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古刹古诗——走进瑞安寺前村

温州网 2021-04-04 09:16:47
抬头仰望,只见一块块天然的大型溪卵石整齐有序堆垒着,排列出一个巨大的桥洞,几乎看不到一块人工打造的条石

镇滢桥。孙国安 摄

镇滢桥。陈国浩 画

走进瑞安仲容社区寺前村,是因为摄影师孙国安的一张照片:一座单孔石梁桥跨度非常大,桥下溪水潺潺,两岸绿树成荫,桥上还有一条墙一直延伸到两岸,两边各砌有门洞,更奇特的是全部由天然的溪卵石堆垒而成。

去年我驾车去寻访,发现因造了一条乡间公路,原本作为村落重要通道的这条石梁桥荒废了,茅草与野树丛生,竹丛披覆,我们踩着蔓生的野草,随手折一根树枝,用来拍打路上的蛛丝网。抬头仰望,只见一块块天然的大型溪卵石整齐有序堆垒着,排列出一个巨大的桥洞,几乎看不到一块人工打造的条石,它的弧度规整,高广,一点也不逊色于条石砌造的石拱桥——这是它的奇特之处。

为了一探究竟,我又到村里借来尺子,测量桥的跨度和高度,桥洞跨度7.7米,桥洞高6.7米。这样独特的单孔石拱桥,不说瑞安少见,就是整个温州也是少有的。桥面西首是一条矮石墙,功能类似为栏杆,一直延伸到岸上,为方便出入,又各开了一个拱形门洞,宽度为1.6米,高度为2.4米。矮墙的外首嵌有一块青石,刻着桥名。因为被野草遮掩了,于是我到车里去拿望远镜,才终于看清:镇滢桥。左面写着“大众筹建”,右边写着建于民国XX年。

“滢”作清澈解。同行的金文东说,寺前村海拔80米,溪水由东流西,长年清澈见底,环绕着村落。在村中找到了一位叫张教迪的老人,今年已经99岁,他不仅是村中最长寿的老人,也最具传奇色彩,年青时参加过抗日战争,后来又参加过游击队,1949年后回乡务农。据他说,该桥建于光绪年间,一次山洪暴发把它冲垮了,民国初年,村民又开始重建,桥基从下游移到了这里。造桥的老司来自上溪山底,技艺非常高超,他带领村人到溪坑里选石头,边做记号,边确定。抬到工地后,就根据记号,一一安放,被指定的石头,砌在一起,恰如其分,一时成为山村传奇。他还说搭架子的木头,后来还被他的爷爷买过来,做了“百岁”(棺材)。

村名寺前村,来自明惠寺。我们拐出小道,很快就看到了它。寺门刻着一联:“深浅同源先后相觉;三乘迭耀千载冥符。”清代瑞安名臣孙衣言撰,王鉴照书。楹联源自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玄秘塔碑》。孙衣言的故居就在山下的砚下村,也就一公里。

迈入明惠寺,刚好遇到万谦尼师,这是个热情的人,她邀我们到静室喝茶。茶余,又带我们观赏庙宇,在她的主持下,寺院异常整洁。山门由白石凿成,顶铺金黄色琉璃瓦,门柱上刻有一联:“山门外,溪水长流,宜生一点佛心;寺院里,桂花含影,已透几分禅意。”此联既应景又颇有意味。这时,我却发现在斋堂的山墙边,靠着三块残碑,其中有一块刻着:“皇清诰授奉政……姚学教谕並……暨林宜人寿……公名炳文,字博卿”等字,残碑宽约30厘米,长约60厘米,属全碑的上半部分。当我看到“炳文,字博卿”等字,心有所动,便随手拍了张照,发到玉海文化研究会群里,回程的路上,竟接到了好几个电话。叶茂钱馆长说,自己找了数年的《洪炳文墓碑》残碑,竟被我无意发现。原来这个“炳文”真的就是瑞安名士洪炳文,晚清诗人与剧作家。原来我是无意中做了一件大好事。

万谦尼师告诉我们,历史上的明惠寺屡毁屡建,明弘治年间曾由桐浦的孙尚耘施建,孙尚耘字杞彪,号礼庵,初赘昆阳,后迁瑞安桐浦,这是个有善心的人,生有子八,女二,长女就在明惠寺修行。民间传说,该寺鼎盛时有僧侣99人,不是走一人就是死一人,怎么也凑不够百人。后来住持僧就雕了一个石和尚,立在山门外,寺院的历史就刻在它背上,算是了了一个夙愿。我去村里走访时,好多老人都说过去看过此石像僧,可惜毁于“文革”期间。

到家,翻看嘉庆《瑞安县志》载:"明惠寺,在潘埭,石晋天福三年建,宋祥符间赐额。"潘埭,即潘岱,因潘姓筑埭而得名。石晋天福三年为公元938年,原来这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寺,距今已1083年。另外,我还意外找到了三位瑞安先贤游明惠寺的诗,心里颇为惊诧。

邹光修,清朝诗人,生平不详,他写有一首《游明惠寺次章敬亭韵》诗:“入门梦迳曲,到眼碧烟浓。雨色千竿竹,涛声百尺松。空瓶盛活水,古壁绘真龙。喜值同怀子,来听物外钟。”此诗的颔联,堪称佳句,颈联则是实写古寺之景。末句尤其出色,在如此安谧之幽境中,听到悠然的钟声,诗意外延,余味无穷。

郁豫,字逸凡,又字诚立,号晴笠山人,生于清代乾隆之初,著有《叶韵辑略》《蚓窍集》。他有《和章毓中月夜游明惠寺原韵》诗:“夜色留僧课,风声递梵音。客衣沾露重,明月照人深。欲脱劳生梦,须诚礼佛心。地幽凉亦早,秋气满禅林。”邹光修诗中的章敬亭与郁豫文中的章毓中,不知是不是同一人,但从诗意与诗境看,显然写的不是同一事。二人一个写雨天,一个写月夜。意境却颇为相近,皆幽然、孤寂之境。

项霁 (1789-1841),字叔明,号雁湖,世居邑南堤,著有《且瓯集》。他有《偕叔两重宿明惠院》诗:“再宿东阿寺,联床对卯君。疏钟之径静,落叶五更闻。竹密不藏雨,峰奇常吐云。盘旋匡谷好,鹿木可同群。”在秋气微凉中,月夜盈然之下,描蓦出了明惠寺的安宁与静谧。这时的两诗人同房而居,在夜气幽微之中,起床到山谷中游荡,与小鹿相遇,表达了一种清寂的情怀,所谓天人合一也。此诗还让我想起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诗人笔下的月色,疏钟、幽径、奇峰、层云,被描绘得如幻似真。

重建后的明惠寺,依然有此情境。

来源:温州日报

林新荣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