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豆腐”带动百余户低收入家庭致富 452户村民做“股东”

温州网 2021-09-07 07:51:00
在泰顺,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豆腐”。它的原材料“奇臭无比”,连牛马都不愿意吃,却受到当地人热烈追捧。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

村民采摘豆腐柴 李立/摄

现做的绿豆腐凉粉 李立/摄

正在制作绿豆腐的村民 仙叶农业公司供图

  温州网讯 一提起豆腐,你可能会想到雪白的嫩豆腐或奶黄的老豆腐,但在泰顺,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豆腐”。它通体墨绿,虽称为“豆腐”,却不用大豆制作;它的原材料“奇臭无比”,连牛马都不愿意吃;它的做法奇特,不蒸不煮,加入“牙膏”就可以“生吃”……

  这样一道“黑暗料理”,却受到当地人热烈追捧,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特色美食。如今,这块“豆腐”发展成产业,带动百余低收入农户走上致富路,让452户村民升级做了“股东”。

  这到底是一块什么样的“豆腐”?记者走进泰顺县仕阳镇一探究竟。

  曾经牛马不碰

  如今人人追捧

  “我们的豆腐是树叶做的。”仕阳镇村民伍小英今年68岁,做“绿豆腐”做了40多年,说起“绿豆腐”,她头头是道:“绿豆腐”的原材料是一种名为豆腐柴的野生灌木,这种植物长在山上,成熟后会散发一股特殊的腥臭味,就连牛马、山羊等食草动物都避而远之,所以又被称作“臭娘子”。

  牛马都不碰的“臭娘子”怎么摇身一变成了美味佳肴?伍小英介绍,早年间灾荒严重,人们迫不得已吃树皮、挖野菜,偶然间发现豆腐柴的树叶洗净、搓揉成汁后臭味就消失了,还有股甘甜。在汁液中加入少许草木灰,汁液就能凝固成叶冻,不仅口感爽滑,而且清凉解毒。就这样,“绿豆腐”的做法代代传承下来。

  “现在草木灰难找了,我们就用牙膏代替。作用都是一样的,就是加快凝固。”伍小英边说边现场制作,搓揉、过滤、凝固,短短几分钟,一份“绿豆腐”就新鲜“出炉”了。它外观润泽晶莹,宛如碧玉,凝而不碎,比普通豆腐更加有弹性,味道爽口清凉,顾客还可根据口味加入白糖或酱油醋。

  伍小英说:“‘绿豆腐’味道好、材料便宜、做法简单,在泰顺几乎人人都会做,人人都爱吃。”正说到这儿,伍小英的摊前来了一群顾客,她忙着制作,顾不上与记者说话,匆匆结束了采访。

  在仕阳镇,像伍小英这样卖“绿豆腐”的小贩有很多。在廊桥上,记者看到不到100米就有3家豆腐摊。有些当地人为了随时吃到“绿豆腐”,直接把豆腐柴种在了家门口。

  “我一上午就卖了两大盆。”摊主林奶奶说,来光顾的大多是外地游客,他们吃过之后都觉得味道非常好,有游客想再买一份带回去,但被林奶奶拒绝了。

  “‘绿豆腐’吃的就是现吃现做的味儿,时间一长,胶质化了,口感也就不好了。”林奶奶遗憾地说。

  把乡愁做成产业

  带来千万元收益

  大受欢迎的“绿豆腐”却只能现产现销,这不仅是林奶奶的遗憾,也是仕阳镇严山村村民董海青面临的难题。从小吃着“绿豆腐”长大的她,在外经商数十年仍念念不忘那一口“家乡味儿”。2018年,她毅然回到家乡,决定把这份乡愁做成产业。

  然而,她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绿豆腐”需以新鲜豆腐柴为原料,成品很难长时间保存、更难以规模化生产。于是,从未涉足农业和食品行业的她,开始了将近一年的查阅资料、走访调研,并请来浙江大学湖州休闲农业产业研究院的专家出谋划策,最终找到了让“绿豆腐”规模化生产的办法:将豆腐柴叶子磨成粉,通过技术加工形成胶体,热水冲泡后胶体发生聚沉,便可成为固体状,且口感、味道与现做的“绿豆腐”无异。

  解决了技术难题,董海青开始大干特干,两年时间她流转了村里500多亩荒山,引进豆腐柴加工生产线,打造仙叶缘观音豆腐柴基地。

  如今,走进严山村,一片荒芜、杂草丛生的荒山不见了,漫山遍野的豆腐柴一片郁郁葱葱,建在半山腰的工厂院子里挂满了密密麻麻的豆腐柴面条,工厂内机器不停运转,加紧生产“绿豆腐”凉粉、豆腐柴保健茶等衍生新产品。

  “我们的豆腐柴产业去年正式投产,到今年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达到了1000多万元的销售额,往往产品一上市,就被一抢而空。”董海青还透露,前段时间,一家大型超市的经理来找他们合作,因为工厂产能有限,担心产量无法满足需求,董海青最终拒绝了合作。

  村办公楼变“豆腐厂”

  452户村民做“股东”

  豆腐柴的产业“红火”,也带动了村里经济的发展。严山村低保户杨友娟做梦也没想到,靠着豆腐柴这棵“摇钱树”,在自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这几天正好是豆腐柴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都是和杨友娟一样忙着采摘豆腐柴树叶的村民,只见她们熟练地将豆腐柴叶子一翻,手一撸,十分钟就能采一背篓。

  “1斤豆腐柴1块钱,上午2个小时我就摘了70多斤。”杨友娟盘算起今天的“进账”,笑着说:“中午日头大了,我还要赶回家给孩子做饭,傍晚再过来采,一天赚200多块不成问题。”

  严山村里像杨友娟这样的低保户共有61家,如今全是豆腐柴产业的“股东”,去年年底,村集体成立了泰顺县严山富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全村522户村民中有452户村民升级做了“股东”。

  不仅如此,为了支持豆腐柴产业的发展,村书记董夫欧把村办公楼腾出来,“让”给董海青做工厂。同时,村里拿出400亩集体土地,打造豆腐柴低收入农户扶贫孵化园,董海青负责提供种苗和保障技术与收购,农户们仅提供劳动力,每户年收入就能增收6000元以上。

  据了解,严山村由7个大小自然村组成,是仕阳镇内第三大村。但全村三分之二村民在外谋生,村集体收入常年在县里垫底。

  “过去的严山村就像谚语说的那样,是‘小葱拌豆腐——一穷二白’,这几年,靠着豆腐柴产业,年增收20多万元,经济收入排名一下子冲进了前几名。”董夫欧说,现在别的村都来取经,也种起了豆腐柴。

  截至目前,仕阳镇有2000多亩地种植豆腐柴,数百户低收入农户实现增收。不久前,仕阳镇少数民族共同富裕的示范项目——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扶贫豆腐柴种植孵化园建成落地,惠及42户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

  “从野生到规模种植,从手工制作到科技量产,从勉强充饥到发家致富,豆腐柴走出了一条‘无中生有’的产业路。”泰顺县科技局副局长夏笑红说,接下来,泰顺将聚力特色产业发展,发展一村一品、多点开花的山区特色产业,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一块“豆腐”带动百余户低收入家庭致富 一味“乡愁”吸引452户村民做了“股东”

  记者:许雅晶 实习生 朱威威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