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 疫情期间请为孩子做好“心理防疫”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孩子们的寒假进入“加长模式”。要戴口罩、不能出门、延迟开学等一系列社会秩序的变化,让孩子们感到疑惑。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更容易受到侵扰和影响,却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作为家长在这个时期,更要细心观察孩子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异常,及时给预帮助和调整,做好孩子的心理防护工作。
一、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
0-6岁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言语表达能力,所以他们的症状是通过躯体化来显示的。他们开始畏惧夜晚或是害怕动物;出现吮吸手指或尿床等退行行为;食欲减退或者增加。
7-12岁的孩子能够理解现实,但是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有更多的恐惧。他们会变得暴躁易怒,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郁郁寡欢,对什么东西都不感兴趣;睡眠失调,噩梦连连;出现肚子痛、头痛等躯体症状。
13-18岁的青少年趋于成人化,容易出现更多的情绪变化。他们会有一些过度反应,比如过分敏感或者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家人的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亡,反复洗手,反复消毒。还有可能出现麻木、回避,无望无助感、社交退缩等。
二、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对孩子进行合适的教育和引导,以富有同理心的方式,与孩子建立安全的链接,为孩子构筑牢固的心理防线。
1.限制孩子获取疫情信息
对于0-6岁的孩子,图像带来的冲击要远大于文字,因此,尽可能避免让孩子看到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图片,避免孩子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对于7-12岁的孩子,父母可以陪着孩子浏览一些救援人员的消息,如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日夜赶工修建医院的工人,让孩子知道,疾病并不可怕,总有一些愿意帮助、且有能力帮助他人的人们。
对于13-18岁的青少年,要控制他们观看媒体的时长,不能多度关注疫情的相关报道。与孩子约定,每天可以固定一个时间段用来接收信息,时长最好不要超过1个小时。
2.支持和鼓励孩子表达情绪
对于0-6岁的孩子,允许他们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通过绘画、游戏等方式表达。比如,给孩子一个玩偶,让玩具代表孩子,讲出他们自己内心的忧虑。
对于7-12岁的孩子,可以采取“扎根技术”降低孩子的焦虑和压力水平。比如,让他们听音乐、吹泡泡、讲故事等方式,让他们进入平静。
对于13-18岁的青少年,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学习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如认知重建法,主动对消极情境进行重新思考和解释,帮助孩子缓和由疫情造成的不良情绪。
3.运用创造性游戏
对于0-6岁的孩子,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创造性游戏,帮助孩子理解疾病、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比如,医生-病人角色扮演游戏。
对于7-12岁的孩子,可以通过绘画游戏帮助孩子找到复原力。使用画画找到自己心目中的超级英雄,找到战胜焦虑的心理支持,对抗长期居家的恐慌感。
对于13-18岁的青少年,可以通过水晶球冥想游戏(想象疫情结束后,他们的未来、他们家庭的未来、国家的未来),让他们学会管理压力,减少无助感。
面对疫情,你不孤单;心理支持,共渡难关。家长们有义务带领孩子正确认识这次疫情,整理好情绪,积极完成防护工作。期待雨过天晴的时刻!
来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温医大附属康宁医院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