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十论:建立完善“两大机制” 改善发展软环境
建立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和群众评议“两大机制”,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正是市委冷静思考当前形势、放眼全局客观分析,为“兑现”温州新一轮发展宏图所作的重大决策。
-
九论:管好用好两大舆论场 凝聚发展正能量
实践证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发展成功与否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越是在应对巨大挑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发挥正面宣传的作用,鼓舞干劲、增强信心、凝聚正能量,不断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劲力量。
-
八论:重视两大抓手 不断改善民生
发展是第一要务,平安是最大福利。一手抓民生工程建设、一手抓社会管理创新,“两手”捧出的民生承诺,抓住社会结构优化发展的纲领,抓住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主线,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
六论:抓住“两大机遇” 深化改革开放
开创改革新局,拓展发展路径,必须要有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大胆实践的勇气。只有革除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顺应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
-
五论:加强“两大统筹” 建设大都市区
温州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长期存在,加强城与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两大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建设生态型、组团型、智慧型大都市区,是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全局性发展的新命题。
-
四论:主攻两大突破口 改善发展硬环境
主攻治水和“三改一拆”两大突破口,尽快改善发展硬环境,打造“美丽浙南水乡”。
-
三论:开辟“两大空间” 破解用地制约
空间大,发展的舞台就大。只有开辟好发展的新空间,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可能跨上一个新台阶。所以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意识去拓展加快发展的新空间,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去打造加快发展的新空间,为温州在新一轮赶超发展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再创辉煌。
-
二论:打造“两大平台” 加快转型升级
只有加快打造“两大平台”,才能更好促进大中小企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协调发展、转型发展。所以,全市上下要统筹规划、科学有为、积极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进,为“赶超发展、再创辉煌”打开一片新天地。
-
一论:推动“两大回归” 夯实经济基础
只有夯实经济基础,温州才能强筋壮骨。当前,温州正处于进一步积蓄后劲、全力赶超、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市上下要坚决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铆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出实招、出真招,努力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为“赶超发展、再创辉煌”奠定扎实基础。
-
温州日报社评:立赶超之志 鼓奋进之气
刚刚结束的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吹响了瓯越大地赶超发展的嘹亮“集结号”,极大地提振了全市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充分表达了温州儿女共同的意志和心愿:立赶超之志,鼓奋进之气,创小康之业,圆幸福之梦!
十大举措
“两大回归”夯实经济基础
“两大回归”即推动实体经济回归和温商回归,夯实经济基础,打造民营经济“升级版”。
实体经济回归是抵御金融风险、推动温州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当务之急是抓好“双十条”措施的落实,着力化解互保联保风险,确保经济金融平稳运行。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政策,切实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制定振兴实体经济一揽子政策,实行用地与企业税收挂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解万难”行动。
“温商回归”是振兴实体经济的最大要素,着力把“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要坚持抓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引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力争完成年度引资任务。[详情]
“两大平台”加快转型升级
“两大平台”即打造省级产业集聚区和小微企业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把建好省级产业集聚区作为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群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省级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和省级工业园区的整合提升,促进各类产业平台优惠政策的叠加享受。
把建设小微企业园摆上战略位置,作为老百姓创业致富的孵化器,作为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孵化器,助推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小微企业园规划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2000万平方米,其中年内要启动建设1000万平方米。
“两大空间”破解用地制约
“两大空间”即开辟海涂围垦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空间,破解发展用地制约,创造新一轮发展空间新优势。
加快推进海涂围垦——加快浅滩二期、飞鳌一期、丁山三期、大渔湾一期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瓯飞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龙湾二期、平阳西湾北片等一批围垦在建项目,把围垦造地列入目标考核,确保完成年度围垦任务。
全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完善低效用地再开发实施计划和政策体系,谋划好近期可实施的项目。坚持土地利用与项目建设相结合,推进低丘缓坡和荒滩地开发试点,抓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基本完成土地清理工作。
-
“两大突破口”打造美丽水乡
“两大突破口”即治水和“三改一拆”,尽快改善发展硬环境,打造“美丽浙南水乡”。
以治水为突破口,打造“美丽浙南水乡”——以“治源控污、截污纳管,引水入城、清淤疏浚,建库保源、筑坝蓄淡,活水入园、人水和谐”为抓手,重点实施污染源治理、河网综合治理、亿方引水、河口治理开发、水源地保护、水乡文化提升等“六大工程”,加快打造“江河相连、湖库相通、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美丽浙南水乡”。
以“三改一拆”为突破口,实现改善环境与保护现实生产力互利双赢。[详情]
-
“两大统筹”建设大都市区
“两大统筹”即统筹城与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建设生态型、组团型、智慧型大都市区。
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修改为契机,完善大都市区规划。
以亮点区块建设为重点,努力把中心城市打造成为“靓丽山水智城”。
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为途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详情]
-
“两大机遇”深化改革开放
“两大机遇”即抓住改革试点和对台合作的机遇,深化体制改革和实施对台开放战略,为赶超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金融综合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创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温州实际、富有效率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同时深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民办教育改革试点、社会资本办医改革试点、民政综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和中介机构改革……
把实施对台开放战略作为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主攻方向,形成东引台资的强大优势——全力推进海峡两岸(温州)经贸合作区建设,全力申报设立温州综合保税区……[详情]
-
“两大载体” 实施创新驱动
“两大载体”即依托创新平台和招才引智载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开启赶超发展的强大引擎。
构建创新平台,打造区域创新体系——以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为载体,加快建设一批省级高新园、创新基地和农业高科技园区,引进大院名校或科研机构共建创新载体。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申报建设省级研究院,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检测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发展科技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发挥人才的创新主力作用——提升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深入实施国家和省“千人计划”,大力引进“千人计划”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视研究“本土人才”、“草根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建立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建立贡献积分制。推进已获批大学和独立学院迁建工作,加强中高职院校建设,努力建好地方人才库。
-
“两大抓手” 不断改善民生
“两大抓手”即重视民生工程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着力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继续抓好“十方面实事”,尤其要加大交通治堵、安置提速、食品安全、困难群众增收等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提升发展学前和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体育事业和产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努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把构建全域免费无线网络服务体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项战略性惠民工程,积极探索试点。
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为抓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认真落实维稳第一责任。确保实现省级平安大市“五连创”目标。要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重大不稳定问题排摸化解。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创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机制,推行“一张网”管理服务模式。
-
“两大舆论场” 凝聚正能量
“两大舆论场”即网络舆论和对外宣传,管好这两个舆论场,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凝聚赶超发展正能量。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提高温州的美誉度——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定期举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选题对接会。加强与市外媒体沟通和合作,开拓和嫁接新的传播渠道,引导客观正面报道温州。大力发掘“最美温州人”,树立社会道德模范。实施城市形象推广工程。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监管,营造真实理性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组织舆情分析研判会,加强对“版主”的教育引导,建立重大舆情抄告和处置反馈机制,管住负面舆论、凝聚正能量。
-
“两大机制” 改善发展软环境
“两大机制”即建立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和群众评议,强化制度建设,着力改善发展软环境。
要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排序通报制度,加大督查力度,促进工作落实。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实行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更好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要开展“学比赶超”活动,在全市上下形成真抓实干、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
要建立群众评议机制——组织开展“万人评议机关中层和基层站所”活动,把监督权、评判权交给群众、交给企业,通过有效方式,对基层站所和拥有审批权的机关处室进行评议,对被评为年度“不满意单位”的,要采取约束措施。切实解决“小鬼难缠”问题,以硬措施改善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