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诸多文人遗迹的墨池坊

温州网 2018-08-31 06:12:00
墨池坊在鹿城北大街(解北)的东边,与南侧的招贤坊的呈平行状。

  墨池公园陈国浩/钢笔画

  风流太守忆王郎,经换笼鹅字字香。昨日见郎书法好,移家合住墨池坊。

  “清”郭钟岳《咏墨池》

  这首是由曾任温州司马的郭钟岳所写的瓯江竹枝词,有典故,有人物,唱得十分入味。典故与人物都离不开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墨池坊在鹿城北大街(解北)的东边,与南侧的招贤坊的呈平行状。明代永嘉状元周旋有诗云:“何以清池唤墨池,昔年临池有羲之。”传东晋年间,王羲之出任温州太守,官邸华盖山脚,见山麓有一口小水池,池如镜而倒映出岸边的大树和天空的白云,一时技痒,便临池挥毫大抒怀乡之情。此后一发而不可收,隔三岔五在此临池作书,搁笔时便洗砚于池。街坊们见之,借题发挥而以“墨池”之名替那口清潭营造了文化氛围。后宋代书法家米芾游访温州,闻此传说,也有心来凑个热闹,大笔一挥,送上斗大的“墨池”二字。至此,“墨池”所在街巷,也就顺水推舟叫做“墨池坊”了。

  其实,今人所见的这口墨池,只不过是清代在玉介园遗址附近仿建一个罢了。清乾隆五十年(1785)秋八月三日,由当时的温州总兵黄大谋续补了“墨池”两字,并刻于石。此石今藏于温州博物馆内。后人倒喜欢以讹传讹,仍以王羲之的手迹掩盖那历史人文的变故。一看到这苍遒有劲的两个大字时,仿佛透过那远古的墨香,眼前便也晃动着王羲之那“飘若浮云,矫若游龙”的笔迹。

  墨池的“创始者”应属后汉的草圣张芝。《后汉书》有载:张芝,字伯英,陕州人,少好书,临池学书,所居池水尽黑,故称“墨池”。以后称写字为“临池”,就是张芝的典故。此后的文人学士如诸葛亮、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张旭、苏轼等,或家乡或任职地,都留下了墨池遗迹。还可以加上王冕,他的一首七绝唱:“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这是诸暨的墨池。当然,有的实有其事,有的是后人附会。但不管如何,总还是王羲之的墨池名气大,数量也多。他曾任江西临川内史,于是在临川的学宫里有他的墨池;他曾待在绍兴府,于是山阴的兰亭、戒珠寺有他的墨池;嵊县的金庭观内有他的墨池,附近天台县的华顶峰、白岩寺有他的墨池。苏东坡在游记里说:蕲水城外清泉寺旁“有王逸少洗笔泉”。

  “墨池遗迹尚巍然,亭阁园池位置偏。”墨池所处的玉介园,由明代福建布政使左参议王澈之子王叔杲所建。王澈是永强英桥人,嘉靖年间辞官而徙居永嘉郡城,择址墨池坊,建“传忠堂”。其子叔杲购宅边隙地10余亩,剪荆砍莽,构亭筑轩,又遍植松竹槐柳,辟出一处令人心旷神怡的园林来。因其介于华盖山“容成太玉洞天”之西,故名玉介园。后叔杲入仕途,更有本钱扩建此园,使其最终成为白鹿城一大名园。

  玉介园的布局颇为精致。西有丛槐引道,为“团云径”。东有“最景园”和桔圃,有桧木亭筑于“爽然台”上,台下方池借华盖山泉涓涓而流。由台往东,斤竹琳琅,有亭其中,曰“苍雪坞”。再往东,有“从兰馆”,馆中置幽兰数十盆,四壁置古今名家书画及器玩;馆后有静室,供奉大士;馆前临小池,蓄红鱼百余尾;馆西有庭屋数楹,曰“华麓山房”,屏山茶而列群石,聚各色梅花数十本。稍西有“挹华轩”,轩则有两古槐;轩后为石坞,广数丈,置四海奇石,植华夏百花;轩东可往华盖山。北有“青旭楼”,楼高可周览玉介,西可眺墨池;楼东有“玉辉堂”,堂南凿池汇泉,夏月红白莲花亭亭出水,堂西有“玉华凝翠亭”,可仰视华盖。

  1949年7月,新建的温州市人民政府因缺“立足之地”,只能一边暂以第一桥的“民国合作金库”办公,一边四处寻坊城内稍具规模的办公场所。找来找去,最终选定了墨池坊的“玉介园”。这座曾经的“镇台”。

  旧时,镇台东面有个池塘,水边垂柳依依。池塘的北首有一个祠堂,疑是当年冒广生作为自己吟诗赋词结交名士的“隐居”场所。祠堂上世纪50年代还在,三间青瓦木结构平房,简陋之至,其中空无一物。

  镇台衙门西面紧靠围墙有一口水井,井口方形,角上突出一块,伸出围墙之外,砌有一个半圆形的石井栏。井壁上嵌着一方石碑,阴文篆书“刘公池”。据说这是当年镇台大人所创的便民之举。其考虑到衙门威严,遂向墙外开了个口子,附近居民不必进入院内,即可汲水。现在这“刘公池”却摇身一变,成了“墨池”,砌上花岗岩护栏,旁边树了好几个石碑,曰:“墨池”。仿佛以碑为证,便可铁板钉钉了。

  来源:温州晚报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白倩倩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