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永嘉学派”命名及内涵发展脉络探究

“永嘉学派”命名及内涵发展脉络探究

温州网 2022-01-17 10:04:12

到永嘉学派馆参观的人们正在序厅观看专题片《思想的力量》。

坐落在温州城区海坛山的永嘉学派馆,2021年12月22日开展。 新华智云提供照片

温州网讯  永嘉学派是宋代在温州产生并影响全国的思想学派,又称经制之学,后来也有称为事功学派的。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他们都是温州人,温州原为永嘉郡,古代学人以地望称之为“永嘉之学”。而将他们的学说观点概括为“永嘉学派”,则是从近代开始以现代学术的视角来看的。

“永嘉学派”起始命名溯源

永嘉学派,在宋代创立时,叶适将他们的学说称为“永嘉之学”,又称为“制度新学”。古代学人对永嘉学派的许多概述与评论,都是从中国传统学术知识系统来进行的。清代学者梁章钜则称为“东瓯学派”。梁章钜自1847年至1849年居住在温州,撰写《浪迹续谈》,卷二有《东瓯学派》一条。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始于20世纪初。“永嘉学派”这一概念,正是在这个时期提出的。这与传统学术及其知识系统不同。所谓的“学派”,即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的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晚清报刊上,较早出现“永嘉学派”一词,是在1905年,上海《国粹学报》第11期、第12期连载邓实所撰的《永嘉学派述》。邓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他“喜为经世通今之学”,1902年在上海创办《政艺通报》,1905年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编辑发行《国粹学报》。倡导“国学”,现代学者称他为晚清国粹派的健将。国粹派史学思想的核心是通史致用。

“永嘉学派”一词,较早写入著作的,见于孙衣言编撰的《瓯海轶闻》,在第一卷《永嘉学术·学术总略》之中。《瓯海轶闻》的编纂自1868年至1886年,历经18年才基本完成,孙衣言晚年为编纂此书,倾注了大量心血。孙先生逝世后,校刊工作才开始。以张如元先生的考证,1897年王景熙就聘于孙氏家塾,担任该书校勘之事。到他的儿子孙诒让1908年6月逝前,已完成了甲集的刊刻。

“永嘉学派”一词,较早进入社会文化活动的,当是宋恕的《题温州师范学校》楹联,时间是1909年9月。宋恕是孙衣言的入门弟子。楹联原文是:“秀绝江山,登惟一新台,当立志使永嘉学派复活;壮哉堂室,愿此中多士,共勿忘是籀庼心血所成”。宋恕在此前的早些时候则称永嘉之学为“瓯学”。

此后,中国传统学术继续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变,民国时期,“永嘉学派”继续得以应用,逐渐推广开来,并成为社会化知识。如上海泰东图书局1915年9月出版曾毅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第四编《近古文学》第二十七章《南渡后之文》(第211页),叙述叶适、陈傅良等人“其学以通知古今,讲求实用为本,喜为经世之文,不空说性命,以博名高。适等为学,主博通致用,称永嘉学派。”1937年,徐振达在《国立中央大学浙江同学会会刊》第1期发表《浙东永嘉学派》。

“永嘉学派”内涵发展脉络探析

温州学派命名为“永嘉学派”

“永嘉”为一郡之名称,公元323年在此地设立永嘉郡,675年改郡名为温州,后来的文人还屡屡称整个温州为“永嘉”。这里的“永嘉”,并不是指一郡其中的永嘉县。举个例,早在1869年,瑞安人孙衣言开始准备编纂温州地方的经籍志,搜集温州乡先生著作并编为简明目录,书名即称《永嘉书目》。孙衣言写信给友人朱学勤也说到自己“欲编《永嘉经籍志略》”,以“永嘉”指代“温州”,后来才改名为《温州经籍志》,也即1921年刊印的如今我们看到的孙诒让著作。

另外,“永嘉学术”或“永嘉之学”与“永嘉学派”有何不同?宋代永嘉学术,指的则是整个宋代温州的学术,以《瓯海轶闻》所列,宋代温州学人达150人。既包括了以经制言事功的“永嘉学派”这一主体部分,也包括了朱熹学说在温州的传人陈埴、叶味道等偏重于心性的温州学术。朱熹的温州籍门人可考的约有20位,朱熹病逝前一天,共有九位门人在考亭沧州精舍,温州学人就有陈埴、叶味道、徐寓三人。

宋代永嘉学派为永嘉经制之学

孙衣言概括永嘉之学为“永嘉经制新学”,又称为“永嘉学派”。

这是建立在大量的温州文脉梳理与学术研究基础上的。《瓯海轶闻》卷一《永嘉学术·学术总略》以下的二十卷,梳理永嘉学术发展的脉络。卷二为学术之始,卷三、卷四为洛学之传,此三卷概述永嘉学派形成之前的状况。卷五至卷一二为经制之学,共八卷,是前二十一卷即甲集的核心部分,编收郑伯熊、郑伯谦、张淳、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以及陈、叶的传人等30多位学者的学术资料,卷一七为朱学之传,自此以下四卷,梳理的是元明清时期的温州学术。孙先生的编纂,已是近代学术转型期的产物。时代使然,今天的我们不该苛求他以现代学术的学科体系对“永嘉学派”展开论述。

称永嘉学派为经制之学,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永嘉学派的要义,这样更能同其他学派区别开来。永嘉学派诸位学人注重探究典章制度,以礼为治,大多从《周礼》等制度性资源中抉发“治”的精髓,为当时的政治提供借鉴,即通过对经典、制度的研究与探讨,力求解决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探索民生的改善。他们没有将《四书》学、性命道德之学视为学术的重心,而是将制度建设、社会问题的解决视为为学的基本宗旨。

盘点学术史的状况,如,宋人研究周礼的著作102部,其中温州学人(温州籍学人及陈傅良、叶适门人)所撰的有20部,约占五分之一。仅从《周礼》学研究著作为例,也可以看到,宋代温州学人研究经制之学的业绩最为突出。因此我认为,孙衣言概括永嘉学派为“经制之学”,更为准确、恰当。孙衣言在《瓯海轶闻·甲集自序》,对“经制之学”有个界定,认为“务通经以致之用,所谓经制之学也。”

不宜直称永嘉学派为功利之学

改革开放以来,有称永嘉学派为事功之学的,竟然也有称为功利之学的。实际上,这是容易引起误解的。

当然,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均主张事功,如叶适就提出“崇义以养利”,而永嘉学派的事功思想、变革主张与民本思想相互联系。

但首先,宋代的“事功”不同于直接以利益得失为标准的功利主义,其内涵,不同于今日我们所理解的“功利”的含义,萨孟武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早就指出其中的区别,说永嘉学派的“事功”,“不过反对理学家之偏重于穷理致知,他们则主张经世致用,讲求富强之术。”

其次,按《宋元学案》的概括,永嘉学派的实质是“以经制言事功”,与专言事功的事功之学或功利之学,二者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朱熹有所谓的“浙学却专是功利”。四库馆臣曾指出其中的区别:“永嘉之学……别为一派。朱子颇以涉于事功为疑。然事功主于经世,功利主于自私,二者似一而实二。未可尽斥永嘉为霸术。”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利与西方功利主义的词义有所不同。

功利,或功利主义,在非学术性的场合,习惯上用为贬义词,系指重利轻义的态度和行为,为中国传统中的“功名利禄”之意。学术上,边沁、穆勒提出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理论,是18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文明新阶段作为转型时代的思想产物,是西方社会重要的整体价值取向和社会伦理准则,日本先是译为“利学”、“实利主义”或“利用”,1900年被译为“功利主义”并被接受与使用。严复将“功利主义”引入中国,其目的是纠正当时不问国计、轻视经济的“非功利”思想。近代中国知识人大多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利之辨”思想去理解、接受西方功利主义,其含义被理解为急功近利、自私自利。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一直有类似《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价值观。西方功利主义由此遭到误读。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永嘉学派”命名及内涵发展脉络探究

洪振宁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