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温州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四大”建设决策部署 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决定

温州网 2019-01-28 07:44:00

  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决策部署,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问题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科学把握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要求

  (一)凝聚共识。交通既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又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先导性产业,对城市的发展和振兴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建设,大力谋划实施了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区域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交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总体上看,温州现在的交通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与先进城市和自身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统筹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明确了温州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这些都为温州加快推进交通建设提供难得的机遇。温州要在这一轮发展中掌握先机,真正把地理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有效对接融入区域一体化特别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全省城市发展和竞争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避免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布局中逐步被边缘化,就必须举全市之力推动交通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着力破除交通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加快构建适度超前的综合交通体系。全市上下必须深刻认识到,改变交通就是改变温州的发展格局,改变温州的发展时空,改变温州的发展条件,改变温州的发展未来。必须把交通建设放在优先考量的先导位置,抓住当前大有可为的历史性机遇,只争朝夕,集中力量,合力攻坚,在全市迅速掀起“大干交通、干大交通”的热潮,坚决打赢温州综合交通攻坚战翻身仗。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总目标,以“大干交通、干大交通”为总要求,认真贯彻实施中央“交通强国”战略,全面对接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深入推进大路网、大航空、大港口、大水运、大物流建设,加快构建外快内畅、互联互通、立体多元、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以完善的交通圈拓展都市圈、培育经济圈,进一步提升温州大都市区的辐射力、影响力、竞争力和中心城区首位度、集聚度,为温州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打造坚实“铁三角”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三)基本原则

  ——聚焦重大战略,超前谋划。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省“四大”建设决策部署,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能力适度超前配置,加快建设一体化的互联互通网络,推动温州更加高效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联接海西区,成为长三角南部交通门户枢纽、沿海南北交互的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区域性支点。

  ——围绕服务发展,补齐短板。按照发展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集中力量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推进交通建设与城市空间拓展相结合、与产业转型发展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本、产业等更多高端要素在温州集聚,使交通带动和引领温州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突出项目建设,强化攻坚。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交通发展的重中之重,精准对接全省实施万亿交通工程,从全市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组织实施一批引领性关键性重大交通项目,调动凝聚一切积极因素,持续保持强攻猛进态势,坚决打好交通建设大会战,奋力实现交通建设的大突破大跨越。

  ——坚持区域联动,协调推进。切实发挥综合交通先行引领作用,通过对内对外大交通网络的布局建设,加深与浙南闽北赣东区域城市的紧密联系,加强温州大都市区各组团之间的互联互通,推动温州与相邻地区联动发展和温州市域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各领域有效衔接,打造更有比较优势、更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

  ——着眼惠及民生,共享发展。以创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质量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运输服务、交通治理能力,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城乡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公众对交通出行的新需求,让全体人民在享受交通事业发展成果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四)发展目标

  到2022年:建成杭温高铁,市域铁路S1、S2线,甬台温高速复线、龙丽温高速等重大项目,高速铁路里程达260公里,市域铁路里程达116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650公里,快速公交BRT系统基本成环成网。开工建设甬台温高铁、温武吉铁路、轨道交通M1线、市域铁路S3线一期等重大项目,力争温福高铁、轨道交通M2线开工建设。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7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15万吨,成功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50万标箱。基本建成高铁到省内其他大都市、高速公路到各县(市、区)中心镇和中心城区公共交通通勤三个“1小时交通圈”,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

  到2025年:全面加快甬台温高铁、温福高铁、温武吉铁路建设,“521”高铁交通圈加快形成。建成轨道交通M1线、市域铁路S3线一期,加快推进轨道交通M2线建设,加快形成“S+M”轨道交通架构。建成瑞平苍(南连)高速、温义(宣)高速、文青高速;加快泰苍高速以及普通国省道、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里程达1500公里,“一环一绕九射”高速公路网、“八纵六横”普通国省道网和“七横七纵”城市快速路网基本形成。机场旅客吞吐量力争突破2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20万吨,温州机场的区域枢纽竞争力明显加强。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温州港枢纽地位大幅提升。运输网络四通八达,三个“1小时交通圈”全面实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

  到2030年: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打造面向亚太、通达欧美的大型国际机场和华东地区重要的通用航空基地、沿海重要区域枢纽港,“521”高铁交通圈全面形成,“S+M”轨道交通体系高水平建成,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加快发展,综合交通体系更健全,覆盖更广阔,功能更完善,绿色安全水平全面提升,交通出行品质明显提高,社会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开放畅达高效领先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建成,区域交通体系具有较强的国际连通性、高度的全国可达性、强大的区域辐射性、高效的城市便捷性。

  二、全面落实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点任务

  (一)建设联通世界的区域门户枢纽。切实提升和发挥空港、海港、信息港的门户枢纽作用,大力拓展对外航线网络,打通我市高质量对外开放大通道。

  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机场。围绕提升区域枢纽机场地位,与省机场集团建立最紧密的合作关系,启动温州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机场综合交通中心、机场第二跑道、通用航空基地建设,组织实施T3航站楼、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重点依托市域铁路S1、S2线及谋划建设的甬台温高铁、温福高铁,大力发展空铁联运,提升航空综合配套服务能力。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协同发展,加大基地航空公司引进,筹建设立温州航空公司,探索开通至长三角核心城市的“空中巴士”,加密和优化北广深成渝等地航线航班,大力开拓欧美优势航线及“一带一路”地区航线,增强机场国际通达性。

  建设辐射浙南闽北赣东的重要枢纽港口。启动温州港总体规划修编,优化港区功能定位和布局,统筹有序推进港口、航道、集疏运通道建设,提升陆海双向辐射能力,加快构建形成以乐清湾港区为主港区,状元岙、大小门岛为特色辅助港区,瓯江、瑞安、平阳、苍南为城市配套港区的“一主两辅多点”空间结构,建设成为辐射浙南闽北赣东区域的重要枢纽港口。健全邮轮港口基础配套,着力打造我国东南沿海极具影响力的邮轮始发港。深度融入全省海港一体化发展,强化与宁波舟山港、台州港、丽水港的业务协作,加速融入长三角港口群,进一步提升沿海枢纽港地位。

  加快建设综合数据信息港。顺应5G发展趋势,借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模式,建立信息联通服务平台,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稳步开展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机场、智慧海事、综合交通出行及旅游服务大数据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空港、海港、信息港联动。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信息资源交换,促进交通信息资源全面开放、共享利用,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网络基础设施。

  (二)构建通达全国的高速铁路网络。抢抓高铁时代机遇,高效接入全国主要铁路运输系统,推动温州从“动车时代”全面跨入“高铁时代”,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铁路枢纽城市。

  打造“521”高铁时空圈。突出“融杭接沪达闽通赣”,加快建成杭温高铁一期工程,规划建设甬台温高铁、温福高铁、温武吉铁路,推进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达速,加快形成“521”高铁时空圈,即5小时通达京津冀、珠三角、长江中游等城市群核心城市,2小时通达长三角和海西城市群核心城市,1小时通达杭州、宁波、金华-义乌三大都市区以及福州、宁德等地。加快建成乐清湾铁路支线,并依托衢丽铁路实现金温铁路与衢宁、九景衢铁路贯通,积极对接义新欧班列,打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陆域通道。

  形成“两主一辅”铁路枢纽布局。结合多向辐射的高铁通道网络,在中心城区形成以温州东站和温州南站为主、温州北站为辅的“两主一辅”铁路枢纽。强化温州东站与机场联动,确保在2025年之前,建成集空港、轻轨、高铁、高速等一体的温州大都市区东部综合交通枢纽,支撑城市向东面海发展。进一步深化温州南站扩能改造,完善交通等配套服务设施,提升运行能力和服务功能。高水平推进温州北站高铁新城建设,全面优化城市北部综合交通布局,助推瓯江两岸同城化发展。全力推动金温铁路温州城区段资产置换工作,加快实施温州站以东段铁路拆除计划。全市域范围内布局多个县(市)级别铁路站,覆盖城镇密集区,重点强化瑞安东站、乐清站、平阳站、苍南站等高铁枢纽功能,支撑温瑞主中心和两大副中心发展。

  (三)打造区域一体的立体交通走廊。以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等交通干线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辐射周边、区域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

  提升城际辐射五大通道。通过直通高铁、加密高速、提升航道等,着力增强温州北向(沿海)、北向(融杭)、西向(沿瓯江)、西南向(沿飞云江)、南向(沿海)五大通道对外辐射能力,加强温州中心城市与台州、丽水、宁德等周边地区节点城市的快速互联互通,强化温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推进温武吉铁路、城际轨道交通、瓯江高等级航道等项目建设。

  加快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加速实施龙丽温高速(温州段),确保如期竣工,结束文成、泰顺“不通高速”的历史,实现全市人民“县县通高速”的梦想。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确保2022年之前甬台温高速复线温州段、金丽温高速东延线建成投用,2025年之前瑞平苍高速、温义(宣)高速、文青高速、甬台温高速三都岭段拓宽工程建成通车,加快推进乐永青高速、泰苍高速等项目,实现市区到中心镇1小时、以及中心镇半小时内通达最近的高速公路互通口的目标。加快G104、G228、G330等项目建设,打通“梗阻路”“断头路”,构建“八纵六横”国省道干线公路骨架网。

  高水平织密“四好农村路”。围绕大花园和全市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完善旅游交通布局,串联西部山区沿线区域景点,打通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畅途。对标全省“四好农村路”,按照“四个领先”目标要求,改造提升通乡镇、景区公路,建设通较大自然村公路,打通跨区域“断头路”,着力完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完善陆岛交通码头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农村公路运输服务品质,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长效机制,到2030年建成具有温州特色的高水平“四好农村路”。

  (四)形成便捷高效的都市区通勤体系。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中心城区交通服务品质和能级,形成大都市区的快速交通圈,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

  建设“城市轨道网”。采用“S+M”城市轨道网络串联城市组团,盘活城市资源、拓展城市空间、缓解交通压力,满足中心城区、各功能片区之间大运量通勤交通需求。全力推进市域铁路S1、S2线建设成网,全线推进市域铁路S2线建设,2022年建成运营;深化市域铁路S3线一期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进一步统一全市上下思想认识,抓住国家支持城市地铁建设的政策窗口期,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快速推进轨道交通M线规划报批工作,确保轨道交通M1线2019年完成建设规划批复,2020年开工建设,2025年建成投用。加快启动建设轨道交通M2线。谋划启动轨道交通M3线、市域铁路S3线二期项目,加快构建城市轨道交通“S+M”网络。

  完善“基础交通网”。统筹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大力推进城市进出口道路改造提升。强化城市内外的客运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联接城市内外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探索实施穿城区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市政化改造。重点抓好滨海大道快速路、温瑞大道快速路、七都-乐清快速路等项目,加快“七横七纵”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形成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相互配合的道路网络,打通微循环。持续开展“十大堵点”专项整治,推进城市慢行交通设施和公共停车场建设,深化市区道路综合整治,实现城市品质形象和百姓满意度双提升。

  提升“公共交通网”。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BRT成网建设,优化常规公交线网,加快公交换乘中心建设,推动实现市区到周边公交一体化、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快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BRT为补充、常规公交为基础、社区巴士为微循环的立体多元、高效衔接、智慧绿色的公共交通体系,到2030年,公共交通分担率提高到40%以上,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实施节能与新能源车船示范推广工程,努力在全国率先打造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市。

  (五)打造千亿级综合交通产业。聚焦新动能培育,推进交通建设与产业培育相结合,全力构建高效益的交通产业经济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交通物流业。发挥国家综合物流信息平台落地温州的优势,结合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鹿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加快乐清湾物流园、空港物流园、瓯江口物流园、潘桥物流园、瑞安物流园、状元岙海港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和重要物流节点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滚装运输等运输组织方式,着力构建形成以海港物流为龙头、空港物流为突破、物流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物流发展体系,推动与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服务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龙头骨干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发展壮大高端交通产业。以市域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威马汽车产业园、国家级北斗产业基地以及交通设施建筑装备式生产基地为重点,布局未来交通科技产业,加强信息化、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应用,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智慧高速、智慧轨道,促进运输生产自动化、设施设备智能化、交通出行智慧化,做大未来交通、智慧交通新产业。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建设文成、泰顺等一批通用机场和升降点。适应“互联网+”,鼓励运输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大力发展共享经济。

  积极培育发展枢纽经济。依托海港、空港和铁路枢纽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海洋经济示范区等枢纽经济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充分利用TOD模式的集聚效应,鼓励交通基础设施与沿线及周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新兴业态培育。

  三、切实强化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交通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各地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快形成“大干交通、干大交通”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综合交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健全完善重大交通项目全程服务机制,强化项目考核考绩、专项巡察、综合督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体制保障。强化交通规划引领,以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为纽带,将交通运输综合规划纳入全市“多规合一”方案统筹平衡,增强规划的刚性约束和执行力,严格依法实施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要求,整合横向职能,加强对全市综合交通发展的统筹协调,强化交通部门对综合交通规划、重大项目前期、交通建设计划、交通物流发展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职能,加快构建上下对口衔接、左右统筹协调的区域大交通管理模式。深化交通运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项目审批机制,按照责权利相一致、事权与财权相对应原则,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加强上下衔接和事中事后监管。

  (三)加强要素保障。把握政策导向,做好项目谋划和包装,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规划计划盘子。加大耕地垦造力度,借力“大拆大整”、治危拆违等专项行动,对交通项目在建设用地、耕占平衡、永农划补等指标上予以优先保障。深化交通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交通国有企业投融资能力。鼓励采用转让项目的经营权、收费权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回收资金用于新的交通项目建设。鼓励依法合规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温商资本投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完善交通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推进交通创新团队和在温高校交通专业建设,加快培养交通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市交通事业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四)加强环境保障。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全市上下营造全力支持、共同参与交通建设的浓厚氛围。加大政策处理力度,依法规范征迁建设秩序,从严打击欺行霸市、强行阻工、强包强揽工程等破坏交通建设的行为,营造交通建设“无障碍”环境。强化交通工程质量监管,加快打造交通“精品工程”“示范工程”。严格规范工程招投标程序,防范项目建设廉政风险,营造交通建设清廉环境。加强交通运输法治建设,加大交通运输行业整治力度,严查道路客运、出租汽车等重点行业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标准化建设。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