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共鸣
核心提示:回头再看看胡小丽对病重丈夫不离不弃、对每个学生“视若己出”的生平故事,我们应该确信这个社会存在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应该被质疑。
亚辛斯基有句名言:“不要恐惧你的敌人,他们顶多杀死你;不要恐惧你的朋友,他们顶多出卖你;但要知道有一群漠不关心的人们,只有在他们不作声的默许下,这个世界才会有杀戮和背叛。”
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有些人开始向“人之常情”回归,于是乎“袖手旁观”被解读成“趋利避害,对生命的尊重”,“见义勇为”被曲解成“不经大脑思考的疯傻”。于是乎,鲁迅笔下的“无恶意的闲人”似乎越来越多,待“人心惶惶”时,媒体再发起一场舆论攻势,声讨谴责社会负能量,这时候“键盘英雄”“谈资”来袭,网上唇枪舌战,义愤填膺,然而这样就能走出“见义不为”的困局?这“失衡的价值钟”最后到底谁买单?
瑞安女教师胡小丽舍身勇救落水男童,与当年“跳粪坑救人”的成都消防员、“搭人梯救人”的长江大学大学生一样,他们都秉持着内心的善念,用凡人善举,将“见义勇为”、“爱人如己”的精神彰显得淋漓尽致。他们一起用行动宣导一种声音:见义勇为者远非凤毛麟角。表面上,救的是人,实际上,挽救的是一种精神。
谈及胡小丽的壮举,亦有不少人掉入“赔命赚吆喝、到底该不该”的纠结,认为“不懂游泳,还有一个早已丧父的女儿”的胡小丽,不该盲目冲动,这完全是不理智的行为。
放眼红尘,多少人随从了“明哲保身”的准则,只是,有大爱精神者始终如不染的莲花,爱人如己,坚守信仰。回头再看看胡小丽对病重丈夫不离不弃、对每个学生“视若己出”的生平故事,我们应该确信这个社会存在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应该被质疑。
那天,在为胡小丽最后送行的现场,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拿着新买的小型DV,记录下追悼会上的点点滴滴,老人说自己要拍摄一部关于小丽的微电影,老人认为,无论小丽离开多久,这个江湖,都应该继续流传关于这个女教师的美丽传说。人群中,老人踯躅的身影、质朴的举动,传递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每每想起,总有一股莫名的气流在心中激荡。世上总有一些高于生死的东西,值得我们去仰望。
收益平衡从来不是评判“见义勇为”的标尺,塞缪尔•斯麦尔斯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公民品格之高下。”
胡小丽事件后,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和社会共襄善举,用政策福利以及荣誉表彰为草根英雄保驾护,消除英雄儿女的后顾之忧,这既是一种“爱的累积”、更是一种爱的共鸣。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