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腊风土记》里的温州元素

温州网 2019-05-22 09:46:51
在与柬埔寨的文化交流史上,有一位温州人不可不提。他就是温州元代地理学家周达观。

吴哥窟外貌 格格 摄

大吴哥古城入口 夏海霜 摄

  编者按:日前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让亚洲文明的交流成为热点。在与柬埔寨的文化交流史上,有一位温州人不可不提。他就是温州元代地理学家周达观。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真腊是中南半岛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秦汉时为扶南属国,今位于柬埔寨境内。然而,真腊的古史仅是传说而已,并无文献记载,且凭中国史书记载而流传,是一位温州人奉命随使赴真腊后,逗留了一年许,回国后写成《真腊风土记》,再现古国风情风貌,弥补了《元史》的阙佚,成为真腊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弥足珍贵。

  为《元史》补缺

  东汉以来,随着中国影响力往南伸展,逐始认识中南半岛区域,如三国吴时朱应、康泰往扶南、林邑(今越南一带)宣国威,著有《扶南异物志》《扶南记》等,此为有关真腊(柬埔寨)的最早记载,却又散失在历史的尘埃中。10至13世纪,是真腊文明最灿烂的时代,史称“吴哥时代”。后遭受暹罗(今泰国)入侵,终沦为废墟,无人知其存在,《元史·外国传》亦无相关记载。

  周达观(约1266-1346),自号草庭逸民,出生在温州城区。元贞元年二月二十日(1295年3月24日)他“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途经福建、广东、海南诸港,过七洲洋,经交趾洋,三月十五日(4月18日)到达占城(今越南归仁港一带)国都,又经崑崙洋由真浦入境真腊国,之后自真浦出发,过崑崙洋,入真腊第四港(今越南美狄一带),自港口北行,大舟换小舟,一路行舟,入洞里萨湖,七月时到达湖边码头,上岸即是真腊国都吴哥城。

  《真腊风土记》除了描绘真腊吴哥城的建筑和雕刻艺术外,还详细叙述了当地都城王室与风土人情、行程及所取途径等,甚有人文历史价值。

  但周达观那次的遣使,各史书均未记载,后来真腊王朝迁都金边,都城吴哥逐渐没落,五百余年过去,吴哥被茂密的热带雨林湮没,为世人所不知,简直成了历史的疑案。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了寻找热带动植物,无意中发现了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从此隐没已久的“吴哥文明”重现于世。《真腊风土记》便成为现存同时代者撰写吴哥文化极盛时代的唯一记录,是研究柬埔寨古代史和中柬交通友好关系的珍贵文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文义颇为赅赡﹐本末详具,可补元史阙佚”,该书向来为中外史家所肯定,先后被译为法文、日文、英文、柬埔寨文、德文等。

  当地民众感激这位温州人。在距吴哥城东北60里处有一座山,山上长满荔枝树,据说是周达观出使时赠送的种子繁殖而来的。他们把这座山称为“中国荔枝山”。现在人们去参观吴哥窟时,当地旅游局还会分发《真腊风土记》等资料,介绍中国使者周达观。

  屡见温州方言

  每当阅读《真腊风土记》,作为作者的同乡读者,不时从中品尝到温州味道而激动不已,甚至与笔下的温州元素引起共鸣,感到格外的亲切。那真是乡情醇香,浓烈于酒。

  纵观全书,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依然跃然纸上。《真腊风土记》第三十六则“异事”中,周氏写道:“余乡人薛氏,居番三十五年矣。”初来乍到与老乡相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其喜悦可谓溢于言表,今天的我们仍能体味咀嚼。这位温州人薛氏居番三十五年,应当是南宋景定年间赴真腊。尽管比北宋真宗咸平元年(998)随商船至高丽经商的周伫要迟了多了,但仍是温州人走向世界的先驱之一。

  在真腊的日子里,周氏所见所闻,其参照物,依然是在家乡温州时的记忆。他的书中常有这种体验和理解的表露,想到的是温州的物产风情。第二十一则“欲得唐货”中,他写到“温州之漆盘、泉处之瓷器……雨伞、篦箕、木梳”,可见温州漆器等当时不仅广销国内,并外销到真腊。在第二十六“鱼龙”中,“龟脚可长八九寸许”,此乃温州土产,也只有周达观这位温州人才如此称呼。而后来,在一些注释中有人称之为“乌龟之脚”,其实不然。龟脚为温州人用以称海洋节肢动物石蚴(或作石蜐)的土名。今温州仍有出产,只是没有周氏看到的那么长,大概只有二三寸长。还有第二十九“蚕桑”中指出当地人皆不事蚕桑,“亦无麻苎,惟有络麻”,这里的“络麻”也是温州方言。有的学者误认为“络麻”为大麻的一种,实际上只有温州方言中将包括苎麻、络麻在内的大麻都称为络麻。上句“亦无麻苎”,夏鼐在校注中指出,疑为苎麻之误,并非麻与苎二种。第三则的“服饰”中“指环皆嵌猫儿眼睛石”。这里的“猫儿眼睛石”,即具有猫眼效应的金绿宝石的猫眼石。周氏对猫的称呼为“猫儿”,这是温州话中的儿化音,如青菜油冬儿、雀儿等。

  第十七则“耕种”中“但粪田及种蔬,皆不用秽,嫌其不洁也”,夏鼐指出“秽为污物,此处特指人粪。《晋书·殷浩传》: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今温州方言仍呼粪为秽。秽的本义为荒芜,长满野草,后引申为脏物,如“秽臭”即又脏又臭的意思。温州方言的表达到位准确。

  还有第三十二则“舟楫”中“起屋”一词,古籍中虽有以此作建筑房屋解,如《汉书·武帝纪》“起建章宫”,但周氏书中用“起屋”,系使用温州方言。温州人至今称建房为“起屋”。这些文字的表述,确也证明周达观的温州话还是很正宗的。

  在《真腊风土记》中,我们发现了柬埔寨语与温州话的相互关系。在第十则“语言”中,周氏记录了真腊古国“国中语言,自成音声,虽近而占城、暹人,皆不通话说”的状况。书中写道:“又如呼中国为备世,呼官人为巴丁,呼秀才为班诘。乃呼中国之官人,不曰备世(中国)巴丁(官人),而曰巴丁(官人)备世(中国)。呼中国秀才,不曰备世(中国)班诘(秀才),而曰班诘备世(秀才中国)。”这是侗台语中的“定语后置于名词”特征之一,与温州话中将“咸菜”成“菜咸”,“砧板”为“板砧”如出一辙。说明同属侗台语的温州话,与今日侗语、水语、壮语及柬埔寨语等有其共同祖语。

  温州人研究校注

  《真腊风土记》随后的研究者仍有温州人,他们更能理解老乡作者的心思,亦在为真腊历史呕心沥血,做出贡献。

  《真腊风土记》问世后,有十来个版本,最早的单行本出自温州,为道光己丑(1829)瑞安许氏刊巾箱本。1962年温州文管会翻印此书,并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著名温籍篆刻家方介堪题笺,温州博物馆至今还保存此书的书版。温州大儒孙诒让在《温州经籍志》将《真腊风土记》的“总叙”刊出。

  乐清籍著名地理学家陈正祥考察过吴哥遗址,1975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讲座教授时,出版《真腊风土记研究》。他以地理学家的眼光研究了周达观笔下的真腊地理地貌,并论述了《真腊风土记》各版本的优劣。温籍著名考古学大家夏鼐1981年在中华书局出版《真腊风土记校注》,更是该书整理研究的集大成者,有评论认为“夏先生以数十年的积累,收集十多种刊本、抄本,以及中外学者的有关论著,博采众说,择善而从,使之成为目前最好的、可依赖的一种本子”。夏鼐在校注者序言中说“初稿写定后,又承老同学王祥第先生协助整理”,王祥第亦是温州人,清华大学毕业,为夏鼐挚友,曾经在温州中学教师。多少年来,周达观在温州人心目中的学术地位是很高的,如同山高水长,令几辈人敬仰。

  周达观在民间同样也有人颂扬。江心孤屿前面的瓯江中伫有两处焦石,其形态一为大象,另为狮子,称为象岩、狮子岩。民间相传为当年周达观从真腊运来。其实,当年周达观从真腊回来后,没有直接返回温州,而是北上去了明州(宁波)。然而温州民间美丽的传说,正道出了周达观在温州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有人说,凡有阳光的地方,就是温州人。是的,那是温州人的传统,而这一传统是从先人身上的温州元素中提炼和孕育的。

  来源:温州日报

  金辉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