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包装《潘金莲》 昆剧市井戏吊人胃口有思考

来源:温州网–温州晚报作者: 江泓 2014-11-10 08:54:11
核心提示:在谷好好的“改头换面”之下,以温州人特有的商业灵敏进行包装、推广,《潘金莲》在艺术节上赚足了观众的目光。
查看评论

  温州网讯 前不久,由温籍名旦谷好好担任出品人首次出品的昆剧《潘金莲》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这出既经典又颇具争议的传统戏,在谷好好的“改头换面”之下,以温州人特有的商业灵敏进行包装、推广,在本次艺术节上赚足了观众的目光。同时,由此剧带来的多重效益和思考也随之而来,当然,谷好好也希望自己运作的成功经验能与家乡及更多的戏曲人及专业院团的负责人分享。

  现代元素必须运用

  新版《潘金莲》由上海昆剧团的三位老艺术家梁谷音、计镇华、刘异龙担纲艺术指导,原班创作人马亲自挂帅传承,由昆三班青年表演艺术家沈昳丽、袁国良领衔主演。谷好好介绍:昆曲的文学遗产积累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戏剧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戏以人传,昆曲遗产保护传承的主要载体是人,作为出品人,我希望通过系统性、规范化的培养机制,传戏育人。”

  在该剧中,高科技设备被广泛用于舞美、灯光及音效之中,使原本表演实力就厚重的戏本锦上添花,并将更多的戏迷之外的观众吸引到了剧场。谷好好说:“现代元素,必须运用,这是与时俱进,这也是所有舞台艺术必须变革的使命。”

  踏实传承再谈创新

  “昆曲600年历史,300多出经典剧目,将精品整理继承,对于当代观众来说意义非凡。只有通过踏踏实实的传承,才能因此累积大量‘昆迷’”,谷好好举例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牡丹亭》走进高校,让无数年轻人从此爱上昆曲;《长生殿》在经典全本以外另推精华版,令观众可以选择连看四天或是一天看完;《玉簪记》作为传统戏,一直保持演出率……“如果,传统不踏实,创新就会变味,就会走了斜门歪道。所以,除此次的《潘金莲》外,接下来,在传承整理的基础上,我们还拟出品《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十五贯》、《占花魁》、《狮吼记》、《雷峰塔》、《烂柯山》、《墙头马上》经典老剧。”

  有高雅戏有市井戏

  那么,传承的标准是什么?《潘金莲》给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答案。演出现场,有记者注意到观众的年龄段相当丰富,“这是一部符合市民阶层欣赏口味的昆剧剧目,有别于传统剧目中常见的才子佳人生旦戏和帝王将相剧,所说的故事反映的是市井小民的普通情感生活,尤其潘金莲这一女性形象,更是人尽皆知,颇受争议。而另一主要人物武松的英雄形象同样耳熟能详。”谷好好如是说。

  “昆曲需要《牡丹亭》这样高大上的戏,也需要《潘金莲》这样迎合大众口味的市井戏,昆曲之外的舞台剧亦如此。”但是,谷好好也提醒同行: “目前能将《潘金莲》高质量呈现在舞台上的,唯有上海昆剧团。这个戏难演,演不好就恶俗了,所以,排演这样的剧目,一定要先考量自身表演实力。”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