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飞云古渡

温州网 2018-05-23 11:25:51
清嘉庆《瑞安县志》里的飞云渡图。

飞云江民渡码头。

飞云渡南码头售票处。

  温州网讯 瑞安飞云江下游的飞云渡,自古为平瑞两邑和浙闽两省商贾行人必经的交通要津,分民渡与车渡,北岸码头在瑞安城关南门,南岸码头在瑞安飞云街道马道村,渡程3千米。民渡指行人渡船,自古就有,自北宋时过渡商贾行人日益增多。正式渡口始设于南宋间,初为私人舢舨摆渡,元明清由官绅迭改官渡、义渡。民国四年(1915)瑞安通济轮船公司将永瑞河轮引用于飞云渡,从而结束了千年人力摆渡的历史,开创了动力渡轮的新纪元。渡轮初为机轮拖驳船,1978年冬,首艘400客位150马力钢质渡轮投入营运;1979年起增开夜渡客轮。1982年至1985年间3艘客轮对开,每隔5分钟一渡,日渡3至4万人次,比20世纪五十年代渡量增30倍,还有2艘46吨位、180马力的板车渡轮,日渡板车400多辆。1989年飞云江大桥通车后,渡量逐渐减少,现在有2艘客轮对开,日渡量只有1500人左右。

  飞云渡南北码头,初为舢舨、小船停靠的简易埠头,正式码头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在明清民国时期经多次重建、扩建和异地迁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再次扩建,并建待渡亭,亭内有联云:“少住为佳,看南浦飞云,西山雨巷;请君快渡,趁一帆风正,两岸潮平。”

  1941年至1945年间,南北码道码头及待渡亭多次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满目疮痍,渡运时断时续,抗战胜利后重建。新中国成立初,瑞安县政府成立飞云渡的通济轮船公司,1950年,招商局轮船公司温州分公司与瑞安通济轮船公司共同经营飞云渡。1958年,瑞安轮船公司成立。此后又多次改建、扩建南北码头、引桥、候船室,添置渡轮;南岸锯齿码道改为舌式码道。1965年北岸码头始用木质趸船和引桥作人行道。1981年南岸码头修建180平方米候船室。1984年南码道建混凝土双引桥式趸船码头。1986年建北码头候船室、售票处及仓库。20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及飞云江防浪堤建设,南北两岸码头再次向西迁建至现在的位置。

  飞云渡江宽流急,历史上覆船事故频发,明万历十六年(1588)三月,渡船倾覆,滔滔江水吞噬了50多个鲜活生命。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月,一艘渡船严重超载在江中覆舟,40余人无一生还。清乾隆四年(1739)《飞云渡详拨官田岁修官船碑记》和清《瑞安县志》记载,由于地方奸民网利,停搁官渡,以行私船,每至中流,勒索船钱,名为吊马悬蹄,致使南北阻滞,且揽载多人,屡有覆舟之患,清乾隆四年,将在官涂田二百四十亩拨给义渡收租,助充岁修,立石渡口。可见当时过往飞云渡的行人历尽辛酸,备受勒索之苦。

  飞云车渡指汽车轮渡,南北两岸码头均在民渡东侧104国道线上。1955年建斜波锯齿码头,置58马力拖轮和木质2车趸船各1艘,日均渡汽车20辆。1964年改木质趸船为钢质趸船;1982年日均渡汽车625辆、行人1.8至2万人次、手拉车400辆、自行车1500辆。1983年汽车和手拉车分渡,禁止行人过渡。1988年最高日渡量达2543辆;1989年飞云江大桥通车,车渡完成历史使命,两岸车渡码头废弃停用。

  飞云渡也历来为温瑞塘河和瑞平塘河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珍贵诗篇。南宋诗人陆游途经飞云江写下《过瑞安江》诗:“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平阳南宋诗人林景熙有《飞云渡》诗:“人烟荒县少,澹澹隔秋阴。帆影分南北,潮声变古今。断峰僧塔远,初日海门深。小立芦风起,乘槎动客心。”

  我国著名报人马星野在台湾撰文《有怀飞云江我的故乡》写道:“中学时代,每年往返家乡与温州之间,总要横渡飞云江好多次,飞云江入海处,北边即是瑞安县城,南岸为‘马道’小镇,江面很阔,风浪也大,当有潮汐之时,渡船要划上一段距离,再由风浪推水来,再用力逆潮上划,如此上下三次,才可将渡船推送到南岸的马道码头,所以称之为‘三条江’;即上水下水,三次才能安抵彼岸。”由此可见,当时过飞云渡是多么艰难险恶。当今的飞云江天堑变通途,有数条国道、省道公路大桥、城市快速通道桥、高铁大桥、高速公路大桥横跨,当年过飞云江难的情景已永不复返。

  来源:温州日报

  薛茂盛文/摄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