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铸:突破计划经济框框 率先创办两类市场

2018-09-03 18:43:00

  陈寿铸

  作者系原温州市工商管理局副局长

桥头纽扣市场建成开业时的情景。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以个体经济为主体,以小商品市场为载体,通过几十万名个体户在上千个市场上的不断拼搏,共同推动整个经济的起步和逐渐发展成巨大的经济洪流,创造了千军万马齐上阵的温州奇迹。

  创办全国第一家城市农副产品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主的体制,各类生产、生活物资全部实行国家统一收购、统一调拨和统一分配。在城市,由国家开办若干个菜场,经营上采取国营为主、集体为辅,绝大多数主要商品凭票、证供应,大到粮油、燃料,小到豆制品、肉类、毛巾、肥皂等。“文革”期间,温州的生产、流通遭到严重破坏,物资十分匮乏,市民日常副食品需求难以满足,最困难时仅有少量青菜和萝卜干可供应,大家苦不堪言。粉碎“四人帮”后,市委市政府为民排忧解难,在省政府支持下,恢复每月半斤猪肉供应。猪肉成了当时温州市民最奢侈的营养品:逢年过节买点“三层肉”来改善生活,解解家中小孩的馋。

  当时,“左”的思潮仍占上风,认为温州资本主义复辟严重,要狠狠打击。我们这些市场管理人员,抱着“保护社会主义阵地”的认识,日夜在菜场周围抓扣驱逐无证商贩、农商贩。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物资十分匮乏,国家无法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我们管得越认真严格,市民的对立情绪就越严重,支持商贩与我们打“游击战”。工商所一出动,一些市民就叫“日本鬼子来了”,小贩们闻声而散,管理人员一走,又汇集成市。有的鱼贩手上拎三五条黄鱼,鱼鳃上贴着斤两和金额的条子,在人群里游荡,碰到管理人员就说是买来自己吃的。

  1978年初,市区接连发生了两件事情,让工商部门大受震动。一是一个在黄府巷卖河蟹的瑞安老人被管理人员吹哨吓晕了,送医院急救后去世。二是松台菜场一个女商贩被查扣了几斤虾皮,跳河自杀,后来被救无碍。我们结合正在学习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展开热烈讨论,普遍认为这种管理不符合温州实际情况,农民将自种的蔬菜、自养的畜禽、海边滩涂上捉的鱼虾中多余的部分拿出来卖,弥补供应不足,满足群众需要,何罪之有?统一认识后,工商局向市政府建议,在菜场周边开办“城市农副产品市场”,允许农商贩与城市无业居民进场经营,工商局不发证照,统称为“默认户”。这个建议得到市领导的支持,决定在东城区的瓦市殿巷、朔门万岁里、东门行前街三处试营业。这三个市场试办后,市民满意,农民叫好,市场供应明显改善,大量农副产品涌进市场。不久,全市就全面推广。

  温州试办“城市农副产品市场”一事,引起全国震动,不少地方来温州参观。当时上海市工商局一位领导在参观市场后称赞办得好,他说,上海的副食品供应是国家计划保证供应,从全国调拨支援上海,尽管如此仍存在品种少、数量不足问题,难以满足群众需求;而温州市场上琳琅满目、数量充沛,让人眼红。不久,省政府也下达文件,要求杭甬温三市开办“城市农副产品市场”。继而,城市农副产品市场在全国推开。

  创办全国第一家小商品市场

  1981年11月的一天,市区解放南路铁井栏张灯结彩、锣鼓喧天,街口新挂的横额上写着“温州市铁井栏小商品市场”字样。200多米长的街道两侧,是用毛竹、塑料布等搭成的120间简易棚屋,每个5平方米,全部由个体工商业户经营。为了减少同国营商店的矛盾,经营初期一律限制为“三类小商品”。靠近解放南路两侧各有一个15平方米的大棚屋,分别由市中百公司与市供销社经营。开业当天,铁井栏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这就是经市政府批准、市工商局开办的我国城市第一个工业品市场。

  铁井栏小商品市场的开办收到群众广泛好评,这一新生事物很快成了全国新闻,我们一天最多要接待30多批次各地来参观学习的干部或记者。这种投资少、见效快,既方便群众购买,缓解国营商业供应压力,又解决就业问题的新办法很快在全国多地铺开,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到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的城市,都办起小商品市场。

  记得那些来温参观该市场的同志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们怎么会想到办这类市场?”我告诉他们,这首先是受温州当时生存空间所逼,农村人多地少,城市闲散劳力难以就业,支边青年大量返温,就业成了温州一大难题。为此,市委市政府顶住压力,为我们解放思想,用新思维、新方法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其次,是为了解决流动摊贩管理问题,当时市区有300多个无证流动摊贩,其中不少曾向我们申请取得合法身份。为什么不办个可以集中管理的市场?我们向分管市领导汇报,一致同意试办。我们最终选址地处闹市区的铁井栏,为了减少矛盾,又限定经营范围为“三类小商品”(泛指当时国家放开经营的商品)。

  不久,市区又开办了环城东路、木勺巷、妙果寺等市场,各县(市)更是掀起了开办商品市场的高潮。如桥头纽扣市场、苍南宜山再生纺织品市场、钱库副食品批发市场、瑞安大型布匹市场、乐清白象金属材料市场、平阳水头皮革市场等。之后,又围绕这些市场逐渐形成生产基地,推动了城乡特别是温州农村商品生产的大发展。

  这些市场的繁荣推动商品生产的大发展,商品生产的大发展又带来市场的转型与演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温州许多市场都从初级销售市场发展为产销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无数小商贩随着市场的演变形成走向全国的购销大军,并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温州又出现了年成交额达数十亿元的特大市场,如瑞安工业品市场、温州商贸城等。特别是后者,作为市委市政府指定的商贸城建设总指挥,我亲历了这个不花国家一分钱、靠民间集资1亿余元的市场的建设过程,十分感怀温州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可贵精神。

  温州之所以能创办全国第一个城市农副产品市场、第一个小商品市场,其实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时突破计划经济制度禁区的改革成果,给温州商品经济带来了飞跃式发展。根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5年,我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2倍,工农业生产总产值增长41.7倍。从1981年至199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5.9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4.8倍,城乡居民储蓄增长300倍。

  回顾往事,我为生逢盛世而欣慰,为作为温州工商部门的一员,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用大胆创新与努力工作来共同推动温州市场经济发展而自豪!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温网编辑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