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精栽“梧桐”待“凤”来 “新温州模式”望续写辉煌

精栽“梧桐”待“凤”来 “新温州模式”望续写辉煌

中国新闻网 2014-12-31 16:24:00

  中新网温州12月31日电(记者张茵见习记者倪晨琪)“杂货铺以前是主业,现在是副业。两年前,开了网店,卖衣服鞋子。在温州,衣服与鞋子的进货渠道非常多,方便且成本低。再搬到淘宝,进行全国售卖,分销渠道也广,收入比以往好很多。”温州街头一家杂货铺里,店主陈小姐边和记者讲诉着生意经边在进行网上交易。

  行走温州街头,记者发现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商铺开始两手工作——边经营实体,边网上开店。

  在老温州人王先生的印象里,30年前,甚至是10年前,都很难想象在温州,会出现实体经济依靠互联网经营与生存的局面。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带着自己生产的鞋子、衣服、打火机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要饭吃”的低姿态,从小商品到大市场,创造了温州奇迹,也形成了被各地学习的“温州模式”。

  然而,2011年金融风暴席卷温州,老板跑路,信誉危机,产业空心,楼市震荡……温州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名落孙山。

  同时,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兴起,也让原“温州模式”备受考验。

   是”温州模式“过时了吗?

  不是,在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看来,温州模式最本质的一点,就是充分利用民力、民资发展民营,实现民享。它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模式,其本质是“民本经济”,其精髓是市场经济,其基石是实体经济,其政府治理体现在有限有为有效。他认为,当前温州发展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温州模式”活力仍在,温州人的创业创新精神仍在,温州的独特优势仍在。

  基于此,陈一新提出,要在改革上领先,全面深化改革,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温州模式”。温州要力争做中国改革的“模范生”,再创体制和机制新优势,为全国改革做贡献。

  早在几年前,以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为首的一批学者及企业界人士率先提出了“新温州模式”的概念,与温州市委、市政府推出的“一号工程”不谋而合。

  对于“新温州模式”,周德文认为,是温州人民在原有的模式基础上,以规模化、集团化、社会化的现代企业为支柱,实现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等现代营销方式。以市场为导向,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综合发展为依据,以具有现代管理意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的企业家为骨干,以区域品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为战略,来发展经济的一种新的发展道路。

  自此,温州人开始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包括电商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小微创业园区等“新温州模式”的布局已快速兴起。

  温州聚商盟电子商务创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俊第一时间嗅到了“新经济”的气息,在温州率先筹备并建设温州聚商盟电子商务创业园。

  聚商盟于2014年7月份正式注册、诞生。短短半年,聚商盟一期工程(站前电商园)占地5000平方,二期工程13700平方,目前已入驻挂靠企业近80家。并与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在12月成立鹿城区网络经济行业协会,园区致力于打造温州集电商分享平台、电商配套、仓储物流、电商培训、平台对接、第三方服务、金融服务等一流的电商产业园。

  胡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园区周边租金大概每平方月租金是35元,通过政策优惠,对入园企业进行补贴,补贴后租金成本是15块钱左右。这对于创业者的吸引是很大的。

  “淘宝、天猫等大发展,让线下实体面临挑战,做电商是大势所趋。在温州有众多产品如鞋子、服装、眼镜、汽摩配等国内生产基地为电商发展提供有力的货源保证。再通过聚商盟这个平台,聚集企业,充分交流与分享,发挥规模经济,集聚效益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展望。”胡俊说到。

  而瓯江口产业集聚区,作为国家海洋战略的一部分及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突破口,其发展也备受关注。

  “海洋与时尚是瓯江口新区的主题建设。而产业集聚区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是存量与增量并发展的共存体系,在存量上是零,但有无限发展可能,在增量方面则打造想象中的经济新模型。”温州市瓯江口新区管委会主任姜增尧对产业集聚区的未来满怀欣喜。

  据了解,截止2014年11月底,规划控制区共完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82.4亿元,产业项目投资58.6亿元,协议引进产业项目数量44个,其中重点规划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6.6亿元,产业项目投资14.3亿元,协议引进产业项目44个(包括20亿元以上项目3个)。国际汽车文化园、东海城、菜鸟网络、南车修造基地等四个2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已基本确定落户新区,集聚效益渐显。

  “温州发展实体经济有很多优势和劣势,关键是扬长避短。从现在看,有很好的基础和市场,有很好的企业家队伍,已经培育了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和企业链。”陈一新对温州的实体资源表示肯定。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这一经济“血液”,温商回归成为重要引流。

  从2014年开始,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温商回归三年超三千亿工程”,大力引导温商回归投资,谋求温州与温商、温企、温资的共赢发展。

  一年以来,245万在外温商回乡投资,助推经济发展。

  资源、平台、政府政策支持、资金都有,“新温州模式”下,“人才”成为其攻坚点。

  “留住长期人才,是我们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相比于杭州、深圳,温州该如何留住高端人才,是比较有压力的。电商盟也在举行沙龙、论坛,提供培训,以吸引人才。”胡俊坦言。

  姜增尧对此则认为,只要平台自身建设好了,不怕招商不行,更不怕人才的流失。温州几十年发展,很多开发区都因为自身铺垫不到位而被历史淘汰。要吸引“金凤凰”还是得在家栽好“梧桐树”。

  从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大胆突破、敢于创新,到温州企业、社会人士的群策群力,再到各个产业园区、集聚区的合力发展,温州正蓄势待发。

  精心栽种“梧桐树”,等待“金凤凰”来临。

  温商二代陈柯刚卖掉了上海的房子,回到温州买下了一套房子,安心经营父辈传承的产业。“让我下定决心回来的,是温州这两年的变化。我曾经对父辈的模式很失望,所以去了上海。如今,温州的新变化,让我觉得属于我的机会来了。我相信温州会在我们这代人手中,重现甚至超越父辈创造的辉煌。”(完)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温网编辑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