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龚光良:文化圈里的生意人 生意圈里的文化人

龚光良:文化圈里的生意人 生意圈里的文化人

温州网 2022-07-12 09:53:07
龚光良是文化圈里的生意人、生意圈里的文化人,他用贩卖文艺产品的方式改变了一批人的观剧习惯……

温州网讯  有人说龚光良用十年时间改变了温州人对东南剧院的刻板印象,原来剧场内除了京剧越剧瓯剧,还可以有高雅的新年音乐会、有趣的儿童剧、创新的先锋剧目等;有人说龚光良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率先在温州引进了宁财神的《武林外传》、陈数的《日出》、黄磊的《暗恋桃花源》、江一燕的《七月与安生》、梅婷的《我爱桃花》、刘晓庆的《风华绝代》、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等一大批国内名编剧、明星参演的优质话剧,让温州文化市场活跃程度堪比杭州,同时使温州的年轻人爱上看话剧、演话剧;还有人说龚光良是文化圈里的生意人、生意圈里的文化人,他用贩卖文艺产品的方式改变了一批人的观剧习惯……

今天,小毛会客厅邀请东南剧院前经理龚光良,聊聊他的剧场文化生意经。

龚光良与《风华绝代》的主演刘晓庆合影

阴差阳错成为舞美设计师

一位爱看话剧的好友聊起对东南剧院的印象时说,小剧场外貌平平无奇,但选择剧目倒是有点名堂。

平平无奇与有点名堂这两个点评,同样适用于龚光良。和龚光良打过交道的媒体记者、剧目商、甚至各种戏剧爱好者,都喜欢称他为老龚,而不是龚经理。抛开经理身份不提,老龚这个人还是有点“东西”的——诗人、编剧、舞台美术设计师、瑞安市文物馆馆员,他还做过供销社推销员,而这些经历助他日后担任东南剧院经理期间,一改温州演出市场疲软现状,让“平平无奇”的东南剧院一跃成为温州文艺青年的周末聚集地。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龚光良,对于“有一技傍身,走遍天下不愁饭吃”的说法有深刻认知。上世纪70年代,喜欢画画的龚光良抱着学一门手艺的想法,进入平阳工艺美术厂当临时工,机缘巧合,结识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上海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苏渊雷,有幸得到他鼓励和指点。恰巧当时平阳文宣队需要为样板戏《杜鹃山》找一位舞台布景师,就找到了认真勤快的龚光良。在做了两年布景师后,龚光良又被瑞安越剧团相中,做起了舞美设计师,《三打白骨精》《杨开慧》等当时瑞安越剧团演出剧目的舞台美术,无不凝结着他的汗水和艺术灵感。

发现自己的特长之后,老龚也越做越顺手,开始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舞美展,获得不少奖项。他参展的皇宫后院、燕山小景、春江花月夜等八幅作品还被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收藏做教学道具。

上世纪80年代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筹备初期,龚光良又被借调到该剧团做舞美绘景师。越剧团首次去香港演出的《五女拜寿》《汉宫怨》《双玉蝉》等三台舞台剧,龚光良就是其中之一的绘景师。此后省文化厅去国外演出的一些剧目的舞台美术,龚光良也都有参与。

这些经历让他打开了眼界,对舞台剧有了更多的了解,让他后来担任东南剧院经理挑选剧目时有了底气,知道剧目的优劣,应该引进什么样的剧目。

有人说,龚光良身上有商人气,会跟剧目制作商讨价还价,还会联合省内其他剧场一起包剧目,以拿到价格优惠、品质又不错的剧目,这点也跟他做过供销社推销员的经历有关。

就这样,一位对舞台布置以及演出剧目有独到见解,甚至还有点商人“市侩”的剧场文艺商,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等待实现抱负的舞台大门向他敞开。

龚光良的画作《月下双栖》

当上亏损剧院的经理

龚光良说他受苏渊雷影响极大,因为苏渊雷,他喜欢上了诗歌、写作、画画等,而这些爱好也在他进入东南剧院工作后,慢慢体现出作用。

2007年3月,龚光良调任东南剧院担任经理职务。其时,2003年动工的温州大剧院还处于建设阶段,位于车站大道的东南剧院是当时市民周末看剧的最大剧场。但当时温州文艺演出市场处于疲软期,市民可观赏的剧目非常有限,基本以地方剧种为主,再加上歌舞晚会,构成当时的周末娱乐生活。对东南剧院而言,无新剧目入场,观众日趋减少,员工收入也成了问题。

“确实亏损了!”龚光良谈起刚入职东南剧院,看到财务报表时有点傻眼,他向文化局讨要来做启动资金的三万元,全部垫发了员工工资。

面对这样的困境,求变是唯一出路。但如何变,又成了刚上任不久的龚光良面临的难题。“要改变观众对东南剧院的刻板印象,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成了当时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龚光良把吸引观众的策略重点放在年轻人身上——要想方设法让年轻人走进剧院。

现任东南副经理的柳笛回忆起那时龚光良大刀阔斧地引进新年音乐会、儿童剧、话剧等,起初他并不看好,“老龚还向瓯剧团借钱引进剧目,真太折腾,”但柳笛话风一转,“现如今再回头看,温州演出市场最有活力、最火红的时期正是老龚改革东南剧院的这十年时间,宁财神的《武林外传》、陈数的《日出》、黄磊的《暗恋桃花源》、江一燕的《七月与安生》、梅婷的《我爱桃花》、刘晓庆的《绝代风华》、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等一大批优质话剧,都是老龚引进温州与观众见面的,培养了很多话剧迷,后来温州还成立了很多话剧社。老龚就像条鲶鱼,跳进温州文化市场,把这塘水给搅活了,不得不道声‘佩服’。”

东南剧院当年风光无两,即使在温州大剧院投用之后,仍立于不败之地。对此,资深话剧爱好者、媒体人小郑说,东南剧院与温州大剧院不同之处,在于它有自主选择引进剧目权,剧院可根据市场需求去选购热门剧目,而温州大剧院只能根据保利院线排剧安排,灵活性差了一截,“当时有一些热门话剧及先锋剧来温演出,温州大剧院的员工还要跑来东南剧院蹭剧看呢”。

先锋剧《恋爱的犀牛》

带领东南剧院出圈

回忆过往,龚光良坦言当年东南剧院的红火,一靠上级领导的支持,二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同时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龚光良把温州文艺演出市场分成几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初,样板戏是民众观剧娱乐的主要戏种;80年代,京剧、越剧、地方戏,重新回归大家的视野;而进入本世纪初,舞台剧开始兴起,话剧、改编剧、先锋剧的出现受到年轻人簇拥。

龚光良恰巧经历了每个阶段,他抓住观众的需求变化,自主去找剧目引进温州,打上东南剧院的标签,改变东南剧场在温州观众心中的刻板印象。

翻阅东南剧院2007年至2016年的剧目列表,不难发现,自从龚光良入职东南剧院以来,剧院演出场次逐年增加,从25场增到37场、40场,最高峰60多场次。

龚光良说,改变东南剧院的经营策略,确实收效颇丰,但也压力挺大,记得2007年末首次引进巴黎节日交响乐团举办新年音乐会,付乐团经纪公司的钱还是向瓯剧团借的款,还好新年音乐会一炮而红,东南剧院近800个座位全满,还加了临时座位,之后新年音乐会也成了东南剧院的保留剧目。

为满足年轻观众的需求,老龚在2008年10月份引进了话剧版的《武林外传》,这部创新话剧集相声、说书、戏曲、肢体语言等技艺于一体,由同名电视剧编剧宁财神撰稿,何念导演,郭京飞、钱芳、泰旋主演。这部剧当时安排在“周末剧场”演出,这部独特的话剧一下子抓住了温州观众的心,也让龚光良看到了小剧场比大剧场更适合引入话剧的市场前景。东南剧院的“周末剧场”也因此声名鹊起,周末去东南剧场看话剧也成了温州年轻人的娱乐方式。

龚光良是文化圈里的生意人,生意圈里的文化人。作为文化人,龚光良喜好诗词歌赋和画画,他在1998年编写的大型现代戏《黑色惊叹号》巡回演出超五百场,获浙江省文化厅特殊奖励,获浙江省法治文艺汇演优秀奖,剧本发表于我国专业刊物《剧本》2000年10月号,其后还被改编成话剧、儿童剧、婺剧、花鼓戏等多个剧种上演,他还曾在《青年诗人》杂志与《中国当代戏剧探索》《中国文物报》等刊物上发表过诗歌和理论文章。而作为生意人,龚光良很会选剧,会跟剧商讨价还价,还挺懂市场营销,找准角度推销好剧,他甚至会自己写剧评影评。

如今,退休后的龚光良种花、养猫、画画、写诗、看剧,偶尔还会在朋友圈写上几句剧评,有点功成退隐的意味。

采访最后,龚光良说最近在考虑写写前辈老文化人的故事,或许,这条鲶鱼又想去哪个水塘搅“活水”了。

陈数与郭达主演的话剧《日出》

来源:掌上温州客户端

原标题:龚光良:文化圈里的生意人 生意圈里的文化人

记者小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