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瑞安塘下治水的“人本牌”和“环保账”
温州网讯 塘下治水的民间热度,是对政府治水工作的有力补充。“不差钱”“不差热度”的塘下,还差一份全民的观念认识和行为自觉。
日捐千万,企业踊跃反哺治水固然可喜,但改变粗放型发展,建立绿色环保生产理念,才是企业对治水最为根本性的支持。
八水村
瑞安主塘河陈宅段
一日捐千万
民间护水见证抱团力量
几张办公桌,数名办公人员,似乎就是瑞安塘下镇治水办的全部了。而这个部门直接面对的,是这个81.6平方公里的镇域,139条垃圾河、50条黑臭河。
塘下是温州五大强镇之一,以汽摩配、机械制造构成瑞安核心产业集聚。2014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塘下镇位列第42位。
经济发展的光环背后,往往都有粗放型发展的过往阴影。塘下是温州南面水网密布的平原地带,水的污染是最直观的负效应。塘下镇本地人口17万,外来人口达到18万。生活污染进一步加重了水系的负荷。
塘下治水,任重道远。这种工作体量和政府人员配置,显然相去甚远。对民间力量的调动,给了塘下治水工作一个有力的补充。
去年民间发起治水捐款,39家企业积极响应,短短一天捐出了1500多万。而之前成立的塘下镇环境保护协会,当地企业、村居踊跃加入,会员迅速达到上万人。
这种民间热度的确让人惊喜,但企业家何建东并不惊讶,在他看来,民间治水热一直暗潮涌动,只是分散还没拧成一股力量。
现在,作为环保协会的首届会长,何建东见证了这种力量:通过环保协会的平台和资金,一系列善举可以“名正言顺”地顺利实施;环保协会牵头,几乎每个星期都会举办与环保内容相关的活动;协会也成了政府和百姓的沟通桥梁,成了化解各种治水矛盾的润滑剂。
这几日,何建东正在筹备一场环保内容的趣味运动会。他十分兴奋地告诉记者,已经有20多支队伍报名参与。让他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加入这个环保大家庭,甚至村居有什么治水难题也上门来求助。
陈岙村
治水即治人
转变观念才是护水之本
向民众宣传环保知识,吸引人民参与治水,是环保协会一项常态性的工作。塘下镇也用各种形式,全力营造“全镇总动员、全民大治水”氛围。
所有的努力指向的都是人的观念。
资料显示:塘下去年工业总产值达340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2885元和22100元。经济迅猛发展和区划调整使得塘下镇越来越大,人口急剧膨胀,而人的素质提升并没有和这种城镇化进程成比例。环保意识普遍不高。垃圾随手就扔、见河就倒,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根深蒂固。
“经常遇到河里垃圾刚打捞完,一小时后又全是垃圾。”塘下镇副镇长岑慎键认为,治水,首先需要唤醒民众的护水意识。
采访中,很多塘下企业家都有同样的看法:塘下“不差钱”,也不差热情,但护水不是这边治理那边污染;这边在进行治水路径探索,那边人的观念认识和行为自觉还没跟上。何建东一语中的:治水就是“治人”。
这并不是易事。尤其是和利益挂钩,情况会变得复杂。曾经有一位60多岁的老伯用汽油浇在自己身上,然后点燃,以此对抗政府对污染产业的取缔。
老人所在的是三都片,共有9个村,100多家废塑料洗涤作坊沿河分散各处,常年来污染严重。而这里,却是瑞安市内水系的源头之一。
打击取缔是必然。但是,家家户户以此为生计,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政府拿出了“陈岙村模本”。陈岙村的做法是:水治好了,环境美了,游客接踵而至。这个通过治水带动旅游发展村民致富的事例让三都片人眼前一亮。
观念在悄悄变化。村民想,与其抱着老本原地打转,不如学学陈岙人,分得一杯羹。村里一改往日态度,变抵抗为主动,就连当初极力反对的几位老人也没了脾气。
在环保协会牵线搭桥下,9村组团自拆自治,打算建亲水平台,建生态农庄,规划新蓝图。
霞林村
不能添新帐
绿色发展方显企业真正的担当
何建东经常还会怀念小时候,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就一个猛子扎进门前溪流的日子。
但现在,从大罗山往下望,这个创造经济奇迹的“中国汽摩配之都”,经常笼罩在灰蒙蒙的一片中。下河游泳已是奢望。
和这种变化相伴,从汽摩配发家,如今年届不惑的何建东坐拥多项产业,身家过亿。
在他看来,发展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污染的欠账人。投身治水保护和环保事业,正是因为何建东心里这本“环保账”。
这一观点在塘下的企业家中有普遍性。背靠大罗山最南面的霞林村,是塘下镇汽摩配产业的发祥地。如今还有300多家生产汽摩配的小企业在这里汇聚。经营着一家机车部件企业的林巧荣,正在牵头建设表面氧处理检测中心。表面氧处理是汽摩配生产链中一个必备环节,同时也会产生水污染。
林巧荣帮企业算了账,自建污水处理池,每年至少要花掉二三十万的费用,这对这里的小企业来说,压力太大。
但生产的污水必须进行处理,这涉及另一本账——继续放任污染,那就是历史旧账还没偿还,又添新账。对企业来说,相比捐款反哺治水,改变粗放型发展,建立绿色环保生产理念,是对治水更为根本性的支持。
在林巧荣牵头下,50多家企业出资集体采购设备,购置了土地,建起处理中心,算起来总共才花去百来万,每年每家企业只需缴纳一两万会费就可维持中心日常运营。
同时该中心还将入驻企业分成五大组绑定管理,并“约法三章”,如有自行漏排偷排,将进行罚款处理,同组成员也一并处罚,激励企业间自纠自查。
而其他企业主无比吃惊的是:该中心运营以后,从各家企业每天“收集”到的红色污泥多达3吨。若是如此日积月累直排到塘河河网中,着实太可怕了。这更加坚定了他们治污的决心。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市委工作务虚会召开
要闻12-12
-
温州市第十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开幕
要闻12-12
-
11月份,温州CPI同比下降0.3%
经济12-12
-
温州理工学院附属三所学校正式揭牌
科教文体12-12
-
北麂山灯塔实行值守志愿服务满十年 守出“心灵的宁静”
社会12-12
-
吃的玩的赏的陆续开张 洞头东沙不夜港旅游业态再“扩圈”
社会12-12
-
全景沉浸式探索戏曲观演新样式 温越版《封神》邀你“入局”
科教文体12-12
-
永嘉农产品“出海”拓市场
经济12-12
-
十几岁孩子腰椎间盘突出 “腰不好”越来越年轻化
社会12-12
-
郑思维迎来国际赛场“最后一舞”
科教文体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