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学者追忆温博首任馆长方介堪:几多“镇馆之宝” 先生倾力觅得

温州网 2018-09-13 08:03:18

方介堪

朱曼妻薛氏买地券

方介堪和林剑丹(右)

  温州网讯 温州博物馆历经一甲子风雨而生生不息,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著名篆刻艺术家方介堪先生的倾情投入和精心呵护。日前,温都记者采访了当时与方介堪先生一起工作、交往多年的名家学者,多视角还原他在温博的那段历史。

  1958年8月,江心屿原兴庆寺辟为温州博物馆,由方介堪(1901~1987)兼任首任馆长,温州第一家综合性博物馆正式诞生。1999年,投资1.6亿元的温州文化标志建筑——温州博物馆新馆破土动工。2004年1月,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温博从江心孤屿上的蕞尔小馆,成长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地市级博物馆,成为“文化温州”的一道亮丽风景。

  同事周笃生:

  方先生事业心很强,热情投身地方文物工作

  周笃生,92岁,原温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主管全市文物工作。回忆起与方介堪先生的交往,他有些激动:“我们在1952年相识,交往密切,直至他去世。温州博物馆藏品数量能有现在位居全省前茅规模,方介堪先生功不可没。”

  新中国成立之初,方介堪与刘景晨、梅冷生、夏鼐、孙孟晋、戴家祥等联名致书文化部,从而成立全国最早的地市级文物管理委员会。当时温州的文博工作是一片空白,方介堪任温州文管会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1958年8月,位于江心屿兴庆寺的温州博物馆成立,58岁的他兼任馆长。

  “他事业心很强,热情投身地方文物工作,为收购、搜集、抢救流散在民间的文物,跋涉农村山区。温州文管会最初选址于江心孤屿。方介堪先生动员组织民工与舢板渡船的船工修葺颓垣败壁,收拾残桌破椅,种植树木花卉,美化江心孤屿。”

  周笃生说,初创的文管会没有办公用品,方介堪就将家中的书桌、画桌、椅子甚至文房四宝、茶具、热水瓶等搬去,还动员亲戚捐献了一套大堂用的红木桌椅、茶几。他主动捐献家藏的青铜器、书画、拓片等文物数百件,它们与一批温州地方名士的捐赠,构成了温州博物馆的首批藏品。

  方介堪还广泛征集文物,只要掌握了文物收藏信息,他总会千方百计将其征集至温州博物馆。经过多年努力,温博的文物收藏逐渐丰富起来。1964年冬,方介堪发函各地师友,如郭沫若、陈叔通、马一浮、张宗祥、沈尹默、潘天寿、丰子恺、何香凝、谢稚柳、唐云、沙孟海等名家,敦求以毛泽东诗词为内容,题字作画,以充温州博物馆的藏品。1979年,他又专门请一批名家为江心寺、文天祥祠创作书法作品,以丰富江心屿诗之岛的文化内涵。

  方先生虽然身处温州,与当时全国知名的文化人士广有联络,曾和黄宾虹、张大千、马孟容、郑曼青等共事,广结墨缘;尤其与张大千的交往缘于金石,交往密切。据悉,在温博馆藏中,有一些珍贵的名家书画作品还留有方先生上款,如曾熙《山水轴》、钱振锽《云山于天》等;还有少量他本人的作品,如《南雁仙姑洞图轴》等。

  后学金柏东:

  博物馆事业不断壮大,离不开方先生的付出

  温州博物馆原馆长金柏东于1974年进入温博工作,与方先生有多年交往,“方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家。他平易近人,慷慨大方。‘文革’结束后,国内很多单位找他要墨宝,他几乎都欣然答应。当时我们文物部门的文物商店资源缺乏,他主动创作书画作品,送给商店。”

  60年风雨,几代温博人不懈努力,使博物馆事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藏品已有4.1万多件,其中不少为国家一级珍品,部分藏品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这都离不开方介堪先生的努力和付出”。

  温州博物馆新历史厅陈列着一批精品文物,其中东晋咸康四年(338)朱曼妻薛氏买地券,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块东晋篆书碑志,是研究篆书字体向隶书字体演变的重要实物。金柏东说,这是方老先生通过组织购回的一件“镇馆之宝”。

  买地券是古代阴宅土地买卖的一种契约文书。金柏东介绍,朱曼妻薛氏买地券于1896年被平阳宜山乡鲸头村(现属苍南龙港镇云岩社区)农民在挖墓穴时,无意间发现。乡绅陈锡琛获悉后,予以收购。他拓片数份请自己的老师——平阳县学训导吴承志和瑞安大儒孙诒让辨识,得知它是晋代遗物,视若珍宝,秘不示人。

  1930年方介堪在上海美专任教时,陈锡琛的孙子陈德辉答应赠送两张拓片给他,方介堪确定买地券还在人间。1956年,陈德辉在家中卧室地板下找到,方介堪即征集购回,保存在温州文物管理委员会。1995年5月16日,在江心屿温州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专家们一致同意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金柏东说,该买地券是研究三国至东晋历史的重要资料。它刻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墓主是立节都尉朱曼(今江苏常州人)的妻子薛氏。朱曼是三国时吴国孙权第六子景帝孙休的太子舍人(即宿卫官),也是孙休皇后朱夫人的亲戚。孙皓继承帝位时,朱夫人起到关键作用。当上皇帝后,孙皓却废除了朱夫人的太后名位,并加以残害。受到牵连,朱曼被流放或逃亡到平阳县,薛氏随夫死于平阳。朱曼也成为平阳历史可考的第一人。这块买地券无疑成为平阳(含今苍南)移民史最早的佐证。

  新历史厅中,还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青铜虎钮錞于,这是一种与鼓搭配使用的军用打击乐器。青铜錞于,始于春秋,盛行于战国,西汉前期仍沿用,主要流行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金柏东说,这件錞于1936年在台州路桥出土,由方先生赠送给温州博物馆。浙南地区出土的錞于极为罕见,目前温州保存的出土錞于仅此一件,可见其珍贵。

  “方先生退休后一直到去世,都很关心文物工作,经常询问博物馆的发展状况。每年节假日,我们都会去慰问他。”金柏东说,方先生生活清贫,但很豁达、乐观,平时喜欢喝绍兴老酒,再弄点下酒菜,就觉得很知足。

  学生林剑丹:

  方先生是我的恩师,高尚品德影响我一生

  “我1962年追随方介堪先生学艺。方老先生是我的恩师,他生性豁达,淡泊名利,生活并不宽裕,但对朋友十分大方。先生高尚的品德,对我的一生影响最大。”著名书法家、温州博物馆原副馆长林剑丹先生回忆起自己的恩师时,眼含热泪。

  今年77岁的林剑丹先生师承方介堪、王敬身先生,曾任温州博物馆副馆长。上世纪,方介堪先生保护书画文物,培养书法人才,温州传统书风得以传承。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方介堪先生的高足,林剑丹先生传承着温文尔雅的温州书风,影响着温州书法界好几代人。

  “我原名林克桂,‘剑丹’这名字便是他起的。”林剑丹先生说:“方老先生言传身教,经常介绍一些艺术家的生平、作品和感悟,谈天中给予我艺术熏陶,人生启迪,令我受益匪浅。”

  说起拜师的过程,林剑丹先生深有感触:“我年轻时听了金石篆刻家谢磊明‘篆刻要向介堪学’这句话后,便乘船赶往江心屿博物馆,向方先生讨教。”

  方先生没有多说,就拿出他1931年编选出版的《古玺印汇》一书给林剑丹先生,要他回去细学。这本《古玺印汇》是方介堪早年的精心之作,全书摹录明清时期二十一家印谱中战国、秦汉玉印四百枚,分十五类,是我国第一部战国、秦汉玉印的专集,古奥精妙。

  林剑丹先生很喜欢这本书,前后借还数次。慢慢地,他接受和理解了古印的精妙高雅,开始钩摹仿刻古印,秦汉玉印的门在他的心中打开。凭着方先生的教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林剑丹先生的清雅行书、高古金文和仿战国玺印,蜚声书坛。

  “他经常和我聊起温博建馆初期的工作。他经常到台州、丽水龙泉等地四处征集文物。有一次他到龙泉,花了一个星期,有时没有旅馆,就在露天下睡。”林剑丹说,方老先生总是告诫他,不仅路子要走正,还要发扬好风气,戒骄戒躁。

  今年9月28日,《用刀如笔:林剑丹篆刻作品展》将于浙江美术馆开幕,这是他的首次个展,“借此表达对方先生的感恩之情”。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叶锋 温州博物馆供图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