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南田走出“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

温州网 2018-09-01 09:20:08
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刘基对温州的影响是深远和多方位的。
百里坊

刘基庙

刘基(明)行书《春兴八首诗卷》

  温州网讯 在温州永嘉、文成、苍南等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或六月十五,当地的诚意伯庙都会人山人海,他们陈牲献果、巡城入庙、焚香敬酒、跪拜叩首、祭祖祈福,隆重的祭祀仪式,纪念一位温州传奇历史人物——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今文成县南田镇人,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谥号文成。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人称“开国文臣第一,渡江策士无双”。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后人比之诸葛武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刘基对温州的影响是深远和多方位的。无论是其谋略、才学、人格、情怀,都深深影响了温州一代代人,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刘基的种种传闻、童谣和白话小说,他是温州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名人之一。

  文成县名源自他的谥号

  市区百里坊留下帝师传说

  位于飞云江中上游的文成县,得名于刘伯温。1946年12月,以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文成县,以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刘伯温)的谥号“文成”作县名。“帝师故里,生态文成”,刘基的名人效应和刘基文化的深远影响,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作为刘基故里的南田镇,历史悠久,生态优美,号称天下“七十二福地”的第六福地,“大旱不绝收,大水不漂流”。刘基更是对家乡有着深厚的热爱,曾经作诗盛赞:“我昔住在南山头,连山下带清溪幽。山巅出泉宜种稻,绕屋尽是良田畴。家家种田耻商贩,有足懒踏县与州。西风八月淋潦尽,稻穗崿比无蝗蟊……”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画面。除此之外,如今的南田镇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刘基庙墓、长子刘琏参政公祠、次子刘璟忠节公祠、刘府旧宅、武阳刘基故居、伯温书院等,皆古色古香,朴素而不失精致大气。

  在温州市区,刘基也留下了“百里坊”美谈。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攻打温州时久攻不下,军士伤亡甚多。他大怒道:“攻占温州之日,定要把百里之内的人杀戮殆尽。”当时朱元璋的军师即刘基,为拯救乡帮父老,在军队进城前,刘基连夜叫石匠刻凿了一块“百里”的石碑,立在城市西北方一条街上。军队进城后,杀戮了一段路后,看到石碑。刘基立即派人奏报朱元璋:已到“百里”之地,应立即停止杀戮。于是,温州人民避免了更多的生灵涂炭。为了纪念刘基的恩德,老百姓就把那条街称为“百里坊”。

  荡平“海寇”“山寇”扬威浙南

  不朽巨作《郁离子》脍炙人口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战争四起,民不聊生。在浙南一带,流窜着当时规模最大的“海寇”方国珍和“山寇”吴成七。

  方国珍,台州人,渔民兼私盐贩子,人称“海精”。据《明史·方国珍传》记载,方国珍经常在台州、温州一带“倡乱海上”,抢劫过往船只,阻塞海路。

  吴成七,温州人,也是私盐贩子。1353年,聚众起事,先后攻打温州、丽水、金华等地,自称“吴王”。

  当时,刘基还是元朝的“公务员”。1352年,朝廷任命刘基为浙东元帅府都事(相当于浙东战区司令参谋)征讨方国珍,他当即前往,筑城台州、巡视温州,以“坚壁清野”战术,迫使方国珍缴械投降。招捕方国珍后,1356年,刘基被任命为江浙行省都事,与石抹宜孙共同平定了吴成七之乱。在征讨吴成七过程中,刘基撰写了著名的《谕瓯括父老文》,“瓯括”即指温州和处州。文中前后十处称瓯括一带(即刘基老家南田和黄坦、西坑、大峃、金炉等地)乡民为“父老子弟”“父老”,足见刘基对家乡父老的情义。

  然而,元朝终究不是刘基“治国平天下”的舞台。由于中央政府的昏庸腐败,加上政敌对手的打压,1358年,刘基愤而弃官,隐居家乡南田,并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写下著作《郁离子》。

  《郁离子》作为刘基为天下后世“立言”的不朽名著,借用寓言的形式,抨击揭露元朝统治的腐败和黑暗,许多篇章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便出自该书《卖柑者言》。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郁离子》的写作,可以看出刘基思想的变化,尤其是对元朝政治社会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深刻。书成不久,他就离家出山,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

  诚意伯爵位恢复世袭

  张璁对刘基后人有“一言之恩”

  刘基一生广交朋友,以文会友,留下了很多赠友唱和之文。据文献资料记载,刘基与温州知名人士多有交往,如南曲之祖高则诚、平阳乡绅周宗道、市区横舟和尚(刘基曾请他到台州助战)以及教书先生洪元诚(刘基在《杭州富阳县重修文庙学宫记》中曾提到温州洪元诚典教富阳县一事)。其中最有名的当数高则诚。

  1348年,刘基结识了南曲之祖高明。高明(约1305~1370),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瑞安人,以戏曲《琵琶记》最为著名。刘基与高则诚同在杭州任职。1351年10月,方国珍在东南沿海再次叛乱,元朝廷派大司农达识贴木迩前去诏谕方国珍,因高则诚是温州人,“知海滨事”,调他随军前往。刘基特作了《从军诗五首送高则诚南征》,以此饯行,激励高明参与军机、报效朝廷。1354年,刘基因对朝廷招谕方国珍持反对意见,被暂时羁管于绍兴。在绍兴时,高、刘二人仍互有唱和之诗,可惜高则诚的诗已不复见,刘基的《次韵高则诚雨中三首》仍存:“短棹孤篷访昔游,冷风凄雨不胜愁。江湖满地蛟螭浪,粳稻连天鼠雀秋。莫怪贾生偏善哭,从来杞国最多忧。绝怜窗外如珪月,只为离人照白头。”足见高、刘两人的深情厚谊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刘基一生功勋卓著,被朱元璋册封为诚意伯,且“子孙世袭”。但事实上,刘氏后代几世都没有得到爵位,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刘基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洪武年间,刘琏因与胡惟庸(?~1380,今安徽人。明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后被朱元璋处死)党起冲突,被胁迫坠井而死,死时年仅32岁。刘氏家族由刘璟继承了诚意伯爵位。

  1402年,明成祖朱棣起兵,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了天下,但刘璟忠于建文皇帝,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成祖大怒。刘璟被捕入狱,后在狱中自尽。幸运的是,明成祖朱棣惦念刘基的功德,没有采纳大臣诛杀其子孙的建议,刘氏家族得以保存,但世袭诚意伯爵位一事就此尘封。

  刘基辅助朱元璋打下明朝天下,后创下洪武盛世。到了嘉靖年间,另一温州人将大明推至佳境,而他对刘基后人还有“一言之恩”。

  这人就是张璁,嘉靖年间他任内阁首辅。张璁,即温州妇孺皆知的张阁老,今龙湾区人,是明代出身温州权力最大的官。张璁与刘基可以算“半个老乡”。而正是张璁的功劳,刘基后裔世袭诚意伯爵位的历史遗留问题才得以真正解决。

  嘉靖十年(1531),刑部郎中李瑜上书嘉靖皇帝,称刘基劳苦功高,应当像中山王徐达一样,世世代代都被封官晋爵。这一提议得到了张璁的大力支持,最后嘉靖恩准,封刘基九世孙刘瑜为诚意伯,此后代代世袭。根据《张璁集》收录的《请复开国勋爵》一文记载:“卿奏刘基子孙已议明袭爵,其常遇春等四家亦当查袭。臣恭惟皇上体圣祖之心,而复报功之典,天下万世之公议也。”可以说,张璁对于刘基及其后世有“一言之恩”。

  刘伯温传说、太公祭……他为温州留下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对温州老百姓而言,刘基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影响较深远的有三个方面。

  其一为《刘伯温传说》。《刘伯温传说》记录的是刘伯温在民间的故事传说。除文章前面讲到的《百里坊》,还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白鹿城》《矮凳桥》《中秋月饼》《吃力不讨好》《菩萨搬家》《千读百温》《智慧筐》等等。这些故事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是瓯越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4月,《刘伯温传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翌年6月,《刘伯温传说》作为“民间文学”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二、其三分别是刘基庙(墓)和“太公祭”。 2001年6月25日,刘基庙及刘基墓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南田镇最早取得的“国字号”名片。据南田《刘氏宗谱》载,约从明朝万历年间始,刘基后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或六月十五在刘基庙举行春秋祭祀活动,延续至今。2006年11月,太公祭被确定为官方文化活动。祭祀从刘氏后裔的家族祭祀转变为政府祭祀,足见刘基在民间、在地方的影响力。2011年6月9日,太公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温州都市报

  周丰/文资料照片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