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治水巧用“智”污水变成宝
核心提示:
温州网讯 山青水美,几乎每一个温州人都留存着美丽水乡的记忆。而滨城的市民,对重现美丽水乡更多一份渴望。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要通过“五水共治”,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这一战略举措的提出,激发出数百万温州人对治水的热情和干劲。
号角吹响,你追我赶,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了11个市级、14个区级治水工程项目,重点对全区8纵5横骨干河网进行清淤疏浚,清黑除臭、畅通水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走进经开区,一幅“滨海新城、时尚水乡”的画卷渐渐清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水先活而后清,如何找准一条符合经开区产业特点的污水治理、环境提升的发展道路,最终把经开区打造成具有滨海湿地、水乡特色的浙南美丽水乡,这是经开区直面的第一道考题。
“截污纳管是治水之根,只有根基稳,五水共治才能成功。”经开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虞立清下决心,截污纳管,必须打通最后一米!
一声令下,沿岸企业纷纷自掏腰包,重接排污管口,全区68条河道排污管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截至目前,一、二级管网全部建成,未覆盖的三级管网正在建设中。
针对海城、沙城、天河等三个托管街道管网建设基础不同,在截污纳管的设计上采取“一街一策、一村一案”的思路,今年共启动13个农村污水治理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2530万元、完成项目10个。
固根基,标本兼治“两手抓”。为实现区内68条河道河网连通,先后投入1800万元启动了东门浦打卡等4个工程,着力打通了一批河道卡口,进一步提高了河道的泄洪、通行能力,实现了各河道水体互通、互流。此外,经开区还以温州市温瑞平原东片排涝工程为基础,通过打卡、疏通等措施,实现北与龙湾永强河网、南与瑞安塘下河网通联,东向东海延伸,最终把经开区河网纳入温瑞塘河水系,使得泄洪排涝能力“全面升级”。
如何让活水变清?虞立清认为,日常保洁和河长管理制相辅相成。今年,该区已落实河道保洁240多万元财政资金,全区68条河道101公里中有88公里(除金海园区新开挖河道因工程施工中未列入外)已列入24小时保洁范围,覆盖率达100%。同时,实施“委领导、部门、街道领导挂钩联系”河长、警长制度,确定河长为第一责任人,牵头负责制定“一河一策”,通过“两河整治”、河长“会诊、会办”等制度实施,因河制宜、因河施策,着力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工作。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去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高尔夫,钓鱼,划船,游泳,漫步沙滩……去年以前,这似乎只是一个梦。而已建成的金海湖公园,让这一切变成现实。同时,金海湖将被作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大平原水库之一,担负起“五水共治”中防洪水、排涝水的功能。
经开区年平均降水量约1700多毫米,集中在4~6月(梅雨期)和7~10月(台汛期)。降水虽多,但由于气候和地貌影响,大量水资源贯穿入海而留不住。“要建设人水和谐的经开区,首要的是蓄住天上水、留住地表水,才有更好的水环境。”经开区海洋渔业与农林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经开区原353万方的蓄水能力,成为当地抗涝的最大制约。
破治水“短板”,必须要有“打七寸”的决心。
经开区充分结合地域、产业、功能等特点,结合城市蓄洪排涝工程建设,并充分考虑城市高速公路、市政基础配套及周边环境建设等因素,突出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在滨海塘河、三甲河、环城河、金海湖片区规划布局了10座以上平原水库(蓄洪湖),建成后,将在全区形成大于十万立方米的平原水库(蓄洪湖)14个、小型蓄洪湖13个,水域总面积达178.6万平方米,总蓄洪量262.3万立方米,蓄水量552.34万立方米。“平原水库建成后,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全区排涝泄洪和蓄水调水能力,另一方面结合沿营林绿化、景观建设,使之成为全区10个集水利、休憩、人文等功能为一体,湖河相连、湖光辉映的景观内湖。”虞立清说。截止8月底,全区已累计投入平原水库建设资金2.7亿元,共启动平原水库建设项目5个,其中金海湖东、金海湖西、滨海塘河等3个平原水库已建成并蓄水。
另外,还通过十大平原水库的景观内湖、河道综合整治、文化提升等工程项目实施,在全区各主河道布局建设100个具有水乡文化特色的滨水广场、主题公园、亲水观光平台、游船码头等小景观点,打造滨河慢行绿道交通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又复回
污水治理,如果不行之有效地加以利用,相当于每天都在浪费水。如何让水循环利用?经开区用“智”治水,巧解难题。
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先行先试。园区第一、第二(一期)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约8万吨,为满足园区发展需要,开发区投入6800万元启动了第三污水处理厂(一、二期)项目建设,目前处理厂一期、二期主体部分已经建成,正在设备安装中,今年可以建成。
污水处理,让“废水活用”成为现实。
经开区启动了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建成第一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再生系统,每天可再生水2400吨循环用于园区绿化灌溉和河道补水。“一来减少污水排放,同时还大大减少了市政用水,节水与治水并行之。”在中水回用方面,经开区成了全市第一个“吃螃蟹”的。下步,计划在滨海中横河滨海十四路建设补水工程,用滨海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经过深度处理后用于河道补充水。目前,已启动前期工作,中水回用厂正进行BOT谈判,管网已委托设计,争取年内启动管网建设。
污水可以是“废品”,也可以是“宝”。如何变废为宝,这需要更多的智慧!
除了“废水活用”外,经开区还利用专业技术,将废水中的污泥进行干化、焚烧,收集产生的热送往供热单位,或用于园区发电,以此淘汰企业中大批靠产热的锅炉。
治水路漫漫其修远兮,虞立清说,从近期目标着手,首先要消除劣五类水,争取让全区的河道全部成为“可游泳的河”。而在未来的版图上,山青水美的滨海新城必将大放异彩!
治水·样板>>>>
新川浦河:半年告别黑臭河创成全市示范
傍晚,走在新川浦河沿岸绿道,沿路榕树、香樟、杨柳、桂花、红缨等各色树木林立,市民们在亭子里休憩,话说家常,孩子们在岸边玩耍,一片和乐融融之景,犹如置身画卷中。
可在半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河面上漂浮着层层垃圾,河水发黑发臭,路过的人都不禁皱下眉头。“新川浦河沿岸企业多,偷排滥倒的现象十分严重。”经开区海洋渔业与农林水利局局长孙永福说。短短半年,从黑臭河转身示范河,新川浦河又是如何做到呢?
从地图上看,新川浦河长约2.8公里,30米宽,位于经开区中心位置,边上除了有鞋厂、服装厂等数十家企业外,还有成片的住宅区。据了解,新川浦河道整治工程从去年年底启动,经重新设计、规划,以打造全区样板河为终极目标。据了解,整个改造工程整治河道长度为2300米,河道两岸生态整治长4600米,改造完成后将彻底改善河道及周边环境,为园区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最初,河道沿线分一般河段、亲水平台河段、平台水生植物河段、仿木平台河段进行规划建设,主要形式为干砌块石重力式挡土墙,后期通过设计变更改为生态治理型河岸驳坎。在河道整治中,经开区十分重视生态因素,大量采用松木桩和堆石等原始材料建设生态堤坝,一来符合地形地质条件,又满足稳定要求。针对原河道水质黑臭、存在违章、排水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进行街区化改造的同时,同步推进截污纳管、河面清洁等治污措施。截至目前,新川浦沿河污水和垃圾均达到100%收集率,河水发黑发臭现象已得到根本性扭转,日常河面清洁每天至少进行两次,以确保市民休闲娱乐之处能清水萦绕。
据悉,经开区在加大流域内园区污水管网建设和已建管网维养力度的同时,根据城市景观河道的要求,开展美水和清水工程,对全区的河道绿化、景观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新川浦水文化长廊位于滨海十三路南侧、新川浦北岸,由街区绿化改造和六个滨水公园组成,是经开区治水工作文化提升的重要举措之一。该工程沿路全长2580m,总面积45000㎡,集民俗文化长廊、湖滨休闲区、植物景观为一体,休憩廊架7座,亲水平台6个,配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音响小品设施55处,游船3艘,是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示范工程。水文化工程总投资1718万元,已于今年5月竣工。
目前该工程已组织竣工验收,验收后管护主体落实到市政园林公司,配备相关人员,明确河道管理范围,按照“五位一体”管理制度落实管护措施。据统计,今年以来,经开区共新增小游园等绿地项目54个,滨水公园32个,年内计划再建设10座滨水公园,进一步提升绿化品质,并把文化元素注入水乡建设中,设立具有水乡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亲水观光平台等。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