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借名家如椽笔 畅写百岛千般美

温州网 2021-04-21 10:18:37

1996年7月,刘心武(右)和本文作者在洞头南炮台山景区。资料图片

“楼外楼头雨如酥,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郁达夫的这首诗,把美文和美景相得益彰的关系,描写得十分到位,令人叹服。

洞头从默默无闻偏僻的海岛渔村,到如今成为浙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原因很多。其中,区委、区政府支持文联多次邀请文学名家前来采风考察,呐喊助阵,扩大影响,是原因之一。我在连续三届兼任县文联主席期间,全程陪同请来的文学名家观光游览,交流座谈,感受颇深。

从1995年算起,应邀前来洞头的作家,先后有汪曾祺、唐达成、陈建功、林斤澜、蓝翎、刘心武、舒婷、叶文玲、余光中、魏明伦、熊召政、王剑冰等,还可以列出包括本土作家在内的许多位。这些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描写洞头秀丽风光的美文,为洞头赢得了美誉。

汪曾祺妙赞女民兵

汪曾祺老先生是1995年11月上旬,随“在京文化名人洞头采风团”来洞头的。采风团由林斤澜先生牵头组织,瓯海区邀请,参加瓯海的“金秋文化节”。时任洞头县长的姜嘉锋在瓯海任过职,得到瓯海的关照,把他们请到了洞头。

在这批北京名人大咖中,汪老最引人注目:一是作家中他年纪最大,但涉沙滩、登礁岩、看女民兵演练,一步不落。二是他书画兼擅,人又随和,不顾白天考察劳累,晚上又是题字又是作画,来者不拒,大家都很喜欢他。

汪老夫人施松卿陪同前来。她是福建人,我和她用闽南话交流,一点也不困难。吃饭时,她指着一样一样的鱼虾贝,和我核对名称,龟足啦,辣螺啦,黄瓜鱼啦(大黄鱼的闽南语叫法),叫法一丝不差。谈得高兴,她不时发出笑声,汪老也跟着点头。是呀,洞头许多住民的先祖,来自福建,语言、习俗保留得较为“原生态”。由于这个缘故,我和汪老夫妇俩谈得挺欢。

返京后,汪老寄来夫妇俩共同署名的文章《百岛之县——洞头拾贝》,施松卿的名字摆在汪老的前面,还郑重其事地加了执笔两个字。文章用“百岛千礁东西走,量金量银不用斗”“云满碧山花满谷,此间小住亦神仙”“一方水土一方人,本地闽南不同音”“也爱武装,也爱红装”,写了洞头的风光、海产、习俗。

文章中用了许多在洞头流传的闽南谚语,如“立夏到,黄瓜鱼咕咕叫,渔民笑”“冬至过,年关末,带鱼像柴爿”“吃粥配菜卜,没钱赚给某(老婆)”等,足见两老下笔前用足了功夫。

文章写女子民兵连尤为传神。

“我们参观了她们的实弹射击,真是弹无虚发,枪枪命中。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这些神枪手都长得漂亮,眉清目秀,长腰细身,而且都打扮过一番,都涂了口红。‘兵’涂口红,似乎少有。这就是我们的民兵,名副其实的‘飒爽英姿’!”

入微的观察,独特的视角,巧辟蹊径的描写,道出了当代女民兵的风采。这一年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建连35周年。35年中,描写这个连队的文章数以千计,像汪、施二老这样写女民兵的,独此一家。

唐达成留诗仙叠岩  

“在京文化名人洞头采风团”众大咖中,唐达成先生的“官阶”最高,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主席团成员,副部级,可是却很平易近人。我求学温州师范学校时,教中文的陈冰原老师告诉说,他年轻时与唐达成先生同在一个报社共事过。因了这层关系,我与唐先生交谈多了起来。我知道,唐达成先生不但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还是颇有建树的书法家,便饶有兴趣地向他求教。

在游览大沙岙时,踩着绵绵的细沙,他谈起了自己与温州、与书法的情缘。

抗战期间,他父亲带着家人从杭州投奔温州的亲戚,从1940年到1946年,在温州一住就是6年,他和两个哥哥也随之在温州求学。唐先生的父亲擅长篆刻和书法,为了生计,只得以刻印、卖字换点微薄收入,年幼的唐达成则在一旁帮着磨墨、铺纸。多年的耳濡目染,加上父亲的悉心指导,打下扎实的书法基础。

离开温州后,唐达成主攻文学评论和杂文,后来因文字罹难,到农场“修理地球”多年,回单位不久,单位内部两派整天笔伐不休,看他这头“死老虎”没什么批斗价值,便逼他帮助抄写大字报,日夜不得停歇。五年下来,练出了一手好字,因祸得福,纯属意外。

从大沙岙、仙叠岩景区回来的当晚,采风团的书法家乘兴挥毫泼墨。唐先生对我说:“今天游仙叠岩,很有感触,写了一首诗送给你,做个纪念。”我铺开宣纸,他蘸墨挥毫,洋洋洒洒写下《乙亥游仙叠岩有感作此以奉国鹰先生》:

潮激浪翻涛接天,云烟浩荡缥缈间。

极目远眺虽千里,望到天边不是边。

情景交融又寓寄哲理的诗句,酣畅淋漓的书作,吸引了在场众人驻足赞赏,拍照留影。

唐先生回京后,写了一篇长达3000字的游记《漫游洞头小记》寄来。文中极力赞扬洞头的美,尤其是礁石。“海鲜固美,更美的是沿岛的巨礁巨石。作家赵大年称赞说,洞头美就美在石上,一语道破大家的感受。”他特别写到了仙叠岩:

“登上仙叠岩,极目远望,在海天云水苍茫中,你才能见到大大小小的岛屿与礁石……这里自然条件大约是相当严酷,但是刚毅的洞头人,祖祖辈辈在这里扎下了根,迎着海浪、迎着风暴、迎着困难,把不少岛屿建成了重要渔场,也建成了活跃的村镇,既富有生机与活力,也处处显示了进取的锐气。”

这段描写,可以看做是他诗作中“望到天边不是边”的注释:从仙叠岩的“潮激浪翻”,联想到一个地域当年开拓的艰难,未来发展的前景;再联想到每个人,昨天的成就只是今日的起步,天外有天,不能停步。

唐达成先生这首诗作,已镌刻在仙叠岩景区的正入口处,不仅为景区增添了文气,也给人们有益的人生启迪。

舒婷弹拨“七弦琴”

2002年5月底,洞头“五岛相连工程”胜利竣工,为了庆贺这一改天换地的壮举,县委县府把通车仪式和第三届民俗风情旅游节合并举行,县文联邀请了一批文学名家前来采风助阵。这其中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叶文玲;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舒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数届鲁迅文学奖评委傅溪鹏;《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卞毓方等十余人。

舒婷的到来,激起洞头诗歌爱好者们的极大兴奋,她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佳韵,流淌在大家的心间。他们向我提出,要与她见个面,当面请教一些诗歌创作的问题。我感到很为难,这不但在于整个行程都排满了,时间挤不过来;还在于觉得与她沟通似乎不太容易,我已经碰过一次壁了——

通车仪式安排主席台人员名单时,按照惯例,从文学名家中选了职务高的叶文玲和舒婷两人上主席台,其余作家安排在会场第一排的嘉宾席,大会组织组让我通知她俩。我想这事好办,哪知叶文玲爽快答应,舒婷却坚决不肯,说是自己从来不坐主席台,即使参加福建省的文联和作协的大会,也不上的。我无语,大会组织组也只好撤换了她的席位牌。现在要在行程外再劳她大驾,她会答应吗?

喜爱诗歌的业余作者们心情热切,而这种机会也实在难得,我有点难为情地向舒婷提出了请求,没料到她一口答应;时间排不出,那就当天晚饭之后吧。她不顾旅途劳累,稍作擦洗,就在自己住宿的房间里,与慕名前来的10多位业余诗歌作者聊开了。人多,大家有的坐沙发,有的坐床沿;她也随意,有问必答,谈笑风生。我静坐一旁,心想:坚决不上主席台,却挤时间热情接待业余作者,对这个“朦胧诗”代表诗人,我看着也有点朦胧了。

舒婷全程参加了庆典活动和景区游览,回去后没几天,寄来了散文《七弦琴上的岛屿》。不愧是著名诗人,文章第一句就引人入胜:“瓯江口外的洞头县,像被不经意扯断后的美丽珠链,洒落在海面上”,然后写洞头的历史、人文、渔家乐、女子连。最后写五岛连桥,依然是诗一样的语句:“桥像是七弦琴,小岛在海风的吹弹下,似乎摇晃出音符的节奏和律动;桥像银丝涤,串起一部分散失的明珠,挂在东海湾的胸前……”

把洞头连接八个岛的七座桥,比作七弦琴,真妙!后来有几位作家也这样写过,而最早的“发明”人,是舒婷。

刘心武关注避风港

作家们有组团来洞头的,也有“单打”独行的。像鲁迅文学奖得主熊召政、“巴蜀鬼才”魏明伦、鲁迅文学奖评委王剑冰、台湾诗人余光中、著名作家刘心武等,都是单独前来的。

1996年7月底,时任洞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孙锦禹牵线联系,邀请了著名作家刘心武和爱人吕晓歌,前来洞头采风。我陪同他俩游览了本岛的仙叠岩、大沙岙、南炮台山几个景点,还特地坐船到大瞿岛。他喜欢水彩写生,随身带着画板和背包,每到一处,观看、寻找,有合意的,便坐下来画上一幅。

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影响很大,洞头的文学爱好者对他的名字早就如雷贯耳。为此我们专门安排了一个下午,请他与20多名作者座谈。人不多,气氛却很融洽,他谈了从教师到作家的心路历程,讲了生活积累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很实在,很受用。

刘心武在洞头的第三天,传来当年第八号强台风的预报:说是已到达台湾以东洋面,中心风力12级。那时洞头与温州的往来全靠轮船,怕台风影响交通,商量着安排他的回程。他说不急,机会难得,看看大家如何防台抗台。于是我又带他到码头、岙口、避风港观察,目睹广大干部心系百姓奔忙在防台第一线,感受渔民在台风来临前坚毅、沉着的昂扬气概。

回到北京,刘心武给洞头县文联题写了“百岛争辉·祝洞头文学创作蒸蒸日上”勉励词,又为洞头写了两篇文章。《大瞿岛》写大瞿岛的壮美,岛民的淳朴好客;《避风港》写在台风袭击前,干部带头、渔民合力做好防御工作的情景,特别回味县领导动员渔船驶入避风港的一段话:“既要不怕牺牲,更要避免无谓的牺牲;现在工作的重点便是后一个方面。”最后的结尾是:“洞头避风港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人类需要岬湾的避风港,也需要心灵的避风港,不是吗?”这是他在洞头多留了一天的切身感受。

来源:温州日报

邱国鹰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