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宪法的杭州印记 探访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

1954年初,毛泽东在杭州审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

浙江干部群众庆祝宪法草案公布。

杭州印刷厂工人正在赶印宪法草案。

北山街84号30号楼边的平房——毛泽东在杭州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办公地址。
南好,冬来山色青。宪法诞来一甲子,提笔首字在葛岭。忆来旧栏凭。
走近杭州北山路84号,只见一扇月洞形的小红门,门外延伸着块石垒砌的围墙,大丛绿色植物从墙头探出,在门前弯下累累枝条。这里便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
漫步在这座民国时期的旧宅中,可见60年前起草宪法的历史图片、报刊资料、政府档案。这些泛黄的图文档案前,人们驻足、细看、议论,那些有关新中国首部宪法的岁月记忆被重新唤醒,鲜活如新。
从1954年到2014年,新中国宪法已走过了一个甲子。1954年通过的“五四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宪法。鲜为人知的是,它的背景竟抹有几分西湖的冬韵。
1953年12月27日,刚在专列上度过60周岁生日的毛泽东,悄然来到杭州。路途中,他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这注定了是一次身负重任的“休假”,列车南下的隆隆声中,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已在毛泽东的脑海酝酿。
“简明”是起草宪法时毛泽东的指示。起初他决定写100条,比后来通过的106条,仅少了6条。这言简意赅的106条,凝聚了起草团队100多个日夜的笔耕不辍。胡乔木在一个月中先后拿出3稿,最终因疲劳过度患上中心性视网膜炎,不得不赴苏求医;后继者田家英既参加讨论,又参与修改,32岁的他因劳累过度而吐血。
毛泽东是这个宪法起草组的主心骨。在省档案馆收藏的《毛泽东与浙江》一书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回忆:1954年1月9日,宪法起草正式开始。每天15时,毛泽东便会来到北山路84号30号楼,常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在曾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长的王芳记忆中,为了起草宪法,毛泽东的办公桌上总堆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和文件。
杭州的雪天,毛泽东爱在西湖畔漫步。雪地上留下一串串伟人坚实的足迹,首部宪法的起草工作也渐入佳境。这部“开门立宪”的经典之作,从提出初稿到最终通过,关于“五四宪法”的讨论持续多月,参加人数多达1.5亿,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各方提出的意见共有118万多条。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宪法起草委员会对草案又作了修改。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正式诞生。
“云流千里远,人对一帆轻。”尽管首部宪法的起草倾注了毛泽东的心血,但当有人提议将这部宪法定名为“毛泽东宪法”时,毛泽东却坚决拒绝,并要求删掉宪法草案中颂扬自己的条文。“那样写不合适,不合理,不科学。”他严肃地说。
拟宪法,在西湖。因而“五四宪法”草案也便有了“西湖稿”的雅号。毛泽东为何选择在西湖边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许是西湖碧水的灵动能启发人思考,许是葛岭旧宅的文人墨香能赠与人灵感。其中原委已无人能言。
无论是怎样的机缘巧合,中国宪法史中已留存下几分西湖的茶烟日色,也让这片江南山水多了一段关于起草新中国首部宪法的渔樵夜话。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市委工作务虚会召开
要闻12-12
-
温州市第十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开幕
要闻12-12
-
11月份,温州CPI同比下降0.3%
经济12-12
-
温州理工学院附属三所学校正式揭牌
科教文体12-12
-
北麂山灯塔实行值守志愿服务满十年 守出“心灵的宁静”
社会12-12
-
吃的玩的赏的陆续开张 洞头东沙不夜港旅游业态再“扩圈”
社会12-12
-
全景沉浸式探索戏曲观演新样式 温越版《封神》邀你“入局”
科教文体12-12
-
永嘉农产品“出海”拓市场
经济12-12
-
十几岁孩子腰椎间盘突出 “腰不好”越来越年轻化
社会12-12
-
郑思维迎来国际赛场“最后一舞”
科教文体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