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堆塑龙瓶 听一段与龙有关的故事和传说

温州网 2021-07-24 10:11:15

  温州网讯 中国人对龙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华夏语言中处处皆是,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画龙点睛、生龙活虎……

  本期《温州宝藏》,我们也带您看一件与龙有关的宝贝。它就是温州博物馆珍藏的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堆塑龙瓶,瓶身肩部雕塑的戏珠龙纹栩栩如生。它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前世传说 

  瓶身有戏珠游龙 

  瓶盖有一只哀鸣的仙鹤

  温州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堆塑龙瓶目前正在该馆历史厅的显著位置展览。此龙瓶时间为南宋,连盖通高22.3厘米。瓶体呈多级塔式,由下腹部到肩部逐级缩小,器形保留北宋时期多管瓶的风格;下腹部剔刻有凸起的莲瓣纹一周;口部斜直,盖子下有子口,可以稳稳地安放在瓶口。再看它的盖子,中央蜷缩着一只仙鹤,仰头朝向天空,动作、表情比较痛苦,似乎是在为墓主去世而哀鸣。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表示,目前已经确定的是,它的年份应是南宋年间。

  瓶身肩部雕塑一条盘旋飞舞的戏珠游龙,龙仰头朝上,龙口大张,龙鼻长而卷曲,龙角、鬃须朝后,龙身呈“W”形盘旋于瓶子的肩部,体态矫健,四肢粗壮,龙爪有力。龙头前塑有一个火珠。戏珠龙纹栩栩如生,从雕塑的艺术水平来看,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伍显军表示,这件龙瓶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烧制技术较高。胎呈灰白色,胎质细腻坚硬,说明烧成温度较高。器物内外壁施梅子青釉,釉厚匀净,滋润晶莹。口沿与圈足无釉,呈朱红色。因此,无论是从烧制技术,还是从雕塑艺术来看,这件龙瓶在目前已发现的同类龙泉窑龙瓶之中是一件精品之作。因此,1995年,这件龙瓶就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定为一级文物。

  伍显军表示,这种龙瓶,实际是一种冥器。龙虎瓶属于冥器的一种,因肩部常附有顺向堆塑的一条龙或一只老虎而得名,这种似瓶非瓶、似罐非罐的器物与谷仓罐很相似,由南宋中期的多管瓶演变而来,从其器形较长而归为瓶类。龙虎瓶的出现,反映了道家的宗教思想。道学著作《性命圭旨》篇中记载:“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龙虎相亲,坎离交济。”道家把八卦中象征水的坎卦和象征火的离卦引申出龙与虎,因此,人们逐渐用龙虎瓶取代了多管瓶,有让龙与虎“相亲”与“交济”,以保亡者冥福、祈生者阳泰的寓意,表明道教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十二生肖龙排第五

    龙的形象自古常有提及

  龙是中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神话传说生活于海中的神异生物,为鳞虫之长,万兽之王,司掌行云布雨,是风和雨的主宰,常用来象征祥瑞。龙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龙图腾形成的时间,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时代,伏羲氏以蛇为图腾。而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龙凤》《端午考》中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而关于龙的形象,自古有许多著作都有提及。《荀子·赋》:“天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东汉王充《论衡》曰:“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东汉班固《汉书》:“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辞书之祖《尔雅》提到了凤凰的形象,关于龙的形象却未提及。宋人罗愿为尔雅所作的补充《尔雅翼》中,却有“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同为宋人的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到了明代,龙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起来,《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清代袁枚则在《子不语》中写到“雷雨晦冥,龙来哀号,声若牛吼。”而宋代画家董羽则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这是21世纪得到认可较多的说法。

  龙在民间文学艺术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龙王有为民造福的,也有与民为害的。在神话小说《封神榜》《西游记》,戏曲杂剧《柳毅传书》《张羽煮海》中,都有善恶不同、性格似人的龙王出现。

   今生故事

    瓯窑对龙泉窑青瓷发展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龙泉窑是我国陶瓷史上的著名瓷窑,在宋代形成巨大瓷窑体系,因窑场主要分布于瓯江上游的龙泉市而得名。它不但烧造历史悠久,而且延续至今,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窑系。在古代制瓷中心南移的时代大背景下,龙泉窑因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匠师云集等优势而崛起,在北宋形成风格、南宋至元代繁荣鼎盛,其粉青、梅子青釉将我国古代青瓷釉色之美推到历史顶峰。以大窑、金村和溪口为中心的窑址群是龙泉窑的南部核心产区,产品质量高,代表了龙泉窑的最高生产水平。

  温州港口历史悠久。唐五代,温州航运发达。后梁初,温州设立“博易务”,管理对外贸易。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温州、明州每年造船六百只,居全国第一位。元祐七年(1092),龙泉民众在左朝散郎关景晖的带领下,对龙泉溪、恶溪、好溪等瓯江上游支流浅滩进行了开凿治理。造船业的发达和航道的改善,使船只昼夜航行更加安全,龙泉青瓷和其他土特产通过船舶顺流而下运输到温州港口装上海船外销。温州城内设立了专门招待外商的“待贤”“容成”“来远”驿馆。杨蟠任温州知州时,曾作诗称赞温州“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伍显军介绍,由此可见,瓯窑和温州港口对于龙泉窑青瓷的兴起、发展和外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伍显军介绍,早期龙泉窑窑场较少,生产规模较小,品种、器型、釉色、纹饰受到了越窑、婺州窑的影响。北宋,龙泉窑进入形成自身特色的发展期,生产了许多淡青色釉瓷器,有明显受到瓯窑的影响。有专家甚至认为,这类瓷器可能是由瓯窑的工匠直接到龙泉经营生产的。南宋至元代,与龙泉窑的蓬勃发展相反,瓯窑渐趋衰落,大部分窑场转产龙泉青瓷,永嘉县桥头镇、朱涂乡、岩头乡、鲤溪乡,还有泰顺县与文成县交界地带,形成窑址密集区。

   马鞍山元代龙泉窑遗址

    入选省年度十大重要发现

  去年12月22日,浙江考古界“奥斯卡奖”——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结果出炉,永嘉马鞍山元代龙泉窑遗址名列浙江省年度十大重要发现。这也是该县继坦头唐代瓯窑遗址(2017)、永嘉瓯北丁山汉六朝墓群发掘(2018)之后,再次入选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马鞍山窑址位于永嘉县三江街道南岙村马鞍山南麓,西距楠溪江约1.5公里,南距瓯江约4公里,在其北侧不过500米处即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坦头窑址。2020年4月,为配合杭温高铁建设,温州博物馆联合永嘉县文物馆对永嘉马鞍山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揭露面积近230平方米,揭露出龙窑1处(不同时期窑尾3处)、储泥池1处。

  马鞍山窑址年代为元代中晚期,产品特征与龙泉东区窑场较为相似,产品类型包括盘、碗、洗、高足杯、炉、小口罐、粉盒等等。在苏州太仓樊泾村元代遗址和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中发现了与马鞍山窑址相似的双系小口罐、刻划花盘等器物,故推测马鞍山窑址也有部分产品为外销瓷器。

  温州博物馆梁岩华副馆长曾表示,太仓与平潭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运要道,前者更是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起锚之地,此次的考古工作实证了温州曾深度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温州制造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行销世界。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 陈培培/文 张啸龙/摄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