垃圾的“产业链”浮出水面。仅近3个月以来,公安机关查证非法倾倒安徽省内长江水域和查获拦截的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就达上万吨。
这些工业污染是如何跨省“转移”的?不法分子为何要倾倒长江?这些人铤而走险的原因是什么?监管部门的监管是否到位?《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深入多地进行追踪调查。
长江“受伤”:危险废物倾倒长江堤坝内
元旦前夕,记者在长江安徽芜湖、铜陵段采访发现,长江沿岸渐成工业垃圾承接地,部分危险废物直接倾倒长江。在位于铜陵市义安区的长江堤坝内的一处倾倒点,有大小不一的土堆,颜色呈红色、黑色、白色,刺鼻的气味随风飘来。
“去年7月,我局接到工业垃圾非法倾倒长江的举报,民警立即来到这里,因汛期来临,现场被江水淹没,无法勘查。”长江航运公安局芜湖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姜波说,洪水稍退,民警赴现场航拍勘验,现场提取红褐色土壤送往专业机构鉴定,经鉴定为国家危险废物——酸洗污泥,随后,该局以污染环境案立案侦查。
记者了解到,去年5月,浙江籍犯罪嫌疑人涂某某、李某某在未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备、未取得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的情况下,伙同浙江嘉善一家螺丝有限公司姜某某、铜陵籍犯罪嫌疑人汪某某,非法将62.88吨酸洗污泥从嘉善运到安徽,倾倒在长江堤坝内。
危废源头在哪?1月中旬,记者来到这家公司看到,最新整改的危废存放区由2米多高黄色围墙围起,堆放着上百袋装有生产废物的吨袋,并搭建顶棚用以遮挡雨水。对于涉及的污染环境案,该公司负责人表示,酸洗污泥以前是按一般固废进行处置,2016年8月才被列入危废名单,但交接阶段公司未能及时改变处置方式,在酸洗污泥处理这块可能有疏漏的地方,没完全处理到位。
正因为“没完全处理到位”,酸洗污泥经中间人、接收方、运输等环节,最终非法倾倒于铜陵江滩。在公安、环保、海事等部门的配合下,上述污染环境案牵出多条由江浙沪至安徽多地非法转移危险和固体废物的“产业链”,严重破坏长江水域生态环境。
长江“受伤”并非个案。近3个月以来,公安机关在长江铜陵、马鞍山段查证的工业垃圾达上万吨,其中非法倾倒安徽省内长江水域的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超2700吨;查获拦截非法运输处置工业垃圾等8船7000余吨。安徽省环保部门组织对其中7条船和2个倾倒点的固体废物检测表明,初步可以判定是危险废物。
“跨省倾倒工业垃圾近年来在全国多地发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琪表示,直接倾倒长江及沿岸地区曝光较少,但此类情况绝不是个案。非法处置危险废物将给长江生态环境造成短期和长期影响,此种态势应及时遏制,否则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污染“转移”:组织化规模化跨界化
“跨省非法倾倒,简直是胡搞!”《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长江沿岸走访期间,一位县环保部门负责人说,“我们这里、马鞍山、铜陵、芜湖、宣城等地方都出现了跨省倾倒问题。”
记者梳理发现,长江及沿岸地区渐成固废和危废“转移”承接地,呈现以下特点:
——组织化。非法“产业链”由运输、接收、倾倒等环节组成,每个环节分工明确,有的货主、运货人、接货人甚至互不见面,联络主要靠移动网络,给查处增加困难。在江浙等地,有的不法分子对污染源、接收点、倾倒点“了如指掌”,中间人联系货源公司、收货方,再联系车、船和卸货地点,有组织地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参与运输固体废物(几种污泥混合物)的多位船主表示,这些污泥在货物装载地要“拼装”,并“看风头”随时更换接收点。“哪里查的不紧就往哪里去。”一位高姓船主说,他的900吨污泥装了两天多,这家企业几吨,那家企业几吨,拼满了就走。
——规模化。危废转移“产业链”盯上长江水道,主要物流工具是车、船,以船舶运输为例,一艘少则数百吨,多则上千吨。记者采访发现,近三个月来,公安机关在长江安徽段查证的工业垃圾达上万吨。
记者在铜陵市一处江滩倾倒点看到,有个水塘被工业垃圾填埋得只剩下一小块,旁边白色工业垃圾随处可见,到处散发刺鼻的污泥味。“这里是长江江滩,已查实倾倒的固体废物2700余吨。”办案民警说,汛期会被江水淹没,现在枯水期污泥堆积就有几人高,这是常年累积形成的,堆放在此的固体废物数量,远超已查实的数量。
——跨界化。发达地区多地向欠发达地区沿江多地“转移”污染。此次查处的上万吨工业垃圾,涉及江浙沪皖和嘉兴、无锡、苏州、铜陵、芜湖等地污染源、倾倒点和接收点。安徽省环保厅相关人员表示,滞留在长江的8船,货物装载地的码头位于江苏、浙江和上海。
“现在网络平台上仍有人需要运输尾泥(污泥)。”在长江铜陵段被查获拦截、仍滞留的一位船主说,他是在江苏一家码头装的尾泥,他知道周边一些地方也在装卸尾泥,货物大都运到长江这一片。
环保“漏洞”:当唯利是图碰上监管失责
在工业垃圾跨省倾倒背后,唯利是图催生非法“产业链”,涵盖多个环节,每个当事人都有“好处”。此外,相关法律法规未被严格执行,监管薄弱也是重要原因,而部分职能部门沟通协作难也制约了查处力度。
据办案人员介绍,浙江这家公司与杭州一家公司签订了危废处理协议,每吨处理价为1650元。为了“节约”成本,他们找了个体中间人,按每吨约200多元的费用,层层转包倾倒在江滩上。
卸货快、价格高。在长江上被查获拦截的一位船员说,他平常运废钢等散货比较多,尾泥(污泥)是第一趟,他看中了尾泥运输时间短、价格高等特点,因为废钢一吨26元,尾泥一吨要高3元,而且联系人承诺到了码头就能卸掉,其他货物有的要等1个多月。
除了受利益驱使外,不法分子盯上长江的一个原因还在于,与陆路车运相比,水路船运有比较优势,一是隐蔽性强,船用帆布一盖难以发现,一般很少有人去检查,而陆路车运有时会有撒漏,容易暴露;二是船运相对便宜,而且便利性强,倾倒点可以机动调整,造成办案取证难。
部分环节涉嫌程序造假。一位办案民警告诉记者,他到浙江污染源所在地调查发现,非法转移污泥在当地是公开的生意,不少中间人打着环保服务公司的旗号,有的“挂羊头卖狗肉”,如到铜陵的污泥接收单位是砖瓦厂,但这个厂十几年前就不存在了。
相关法律法规未被严格执行。王琪认为,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对跨省转移固体废物已有规定,近期长江安徽段查处的案件表明,有的人受利益驱使,不惜铤而走险,并未将相关法律法规放在眼里,这也给监管提出了严峻挑战。
沿海地区工业发达,固废产生数量惊人,但正规企业处理能力不足,一些固废便走入“后门”。一位民警说,他到东部一个县级市了解到,污泥是数十家企业产生的。环保局负责人介绍,该地区有焚烧厂,但只能消化约30%污泥,70%由环保服务公司来消化,而此类公司不少是无资质的中间人,有的不在环保局、工商局备案,可以讲是“失控”的,这导致污泥的一个去向便是地下“产业链”。
监管薄弱备受关注。安徽某地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污染产生地环保部门的监管是缺失的,企业产生这些东西,到哪里去,环保部门应该有掌握,不能放任他们这么搞。企业固废或危废从江浙地区运输到安徽接收落地的这一过程,管理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闭环。
部分职能部门沟通协作难也制约了查处力度。记者走访了解到,在对相关污染环境案件初查时,民警前往涉事地市区两级环保部门,请求介入调查、勘验、环境损害评估并协助,当地环保部门却迟迟不给明确答复,增加调查取证难度。
斩断“黑手”:上下联动遏制污染“转移”
为做好长江大保护,斩断污染“转移”长江的黑手,应加强省际、部门联动,及时将滞留在长江上的“生态炸弹”处置到位。当务之急是政府部门出面统筹,协调、联系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将“生态炸弹”的具体成分鉴定清楚,以便于妥善处理。
对于跨省倾倒垃圾案件频发,业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防范。
注重疏堵结合,从源头开辟工业垃圾处理渠道。记者走访东部沿海地区发现,垃圾跨省倾倒背后的一个原因是,当地匮乏的垃圾处置能力与发达的工业生产之间的矛盾。位于浙江一县级市的一家绢纺企业总经理认为,有关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动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在环保部门早已禁止企业使用自行焚烧、填埋等手段处理垃圾的情况下,及时打开垃圾处置的正门,而不是让堆积的垃圾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顺藤摸瓜排查取缔非法污染源、倾倒点和接收点。王琪等人表示,亟待开展沿江地区大排查,追踪污染隐患点,惩处违法犯罪活动,并加强环境损害评估和治理力度,确保一江清水东流。
“污染跨省‘转移’的监管要形成闭环。”受访人士说,这涉及多个监管部门,污染源头企业、运输公司、环保服务公司、倾倒点接头人等情况繁杂,移出地或接收地单独调查处理难度大。因此,要构建污染跨省转移的监管闭环。
基层环保干部呼吁,工业垃圾移出地和接收地应加强联合执法力度,从事前监管到事后查处形成合力,移出地严格把握垃圾流向,加强监管内河码头跨省出货,杜绝“只要不被发现,就事不关己”心态;接收地应严控码头入口,对工业垃圾处理情况全程跟踪,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共同斩断污染“转移”长江的黑手。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直通千岛湖黄山九华山…… 温州又一条高铁大通道要来了
社会12-13
-
TIR国际公路运输浙江省首发!张振丰调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
要闻12-13
-
温州做法全省推广 “老兵暖心屋”项目完美收官
社会12-13
-
骑行入库摔成粉碎性骨折 小区物业到底需不需担责?
社会12-13
-
因手机出故障被5元停车费难倒的吴先生,幸好有人解围
社会12-13
-
关注电动汽车充电安全 消防部门做了模拟实验
社会12-13
-
温州五洲艺术团亮相教育部2024“感知中国”年度特别活动
科教文体12-13
-
总投资约7.87亿元!温州这一交通工程初步设计获批
社会12-13
-
温州港年拖轮助泊量再超万艘次 集装箱吞吐量超去年总量
社会12-13
-
“娘家温度”,点亮职工“诗和远方”
社会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