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平阳262亩违建30年无人管

2014年05月09日 10:49:42来源:浙江日报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违法占地达262.66亩,违法建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

平阳县腾蛟镇南溪制革基地

  平阳的制革业,因其污染严重,一度“臭名昭著”。近日,记者跟随省“三改一拆”督查组在温州平阳县查访时发现,腾蛟镇南溪制革基地,从未办理用地审批、建房审批,违法占地达262.66亩,违法建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从上世纪80年代末形成至今,近30年时间里,县、镇国土部门竟从未进行监管和处罚。

  制革基地违建262亩

  腾蛟镇南溪制革基地,位于平阳县西北角,紧邻以制革业闻名的水头镇,涉及南陀、北溪两个行政村。

  走进基地,满眼都是红砖、铁棚混建的破旧厂房,大多是5层以下建筑,不少是一层的开放式生产车间。基地中轴线南革路两旁,这些厂房、仓库、简易棚分布凌乱、纵横交错。一个个数米高的制革转鼓在不停地运转,厂区里随处可见成堆的猪皮、牛皮等原料,满地污水,散发出阵阵熏天恶臭。厂区的排水沟里,是厚厚的沉淀物以及漆黑冒泡的污水。

  73岁的北溪村村民蒋金云告诉记者,这片制革厂区建于1990年前后,“一共两个村,村界已经分不清了。整片地方都没有审批过,全是企业向村里租的地。”

  腾蛟镇镇长李标斌向记者证实了这一说法。据他介绍,这一制革基地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末,据今年3月最新一次核查数据,园区占地面积共262.66亩,总建筑面积为15.0192万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9.6207万平方米,砖瓦房1.3034万平方米,简易棚4.0951万平方米。

  “上世纪90年代达到最顶峰,有42家企业,年产值12亿元,腾蛟镇还因制革业的兴盛,进入温州经济30强。”李标斌说,目前基地内共有企业19家,主要包括制革、宠物用品、再生革、移膜革、皮带5大类。2013年,基地内企业工业产值为7亿元,从业人员1000多名。

  腾蛟镇出具的材料显示,南溪制革基地曾经历过几次调整:上世纪80年代末,受水头镇制革业热潮影响,腾蛟镇制革企业也遍地开花,当时的党委、政府“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考虑,将分散各地的企业集中到南陀村和北溪村,以便统一管理。”

  到1994年,因这批制革企业大多采用“毛竹+油毛毡”形式搭建简易厂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政府又动员制革企业改造,拆除油毛毡,改用砖混结构厂房。改造以后,基地面貌延续至今。

  “这262.66亩地,以农保地为主,还有林地、杂地,当时都是企业从农民手里租来的。目前的厂房租金,北溪村约每年5元/平方米,南陀村约每年6元/平方米。”腾蛟镇分管工业的副镇长白荣准说。

  国土部门缺管近30年

  如此庞大的违建群,为何能够存在近30年?督查组询问了平阳县、腾蛟镇国土部门。

  腾蛟镇国土所所长白福宁向记者确认,“这片制革基地,所有的土地、房屋都没有办理审批手续,既是违法建筑,又是违法用地。”

  记者向他索取国土部门的违法认定,白福宁说,“我到这里任职以来,国土所没有去这个制革基地调查过,确切的违法用地面积、违法建筑面积确实不知道,更没有对他们做过处罚。”白福宁说,他所知道的基地面积,还是镇里给出的核查数据,“我还调看过档案,国土所之前也没有对这片地方进行过核查、处罚。”

  为何明知是违法建筑、违法用地,国土所可以公然无视?面对记者的质疑,白福宁说,制革基地是政府的主导工程,是镇里甚至县里的支柱产业,“除非政府牵头做这个事情,不然我们去查了也没有用。”

  此外,白福宁还抱怨说,直到最近,南溪制革基地才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在此之前整个园区都没有总体规划,全是无序发展。如果当时就有规划,可能现在就不会是这样子。”

  平阳县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局局长周锦锋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南溪制革基地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一直很难处理。县国土局从来没有对他们进行过处罚,没有下达过任何处罚通知书。”

  如此大面积、低小散、重污染的违建,难道任由其发展吗?

  “我们也想过要一口气全部拆光,但是就怕引起重大的经济动荡,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李标斌说,南溪制革基地从业人员1000多人,上下游相关人员数万人,“全部拆光,企业停产,就怕资金链断裂。”

  改造提升仍未可期

  2012年4月20日,平阳县政府曾下发《关于进一步整治提升制革行业的通告》,要求对企业进行组合提升,新组合的每个制革企业转鼓必须达到25只以上;开展厂房改造,2013年6月底前标准厂房建成投入使用,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无条件停产;2013年12月底前,各企业完成污染整治并通过整治验收。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基地内的6家制革企业已经整合成一家,4家宠物用品企业也整合成了一家,但这种整合却是“松散型”的组合。圣伟宠物用品负责人杨建仕,目前是新组合的宠物类企业温圣博宠物制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4家企业合并,本想真正整合在一起,但是利益谈不拢。现在,4家企业的车间生产和业务,各自都是分开的,只有排污设施是组合在一起的。”

  而文件要求的“标准厂房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仍是一句空话。记者在基地看到,鹏昌皮革有限公司已经在建占地12亩的标准厂房,目前仍在打地基。事实上,整个基地262.66亩地,真正完成土地征收、可以用于标准厂房建设的,目前只有89亩。

  去年,温州成为浙江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借此契机,腾蛟镇将南溪制革基地列入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并上报。去年7月1日,首批89亩地获得省政府建设用地审批意见书,“第二批也已经上报。”李标斌说,具体何时能够批下来仍是未知数,“土地征收上,资金也是大难题,乡镇根本拿不出这些钱。”

  至于企业的污染排放,目前则远远没有达标。腾蛟镇环保所所长林元正说,去年6月,县、镇两级环保检查发现,南溪制革基地里的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行老化、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实际要求”,勒令其停业整改,并将制革类和宠物用品类企业的污水分开处理。

  目前,宠物用品类企业的污水处理厂已经进入调试阶段。然而,今年4月14日的出水口水质监测却显示,经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出的水,化学需氧量仍有252mg/L,氨氮含量210mg/L——根据国家标准,这两项指标达标要求分别为100mg/L和15mg/L。制革类企业的污水处理厂,目前仍在整改当中。

  督查手记

  低小散重污染,坚决拆!

  “三改一拆”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告别传统发展路径的重要抓手。浙南地区低小散的家庭作坊式企业,正是这种传统发展方式的典型代表。因此,在“三改一拆”工作中,面对低小散、高污染、大面积的违建,各地政府绝对不能手软,坚决拆、必须改。

  平阳的制革业存在近30年,正好伴随着浙江改革开放的历程发展至今。在发展过程中,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创造了漂亮的工业产值,但也留下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

  平阳制革业造成的污染,全省甚至全国都广泛关注,各级环保部门作出了卓绝而持续的努力,但是回过头来看,这种发展模式不改变,再多的环保监管,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徒劳。

  拆出发展空间,改出良好环境,绝不是继续给这类低小散、高污染的企业再留生存空间。只有群众的生存环境更好了,土地利用更集约了,经济发展效率更高了,我们才能说成功转变了发展方式。

  而在督查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不少基层干部,对这种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仍然心存依赖,不肯拆,不肯舍,在监管上大开绿灯,甚至在政策上作出各种妥协,以至于面对此类违建,工作迟迟不能推进。

  各地政府只有对省委省政府推进“三改一拆”的意图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下更加坚定的决心,壮士断腕,舍弃低小散、高污染,迎来集约化、好环境。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记者 梁国瑞 |编辑: 叶双莲|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