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金石中的瓯越春秋 市文物局编《温州金石集萃》出版

金石中的瓯越春秋 市文物局编《温州金石集萃》出版

温州网 2022-09-28 09:17:56

  《温州金石集萃》近日出版

  青铜簋 西周 | 高10厘米,口径19.1厘米,底径14厘米

  明平阳按察使吕公(吕洪)墓志铭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 | 纵70厘米,横46厘米

  温州网讯 金石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艺术存在形式。马衡在《中国金石学概要》中说:“金石者,往古人类之遗文,或一切有意识之作品,赖金石或其他物质以直接流传至于今日者,皆是也。”

  温州有着1700余年建城史,而本地的金石史可以远溯建城之前。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蕴含于金石之中,从中可窥温州先民漫长历史进程中的生存与发展、奋斗与梦想,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作为温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系列丛书之一,温州市文物局历时8年编撰的《温州金石集萃》,日前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全书以时代为排列,分为铜器、碑刻、造像、墓志、杂项等六大类,并附录商周至民国以来的温州本地金石资料及少量与温州有关的外地金石资料。《温州金石集萃》的付梓出版,进一步阐释了温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

  为了留住历史长河里的文明印迹

  温州有为金石作传的传统。温州的金石著录始见于南宋婺州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一《温州碑记》,近代孙诒让是温州金石分科立目进入研究视野的开山鼻祖。进入21世纪后,随着对修志工作的更加重视,我市金石著录也有所增加,粗略统计约20来种。

  温州文博工作者吴明哲曾于2019年编注出版《温州访碑录》,此次参与了《温州金石集萃》的前期编纂工作。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他对温州市郊以及整个浙南地区开展了碑刻调查,目睹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碑碣被推土机无情粉碎,被用作洗衣板、踏跺石,甚至沦入猪圈和茅厕,“这是对民族文明证据的销毁,瓯越子民也就部分丧失了可以追溯先民如何迁移、地域历史如何发展、民族文化如何演进的历史物证。”

  “温州历史上多部碑碣文字著录,收录内容多有重叠,且具体内容多有节略,首尾题注有欠完整,碑刻的质地、形制、尺寸、所出具体位置等也基本失载,因此从史学研究角度使用这些资料并不能令人放心。”在吴明哲看来,温州官方编撰出版《温州金石集萃》,为进一步研究温州社会发展史保存下实物史料,不仅必要且十分具有紧迫性。

  《温州金石集萃》自2014年启动编撰,经历了推倒又重来的过程。

  2011年,温州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时任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的李震负责牵头主编名城申报系列丛书,为突出温州特色,将金石方面的资料汇编成《温州金石集萃》列为申报文本卷六。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收集难度大,名城验收时申报文本卷一至卷五如期完成,而卷六只完成初稿,随后因名城申报成功,名城办职能转换而搁置。

  近年来,文化遗产工作得到空前重视,“温州学”“永嘉学派”研究热度上升,《温州通史》陆续出版,温州启动名城规划修编,历史街区改造全面开展,各类展馆相继开辟,亟需相关素材资料。“我觉得申报资料缺失是一种遗憾,有责任把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继续做好。”于是李震组织重启了为期2年的新一轮编撰工作,但结果仍不尽如人意。经再三考虑,他决定推倒重来,重拟编辑思路、梳理材料、强化风格,使之有了今日的面貌。

  “编撰该书,一则为历史长河里随时消逝的文物存影留照,再则希望唤起公众保护文物、爱护乡土文化的意识。”李震表示,《温州金石集萃》能够以如今的面貌面世,还要感谢全市文博系统有关人员与相关专家的鼎力支持。

  力求推陈出新呈现“全”“新”“精”三大特点

  翻阅装帧精美的8开本《温州金石集萃》,内页图版清晰,利用原拓高清大图扫描,力求保持原真性,版式设计新颖,图文并茂。

  “采用拓片,特别是全形拓的形式展示,优点显而易见,能够直接再现‘原版’文字的体例格式,也避免了以文字‘转译’图像、纹饰的意旨模糊。”据本书编委会成员之一、温州博物馆工作人员方长山介绍。

  有鉴于前人著录在先,本书力求推陈出新,在内容上呈现“全”“新”“精”的特点:

  “全”,指类型的丰富。此次金石范围搜集遍涉温州治下4区3市5县,在选编时,兼顾入选对象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例如,尽管有些青铜器和石刻造像缺乏铭文,但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本书也予以收录。

  “新”,新发现的材料、首次披露的材料,是本书选编时优先考虑的对象。温州近年来民间博物馆发展迅速,但私人藏品因为缺乏系统、公开的著录,以前很少得到利用。本书无论是青铜器还是石刻、石构件,都择优收录了部分私人藏品。如选用浙江显峰康博博物馆带铭文的青铜器各两件,择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带有文字且造型精美、艺术性强的部分编入。

  “精”,是指选目力求精品,图像制作也力求精确、精美。8年中,温州博物馆与考古所工作人员奔波于温州大地广袤田野,日捶夜拓,铢积寸累,共计拓印碑碣数百方之众,经增删再三,择其善者收录本书。另一方面,收入本书的金石精品,大部分都请专业人员进行了重拓。青铜器和造像,尽量采用全形拓,以便突出金石的文物特性,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准确的、最大限度贴近原貌的文物资料。另有萧耘春、林剑丹、张如元等书法名家为部分有重要意义的拓本题跋,令本书增色不少。

  显而易见,这样一部《温州金石集萃》必定倾注了编者大量心血,从筹备到出版的各个环节不免费时费力。

  金石碑刻的搜集和整理,是一个非常耗费体力脑力和时间的过程。本书所录金石中大部分来自温州博物馆等收藏机构的馆藏,还有一部分来自野外。参与本书前期拓印工作的温州博物馆工作人员沙隆介绍,有些碑刻立在湖心,需要蹚水去拓;有的在狭窄的井底,人要用绳梯吊挂下去;有的摩崖悬在林间山壁,须得上梯爬架,冒着烈日、虫咬工作,可最烦心的还是拓印质量不理想,那就得重新来过。

  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碑碣,难免残损、字迹模糊,这就为文字辨认、标点工作增加了难度。本书释文初稿经过伍显军研究员耗费年余的核对和定名之后,又由方长山后期校对考释疑难字句,有时短短数百字,就需要花费几周工夫甚至更多时间,但是直到定稿前夕,个别字句还是拿不准,又匆匆忙忙持书请教张如元先生……

  金石中有一个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凝淀的温州

  2003年,在瓯海区仙岩穗丰村杨府山土墩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西周时期青铜器,改变了人们对温州古史的认识;平阳出土的朱曼妻买地券,可证东晋时期温州石刻的风俗;2001年7月吴明哲调查发现清代乾隆年间泽雅的“唐宅曹碓路下驼潭创造水碓碑”,碑文记载水碓建造、股份制协议等内容,改写了温州股份经济发展史……

  金石碑刻是地方文献的首要物证。今日温州留存的金石文献,除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外,大都是宋代以来的碑碣,按照功能大致分为功德、祠庙、墓碑、纪念、纪事、诗碑、禁令等,涵盖温州地方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管理、文艺娱乐、宗教信仰、宗法族规等丰富的历史信息。

  例如《宋永嘉河南祝夫人墓志铭》所载,祝夫人“请脱簪珥,罄奁笥”,支持丈夫经商,培养家族子弟孩子读书,“取青紫以立门户”,后果然大兴,因此夫人墓志由族侄撰文,侄婿篆盖。由此可见宋代妇女经营家庭的一幕,并不见得毫无话语权。

  又如书中所收录的《圣井山石殿吕祖决疑签诗刻石》,记录了明代版本的吕祖签诗一百首,文辞雅驯,与今者所见内容颇有出入,对于研究明代风行的占卜、祈梦文化研究等大有价值。

  《泰顺龟湖银矿崖壁示禁刻石》揭示明代叶宗留、邓茂七矿工起义之后朝廷管控银矿的史实。又如杂项类中有宗教建筑构件,其上多雕刻有佛像或佛教故事,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对于研究温州宗教史和艺术史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丰富的金石文献,呈现了一个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凝淀的温州。

  “本书是温州乡邦文献搜集整理的新成果,书中展示的金石材料可以引发一些有趣的学术讨论,从而体现出重要的史料价值。”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赵世瑜先生坦言,近20年来自己曾多次来到温州,却是通过温州文献才真正认识到温州历史上的人杰地灵,“本书的出版,说明温州文博、文史各界携手努力,地方文史工作者与各地专家交流合作,多年来搜集、整理乡邦文献、文物的工作取得不俗业绩。”在他看来,从金石中探寻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是如何铸就,也能为人们丰富新时代“温州学”的内涵、建设更美好的温州带来启迪。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金石中的瓯越春秋

  市文物局编《温州金石集萃》出版

  记者 程潇潇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