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讲好温州红色故事,展现温州基层党员奋斗进取、忠诚为民的模范风采,今年5月初,中共温州市委网信办启动“闪耀的名字——我是共产党员”典型人物网络系列展播活动,面向社会征集、寻访了一批优秀基层党员。即日起,将陆续展播典型人物,通过个体故事多维度展现共产党员群像,凝聚起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汪自强:将论文写在大山深处

温州网2021-12-28 11:34:00

  在今年的一部热播好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用科学种植技术帮助宁夏百姓摆脱贫困的故事,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温州泰顺,也有这样一位神奇的科技特派员——汪自强。

  从2005年被选派为泰顺县科技特派员起,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汪自强扎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泰顺山区,每年有将近100天的时间呆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山深处,带富了一大批乡亲,诠释了一名科技特派员、一名人民教师、一名共产党员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坐拖拉机摸清“山区”底子

  泰顺山区一待就是17年

  在泰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汪教授到哪里,哪里就富起来啦!”

  汪自强和泰顺的故事,要从2005年说起。那一年,从宁夏科技厅挂职回来的浙江大学教授汪自强,作为全省第三批科技特派员,被派驻到泰顺县万排乡(现仕阳镇)。万排乡地处浙闽两省三县市(泰顺、福鼎、柘荣)之交界,山高林密,道路曲折蜿蜒。

  摩托车、三轮车、手扶拖拉机……第一次到万排乡,汪自强坐遍了这些乡村交通工具,在10天里辗转了全乡4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在他看来,只有摸清了农业产业的底子、找准了贫困的病灶,才能对症施策。

  种植甘薯,是万排农户的传统,但是效益不高,人均年收入仅1000多元。汪自强了解这一情况后,专程去种植户地里现场调研,随后从浙江省农科院引入了两款最新的甘薯品种,还手把手教农民怎么种。一年后,村民种植甘薯人均年收入增加了50%。之后,他又帮助万排乡建立了甘薯种植基地,陆续引进了5个新品种,进一步拓展了这一产业的附加值,助推农民增收。

  茶叶,是万排乡的主要产业,几乎家家户户种植。在多次深入茶园、茶厂和市场后,汪自强通过浙大茶叶研究所“挖”来了茶叶新品种‘浙农117’,又引进了省推广品种‘龙井43’,还邀请浙大茶学专家到乡里开展茶农培训。

  此前,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缺少采茶工。如何打破这一瓶颈?汪自强立即想到了——“机器换人”。在他的指导下茶园引进的采茶机一台能顶20个采茶工,节省了大量成本。当年万排乡的茶园有一半茶叶实现了机采。

  很快,精作名优茶、机收夏秋茶的模式在泰顺推广开来,带动万排乡更多乡亲投身茶叶产业。此后几年间,万排乡茶园面积迅速扩大了8000亩,茶农们也收益颇丰。

  17年间,这样的科技富农的故事还有很多。从杭州市到泰顺县这条路,汪自强早已不知往返了多少趟,他坚持每月抽出一段时间“泡”在泰顺农村,共为当地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29个,帮助当地农民增收10倍,被泰顺农民誉为“科技财神爷”。

  扶持中蜂、豆腐柴等产业做强做大

  带领更多村民奔向“共富”之路

  鼓励泰顺农户发挥特色优势,持续做强做大产业,从而带动更多人奔向共富之路,一直是汪自强的目标。

  严立超,是如今浙江省著名的“养蜂大王”,但在事业初期却发展得并不顺利。汪自强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请来浙大相关专家,同他一起筛选种蜂源、培育蜂种,并手把手教授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国际通用的养蜂技术“嫁接”到本土。此外,汪自强还一路带着他去杭州请教顶尖的养蜂教授,赴省内养蜂产业最强的江山市考察,从蜂种培育到申报专利蜂箱、农业吉尼斯记录、QS认证等,帮助严立超的养蜂场先后拿下了“浙江省著名商标”、“无公害”认证、吉尼斯最大蜂巢纪录等。

  经过改造和升级,原本每个蜂箱产蜜10斤,如今至少可获30斤;最初几十万元的产值,如今3000万元的产业规模。严立超的养蜂场,逐渐成长为农业科技型企业、全国示范性专业合作社。

  2021年,汪自强和严立超又开始积极谋划中华蜜蜂保护区、种蜂场建设,经过共同探讨建设方案,确定中华蜜蜂保护区的落点、范围和保护规划。今年4月,中华蜜蜂保护区获得一级种蜂场资格认证,成为温州市第一家一级种蜂场。

  如今,严立超也成为了“致富二传手”,他领衔的蜜蜂合作社,为100多名社员农户提供种蜂,辐射带动整个泰顺的养蜂农户共同奔向致富之路。

  豆腐柴是一种药食兼用植物,可用来制作泰顺特色美食——绿豆腐。2018年,泰商董海青回到家乡,计划利用当地豆腐柴资源发展豆腐柴产业。但如何做大做强这个产业,是摆在董海青面前的一大难题。2019年,汪自强联合了浙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苏平,与董海青结对后,从品种引进、育苗、种植等方面给予了技术支持。

  汪自强介绍说,该项目立足泰顺山区资源的开发,以育苗、种植面积的扩大为基础,从而带动周边农户的增产增收。然而,传统豆腐柴是用鲜叶制作的,鲜叶存在不耐保存、不便运输的缺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实现更大发展,汪自强与董海青把目光聚焦到了加工上。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先进生产技术,经过无数次的摸索试验,最后研发出了豆腐柴精粉。豆腐柴精粉成功研发后,豆腐柴面条、豆腐柴糕点、豆腐柴保健茶等十多款深加工产品应运而生。

  在担任科技特派员期间,汪自强共结对专业合作社11家,举办讲座50余场次,并为泰顺县争取了200多万元的富民强镇项目经费。

  成立“科技e联”党建联盟

  把论文更好写在大山深处

  在汪自强看来,凝聚起政府、平台和团队的帮扶合力,是做好科技特派员这项事业的关键。

  在科技助农的过程中,农民请教的问题五花八门,其中还有不少“跨界”问题。汪自强每次都跟农户说,“放心,我请其他专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今,已经扎根泰顺的番薯品种、茶叶品种、养蜂技术都是浙江大学整个涉农团队科技支农的重要成果。

  2020年,泰顺县成立了“科技e联”党建联盟,通过“1+2+3+X”的联盟模式(1个科技特派员临时党支部+2个机关单位+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X个乡镇、村),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助力乡村振兴。汪自强是联盟的发起人和成员之一,还担任着临时党支部书记。

  有了党建联盟,汪自强的“神奇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和拓展——先后邀请浙大湖州休闲农业产业联盟的李卫旗、严力蛟等10位教授,赴泰顺三魁的山茶油加工企业和仕阳的茶叶、豆腐柴等企业,开展休闲农业和产业开发的巡回指导,为企业出谋划策。

  扎根泰顺山区的17年里,汪自强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最美温州人、温州市功勋科技特派员、泰顺县首届杰出人才等荣誉称号。

  “能为农民做点实事,把论文写在大山深处,才是农业科研人员最大的价值所在,这是我今生不变的初心。”汪自强如是说道。

监制:阮周琳|策划:叶双莲|记者:|编辑: 潘涌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