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创客文化节惊呆“大伙伴” 创客之父点赞

来源:温州网–温州晚报作者: 范晨 王辑 2014-11-07 09:14:25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创客文化节展示的“鱼菜共生”
学生“创客”们在观摩和交流。 叶卉/摄

  温州网讯 “你知道什么叫‘创客’吗?”如果不知道,“那你就OUT(落伍)了!”在温州也有一群这样的“创客”,他们都是中学生,但动手制造出了自动浇花控制器、蓝牙远程操控的智能灯、自动跟踪小车等一系列“高大上”的产品。

  昨天,温州市首届青少年创客文化节在温州市实验中学举行,中国“创客文化之父”李大维等纷纷现身,而这些少年“创客”的作品让不少大人都惊呆了。

  总是忘记给花浇水就动手做了个“自动浇花器”

  昨天,温州市首届青少年创客文化节在温州实验中学举行,一名学生在学校创客教室里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自动浇花控制器。

  他说:“家里养了盆花,但总是忘记去浇水,于是我们集合了一些人的智慧,特意制造了一个基于arduino电路板的自动浇花控制器,只要事先编写好程序,就能使用土壤湿度传感器对土壤湿度进行监测,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对室内温度、湿度进行测量,然后控制水泵进行浇水。”

  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已经制造出包括蓝牙远程操控的智能灯、鱼菜共生、自动跟踪小车等多项“创意性”产品。

  而作品“鱼菜共生”更是让不少参观的大人“惊叹”。学生们最初的想法是“种菜不用浇水、养鱼不用换水”,最终他们参照网络上介绍的相关技术,构建了一种在无土环境中建立的鱼、菜和微生物闭合系统,鱼的排泄物能够为物质提供营养,微生物负责分解鱼粪、提供养分,植物吸收后,水杯和生态净化,鱼得以生存。这个循环没有农药化肥,健康干净无污染,很符合现代健康生活方式。

  “这些学生将灵感化为行动,制造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新颖产品,很高兴他们踏上年轻的创客之路。”中国“创客文化之父”李大维昨天也现身温州实验中学的校园,为这些温州的“创客”点赞。

  将“创客”引入校园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技术

  这种创导自己动手的“创客运动”曾流行于欧美国家,近年来也在中国的校园里兴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和上海的一些中小学,有的创设了“创客空间”,有的开设了“创客”课程,呵护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为学生提供“让想象落地”的平台。在温州,温州实验中学便是这方面的尝鲜者,在2012年将“创客”引入校园。

  如果你随便拉住学校里的一个学生,他们都会将你指引到一个色彩斑斓、摆放着各种工具、桌椅围成环形的教室,这便是“创客教室”。在教室里,你不仅能看到各种新奇发明,里面还有一台3D打印机,难怪它会成为学校中最受欢迎的教室。

  戴小红老师是学校“创客教室”的负责人,如今她的校本课不但有粉丝,就连她的创客社团也是报名火爆,她说:“创客课程中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并将想法动手实现。在碰撞、分享的氛围中,他们的想象力被激发、创新能力被培养,而这也恰是我们现在教育中所薄弱的环节。”

  从“翻转课堂”到“创客运动”今年课堂改革让人欣喜不断

  突出动手能力和激发创意的“创客”课堂让人眼前一亮,而今年来,温州各所学校在课堂改革上的亮点更是让人欣喜。

  上月,温州二中探索的“翻转课堂”新变革以来的首堂公开课——科学课上,29名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时而在屏幕上写写点点,科学教师黄凌亚则穿梭于学生之间,她的平板电脑与学生的电脑通过校园网络连接。学生完成题目的瞬间,答案会同步显示在她的电脑中,哪位同学的答案错了、错误率是多少,她都了如指掌。

  一改传统课堂中,老师在课堂上教授新知识,学生回家做作业来巩固的做法,老师提前制作好“微课程”视频或文件,发送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中,学生们根据“微课程”的导学,先在家有步骤地进行自学,并尝试完成预习检测题,提交给老师学生,老师在课堂上便能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以此避免了事先的预习不到位,往往在无准备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进入课堂,而把作业带回家,遇到不懂的问题又无法直接向老师请教的难题。

  “课堂的创新让学生们的学习更增乐趣,也为原本一成不变的课堂打开了新的空间。”市教育局的相关人士说。

  -名词解释

  创客

  “创客”源于英语“maker”,原意是“制造者”。《创客:新工业革命》一文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将“创客”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标,利用3D打印技术以及各种开源硬件,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他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创客运动的工业化,即产品自制造和个人自生产。创客运动最重要的标志是掌握了自生产工具,在开源社区中分享设计成果,他们是一群新人类。目前,全球有1000多个“创客空间”,奥巴马政府从2012年开始,未来4年将在美国1000所学校引入“创客空间”。

  中国“创客之父”:

  许多人对自己动手只有三分钟热度

  李大维是国内创客运动的早期发起者和推动者,有中国“创客之父”之称,所创办的上海“新车间”创客空间是国内“创客空间”们的鼻祖。

  曾经从事Facebook社交应用开发工作的台湾人李大维,10年前来到上海。他喜欢在家里敲敲打打,零件工具撒一桌,经常惹太太皱眉。为此,他与朋友们想,要不找个专门的空间来做些硬件类的手工劳动吧!他们租下一间废弃老工厂,顺势取名“新车间”,没花心思找运营模式,将其定位为“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的地方”,收少量会员费,支付日常开销。

  起初过来的都是有一定基础的“玩家”,有自己的想法,动手做各种“玩意”。一会儿用3D打印机打印一个零件,一会儿上电脑写个程序,一会儿从淘宝卖家那儿收一块电路板。之后,新车间搬到长乐路,不大的空间依旧塞满奇思妙想。

  2011年创客的概念传入国内,北京创客空间、深圳柴火空间、杭州“洋葱胶囊”、南京“兑现创意”相继成立。时髦的上海年轻人开始搜索本地“组织”,新车间一夜火了,中国面孔多起来,也引来一批有兴趣、想尝试但完全不知道如何动手的人,年龄跨度从7岁到70岁。

  每周三开放日,约1/3人第一次来,他们好奇地在新车间转悠,看着各种古怪玩意,听着夹杂英语的技术术语,一切那么新鲜有趣。有些人还会再来看几次,不过在叹着“这里真是激发创造力的好地方”后,就不见影了。

  李大维从不讳言,新车间大约有80%的人,对自己动手制造都是三分钟热度。北京创客空间联合创始人王盛林,也曾说:“中国人不缺乏点子,不缺乏能力,也不缺设计。但却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几个人凑在一起说‘哎,我们开始做吧’,然后人就不见了。”以至于新车间的成熟项目不少,但因为项目发起人走了,就没人继续做下去。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