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诈骗、信息泄露 2015年别再中招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31日讯2014年马上就要过去,正当人们准备张开怀抱迎接美好的2015年的时候,最近出现的一些网络诈骗、数据泄露、朋友圈欺诈营销等煞风景的消息却把大家弄得人心惶惶。
昨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一篇“微信朋友圈疯转“砸金蛋”涉嫌套取用户信息”的消息。有人借助“新百伦中国旗舰店”知名品牌的名义做虚假活动,借机非法获取参与者参与活动时提供的信息数据,进行其它方式的诈骗行为。
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技术喷井式的发展,网购、微信微博营销、移动支付被人们推的火热。树大招风,有许多不法分子正是看中了这个机会实行诈骗,窃取他人财物信息,想不劳而获的发一笔。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银联今天发布的2014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移动支付风险形势更为严峻,10%的被访者曾遭遇过网上交易诈骗。即使有很多互联网及微信等诈骗而导致财产损失、信息泄露的实例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可为什么有些人还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其一,缺乏安全意识。智能支付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方便快捷,有账号、有密码,还有一个万能的”扫一扫“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财务交易。人们”省事“的心理就立刻把本应该放在第一位考虑的”安全因素“打败了。
随着微信绑定支付业务的普及使用,微信营销大热,在微信圈里时常有要求参与者输入姓名、联系方式的参与活动。因为微信朋友圈往往没有实名认证,有很多消费者没有对卖家身份进行核实,就轻易的用支付业务把款打给对方,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总经理袁晓寒建议,持卡人增强支付安全意识,选择支付产品与服务时兼顾考虑便捷性与安全性。支付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如短信动态验证码等务必妥善保管,同时不要轻信“低价”网站以及邮件、短信、聊天工具发来的链接。
其二,缺乏对信息的科学管理。近日发生的“12306官网信息泄露事件”暴露了一个问题,我们缺少对账号信息的科学管理。事件发生后,很多用户表示,自己使用的密码都是一个,而且自己没有定期更改密码的习惯。也有很多用户透露,自己经常使用第三方抢票软件购票,或委托第三方网站购票。
这样的方法存在一定风险,相当于把自己的账号、密码信息全部交给了第三方,如果自己的密码不常变更,就会引起信息泄露的问题。而有关专家建议,对于用户个人,不要设置简单、长期不变的密码。不管系统提供了多强大的认证,这都是用户个人的基本安全措施。
接近年关,又是一个购物狂欢节,大家在使用互联网或者移动支付方式的时候,切记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保护好个人信息。(刘尚君)
|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市委工作务虚会召开
要闻12-12
-
温州市第十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开幕
要闻12-12
-
11月份,温州CPI同比下降0.3%
经济12-12
-
温州理工学院附属三所学校正式揭牌
科教文体12-12
-
北麂山灯塔实行值守志愿服务满十年 守出“心灵的宁静”
社会12-12
-
吃的玩的赏的陆续开张 洞头东沙不夜港旅游业态再“扩圈”
社会12-12
-
全景沉浸式探索戏曲观演新样式 温越版《封神》邀你“入局”
科教文体12-12
-
永嘉农产品“出海”拓市场
经济12-12
-
十几岁孩子腰椎间盘突出 “腰不好”越来越年轻化
社会12-12
-
郑思维迎来国际赛场“最后一舞”
科教文体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