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江心屿这座古亭竟是“拆迁户”,有一段悠悠的花柳塘往事

孤屿志 2021-04-04 09:33:48
这座漂亮的古亭被“移居”到江心屿的共青湖畔,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美国人余思恩(Bernard Upward)摄于晚清,出自英国伦敦会传教士约翰·麦高温(John Macgowan,中文名麦嘉湖,1835-1922)所写的《与竹为邻》(BESIDE THE BAMBOO)一书。

晚清时期,这座漂亮的亭子便已矗立在市区的花柳塘河畔,斗拱飞檐大气精美。透过画面可以看到,当时的花柳塘还是城郊,周边是大片的空地。

100多年过去,温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花柳塘街巷渐渐消逝,已变成熙熙攘攘的闹市区。

这座漂亮的古亭被“移居”到江心屿的共青湖畔,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花柳古亭现状。老眯 摄

许多游客或许并不知道,这座毫不违和的古亭竟有一个“拆迁户”“身份”,亭中的直匾“花柳古亭”道出了它的“身世”。

本期孤屿志,就来讲一讲江心屿上这座古亭的悠悠“花柳往事”。

明代的花柳塘已初具规模

如今的花柳塘,是一条小小的街巷,藏身闹市区人民路的南侧,约长574米。据1987年版《温州市鹿城区地名志》载:“花柳塘,东北起人民东路,西至大南路(原解放南路南段)。”

1985年的花柳塘河 孙守庄 摄

古老的花柳塘,沿巷之南侧为河,其东端为大池塘,里面种遍荷花,岸边间植杨柳,景色秀丽,巷也因此得名。

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瓒、蔡芳编纂《温州府志》载:“花柳塘,在瑞安门外,飞霞洞前。”“惠应庙,一在德政乡水心,一在城南厢花柳塘。神叶氏,泉村人,生面神灵,尝化形在海救护商船。”可见,明代的花柳塘已有一定的规模。

明清之际诗文家嵇宗孟曾作《鼎建花柳塘文昌阁引言》,可见,当时这里还建有文昌阁。清中期,这里的惠济庙(俗称“杨大王庙”),潘宗耀题有一副对联:

箫扇寄清吟

当年瓜步萸湾

平章风月

神仙兼艳福

此日花明柳绿

管领湖山

《杨青集》载:“马梯如(云路)前辈仿其体作《永嘉里巷名赋》,以鹿城、胜地、蜃海、名区为韵。赋曰:

稽瓯郡之都城,通舟车于水陆。

东瓯王初建封疆,郭仙师遂传氏族。

水分界兮波静蜃川,山绕屏兮峰连积谷。

星照紫嶶园内,洞灿飞霞;人行花柳塘边,城横白鹿。

至迟到清嘉庆时期,花柳塘一带已比较繁华。

花柳古亭,因何而来

历史悠久的花柳塘何时矗立起了这座亭子的呢?我们不妨透过老照片,一窥过去!

晚清时期,随着国外摄影技术的传入,花柳古亭也首次留下自己的倩影。

1885年,英籍传教士苏慧廉(W.E.SOOTHILL)在温州期间所摄。选自苏慧廉著的《中国传教纪事》(A Mission in China)一书。

老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亭子在花柳塘河畔亭亭玉立,一条石板小路通往远方,山色空濛,景象清绝。无怪乎,外国人当时在此取景拍摄。

古亭造型雅致,面阔三间,圆鼓形柱础,花岗岩石柱,明间为抬梁式梁架,飞檐翘角,古色古香。

花柳塘周边都是空旷的农田、河塘,衬托得这座亭子愈发大气。晚清时期,花柳塘地处温州古城南大门外和护城河外,人烟稀少。

当时的亭中直匾为“天后行宫”。现在的花柳古亭保留了原先的三副柱联,内容也是关于天后。

这座亭子和“天后”有什么关系呢?这应和福建商人有关。

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天后宫,在大南门外,乾隆六年(1741)福建兴化莆田商人建。

从“天后行宫”的匾额可以推断,花柳古亭也是福建商人在温州修建的供奉妈祖建筑之一。

1877年,英国人绘制的地图中可以看到,花柳塘河畔有一座亭子和天后宫。图片系局部翻拍。

温州港口通达,自古商贸兴盛。清末,温州就有来自各地的商业会馆。

当时,大批的福建商人通过海路来温做生意。财力雄厚的莆田商人选址花柳塘建造莆阳会馆。

清代金漆镂雕龙凤纹莆阳会馆木匾 温州博物馆藏

该会馆是清末民初温州三大会馆(另两馆是江西会馆和宁波会馆)之一,其具体建造时间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不会晚于清嘉庆年间。

依赖海路的福建商人还带来了自己的信仰:海上保护神妈祖,并修建了供奉妈祖的天后宫。

莆阳会馆应是花柳塘巷的主要建筑景观之一,供商人聚会和朝拜妈祖,包括一系列建筑群。

比如天后宫,当地居民又称“花柳塘宫”。该宫构筑考究,四处雕梁画栋,装饰精美,是温州南城的一大人文景观。街对面还设有戏台。

福建商人在莆阳会馆东面不远处建了这座路亭(又名莆阳亭),农历三月廿三和九月初九,宫内举行祭祀天后娘娘活动,巡游队伍经过此亭时,供娘娘像停驾所需。

新中国成立后,莆阳会馆和天后宫的功能逐渐废弃。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莆阳会馆被拆除,会馆内的金漆木雕《唐明皇游月宫》等三件精品被移交博物馆收藏。

清代镂雕金漆云纹《唐明皇游月宫》木雕屏 温州博物馆藏

金漆木雕是福建木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唐明皇游月宫》屏风长131厘米,宽126厘米。福建木雕漆艺匠师精湛的技艺在这件作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殿宇的装饰、捣药兔子的毛发、人物的服饰配饰等,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花柳古亭,为何搬迁

温州有句俚语:“住茅棚厂,打花柳塘格”(其中“格”字谓“格局”之意),比喻有人身居茅棚,却欲想学花柳塘那种豪华的排场和格局,讽刺其异想天开。可见,花柳塘在老百姓心中,曾是时髦和洋气的代名词。

家清 画 来源《温州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此地陆续建起了工厂、宿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花柳古亭也日渐颓败。

我市摄影人孙廷洪拍摄的上世纪80年代花柳塘亭雪景。

我市摄影人孙守庄拍摄的1985年的花柳塘亭。

到1985年,小街上的花柳古亭已破落不堪,屋檐严重破损,亭子内临时搭建了房屋,“亭子里都住人了”。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温州开始了人民路改建。为拓宽人民路,这座清代古亭面临“生死抉择”。当时的文物保护意识没有现在这么强,这座古亭也没有达到文物保护的标准。幸运的是,当时的城建部门不忍拆毁这样精美的古亭,正好恰逢江心东园扩建,也需要一处景观。于是,一拍即合,有识之士决定将古亭“搬个家”。

当时,工作人员在拆除时特意保留了石柱、石凳、石础等石制材料和完好的木构件、瓦片等,并拍摄全亭照片。遗憾的是,许多的木构件已经“破损腐烂”了。在搬迁的过程中,又有相当部分的木构件被损坏。

接手的市园林部门选址江心屿的共青湖畔“落架搬迁”古亭。亭子的石柱等都是原物,而亭子上方复杂的木构建筑则是由工匠依照古法搭建,原来完好的砖瓦木料也用在重建中。最终古亭的整体结构和风貌尽力重现了晚清时期照片中的大气精巧。

花柳古亭现状。老眯 摄

古亭平面呈长方形,坐西朝东,前后各立四柱,左右山墙,翘角叠檐,亭体端庄秀丽。上部梁架为木构建筑,圆镜上刻有人物像,斗拱装饰有精美雕花。

亭东直匾“花柳古亭”,由温州书法家林剑丹所书;亭西直匾“江天一览”,为已故的平阳籍百岁书法家张鹏翼所写。如今,这座古亭已经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

斗转星移!花柳古亭的旧址现在是市区人民路中山公园站附近的一段马路。“搬家”后的花柳古亭是当时江心屿上最大的亭子,也成为一道全新的景点,游客颇多。令人欣慰的是,这座清代古亭在充满古典园林气息的江心屿也显得分外“和谐”。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