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温州首任“个体科”科长陈寿铸回忆当年改革往事

温州网 2018-07-09 08:08:00
回想当年温州市工商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冲破重重阻力,排除层层困难,在全国首先发出个体经营者“营业执照”一事,分明还历历在目。

  温州网讯 陈寿铸,1939年出生于温州市区,1963年开始在温州市工商局工作,1980年成为市工商局新成立的个体经济管理科首任科长,后任市工商局副局长,参与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个体经济管理领域各类政策文件的起草制订和多个创新举措的谋划实施。

  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强国,人民生活在幸福之中。回想当年温州市工商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冲破重重阻力,排除层层困难,在全国首先发出个体经营者“营业执照”一事,分明还历历在目。

  一、“禁区”面前,是等待,还是先走一步?

  上世纪70年代末的温州,受“文革”影响,市场萧条,工厂企业人心涣散、资金短缺、原料无着,难以恢复生产。大量支边支农的知识青年返城,加上原来的无业人员,以及大量农村富余劳力,就业问题成为民生的第一大事。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领导了解群众的疾苦,千方百计开辟渠道安置就业,但毕竟僧多粥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1980年初,国务院下发《关于城镇个体工商业户登记管理若干规定》,但《实施细则》《营业执照》样本等却迟迟没有下达。就全国而言,大家都在等待,毕竟当时“左”的思潮仍有较强影响力,个体经济被视为禁区,管理者不敢插手,经营者也心有余悸,怕被秋后算账。

  当时,市委市政府和工商部门感到该文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好办法,但发展个体经济在一些部门和干部群众中仍有很大阻力,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拿出确凿数据来说服内外。市工商局领导就抽调了一批得力干部,对市区现有个体经营者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历时两个月中,先后走访了2588户,其中尚在经营的无证商贩1242户,在市区农副产品市场经营(属市工商局默认但不发证)的965户,市区手工业户381户。从行业看,有经营水产品、豆制品、水果、餐饮包点等,还有开客栈、修鞋、裁缝、理发等。从性别看,男性占52%,女性占48%。从年龄看,40岁以下的占66.5%,41~60岁的占24.5%,16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合占9%。从人员来源看,待业青年及闲散劳力占70%,其余包括农村嫁城妇女、支农支边返温青年、邻县农民等。从家庭收入状况看,全家无业或收入甚微的贫困户占八成以上。

  调查过程中,目睹这些个体经营者的真实状况,体会到为了生活“铤而走险”的辛苦,而他们的自食其力也弥补了政府供应的不足、满足了群众的生活需要。因此,我们在调查报告中认为,要对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大胆突破过去的条条框框,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安定民心,稳定社会。

  当时的市领导非常重视这份调查报告,并统一了认识,责令市工商局予以解决。为此,我们又先后起草了《温州市对个体工商业户进行全面整顿、登记、发证工作的报告》《温州市城镇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的若干规定》及实施细则。市政府随即批转了这些文件,要求市工商局组织实施。

  二、秘密印制2万份温州版《营业执照》

  如何执行这些文件,其实还有许多具体的难题尚待解决。首先是前面提过的思想认识方面,这里就不重复了。其次是方法上。计划经济时代,个体经营中所需的许多材料、辅料都实行计划供应,如饮食业需要的粮油、燃料等,理发业需要的肥皂、毛巾等,都属于计划供应或凭证供应的范畴。在市政府支持下,我们逐一到市商业局、粮食局、一轻局、二轻局等各部门协商,明确一律凭工商局发的《营业执照》为准,单列计划调拨予以供应。

  还有个问题是,国家工商局没有确定《营业执照》样本,我们无本可依。我当时想:企业是用“八大开”执照,个体工商户相当于小企业,执照可以缩小一半,用“十六开”。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样本,拿到市新华印刷厂,秘密印制了2万份《温州市工商局个体工商业户营业执照》。

  市工商局党组还决定单独设立个体经济管理科,简称“个体科”,由我同黄眉眉同志承担这一任务。如何做好发照工作,局党组十分重视,抽调全局部分业务骨干组成工作组,在五马工商所配合下,在松台街道进行调查研究。经过两个月蹲点调研,决定1980年10月底在市区全面展开登记。到当年年底,整个市区共注册登记了个体工商户1844户。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开始后的第一批个体工商业户,在领取执照时,许多个体户热泪盈眶,有的像捧宝贝似的把执照捧回家,场面相当感人,至今历历在目。有人说,有了《营业执照》这个政府发的合法凭证,从此可以放心经营,再不用担惊受怕,“人生就走上了正道”。还有人说,“这是我家的传家宝、铁饭碗,生活工作都有了保障。”的确,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快40年了,这批个体户中,有的从个体户到做企业,成了温州知名的企业家、大老板;有的掌握了某个行当的经营诀窍,父母退休后传给子女……

  三、创新管理带来蓬勃发展

  1981年开始,市工商局在全市全面铺开了个体工商业户登记工作。1982年,下达了《温州市农村个体工商业户登记管理办法》《温州市个体交通运输业登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特别是工商登记放宽到农村后,在我市广大农村,个体工商业户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每年都成倍数增长。特别是1984年以后,思想更加解放,工作不断创新,温州个体工商户数量屡创新高,其中1984年年底突破10万户,到1989年又创下全市24万户的新纪录。

  其间,我们又出台了《个体者外出经营证明》《个体合伙经营办法》《挂户经营办法》等。1984年8月16日,召开温州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我省第一个个体劳动者协会。这一系列创新举措,都将我市个体经济推向更加蓬勃、持续的发展,成为全国个体经济发展的榜样。

  上世纪80年代的温州个体经济发展呈现出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零售商业在全市遍地开花,甚至在最偏僻的山区和海岛,也改变了过去一家供销社做“独家生意”的局面,昔日农村群众买点调味品都要翻山越岭、过海渡船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二是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从事批发的大户不断涌现,形成了以个体批发商为主体的商品销售市场群,出现了苍南钱库、宜山,平阳鳌江、水头,瑞安城关,永嘉桥头,乐清柳市、白象等一批专业市场。例如,苍南钱库当时有批发商121家,年批发额达7610万元;瑞安城关的棉布市场,有700余家经营户,年批发额超过5000万元;永嘉桥头有千家左右纽扣、拉链批发商,年批发额近1亿元。其中不乏一些经营规模很多的批发商,如钱库一个“白糖大王”,年销售额百万元以上;瑞安一个棉布批发商,一次从广州进货13万元。三是外出经营者逐渐增多。他们有的外出推销温州产品,有的到外地开店或承包集体商店经营,如永嘉瓯北一户人家的两兄弟在北京西单商场承包了一个柜台,年销售额达30多万元。

  就这样,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经济从城镇到农村,从小本经营到形成规模,从个体经营到联户经营、股份合作、创办私营企业、开设股份制公司、成立集团公司,从无到有,自力更生,不断积累,不断壮大,最终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当时,仅我本人就参与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外省市甚至外国的客人,荷兰国家电视台专程来温拍摄,美国耶鲁大学数名研究生也来温州开展调研并完成多篇论文。

  回顾当年经历,我为自己是温州市第一任个体经济管理科科长而感到荣幸,能够近距离观察温州个体经济的萌芽发展,能够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要求,通过认真调查出台实施适应发展要求、满足群众需求的政策措施,使得个体经济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为温州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温州日报

  陈寿铸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