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小学校内设银行 学生当行长发行“校币”

来源:温州网–温州晚报作者: 胡晚露 邱婧 2015-01-12 07:18:43
核心提示:学校解释,这是在开展财商教育。然而,也有家长疑问,小学生适合接受这样的教育吗?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查看评论

  蒲州育英学校内的爱心银行里设有咨询台、存贷款窗口等,并由学生担任柜员。

  1月9日,温州市蒲州育英学校成立少年商学院,并在市金融办的指导下,在校内成立一座爱心银行,发行“校币”,同学们可以用劳动、做好事等方式赚取5元、10元等不同金额的“校币”,并通过爱心银行把这些财富存储到“存折”上赚利息。

  学校解释,这是在开展财商教育。然而,也有家长疑问,小学生适合接受这样的教育吗?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观摩课堂财商课堂都教些什么?

  钱该从何而来,又该如何让钱发挥最大的价值,这些与孩子们的零花钱相关的问题都可以从财商教育中寻找答案。在温州的小学当中,蒲州育英学校是较早开展财商特色教育的学校之一。1月9日,蒲州育英学校成立“少年商学院”,并开放财商教育的课堂观摩。

  “如果我有很多钱,该如何合理理财呢?”在少儿财商课堂上,六年级的陈瑶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之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同学建议老师去炒股,有的同学提出让老师开一个淘宝店,还有的同学考虑到老师工作繁忙,建议把钱存入银行拿利息。

  此外,蒲州育英学校还草编了一系列有关于财商教育的教材。针对一至六年级不同时期孩子的心智特点,编写了6本教材,例如一年级教材是用标有拼音的文字语言教孩子认识货币,并学习区别货币,而五年级的教材则是让孩子对如何消费有正确合理的认识。并在不同阶段的教材中加入大量的诚信经营、拾金不昧,回报社会、温商精神等内容,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处理道德、责任与财富的之间的关系。

  为了让小学时期的财商教育更具实践性和趣味性,蒲州育英学校还在市金融办的指导下,在校内设有一座爱心银行。与真正的银行一样,爱心银行里面设有咨询台、存款窗口、贷款窗口、贵宾理财室、行长室等,并由学生担任柜员、副行长、行长等职务。爱心银行的“副行长”张祎芯告诉记者,同学们可以用劳动、做好事等方式赚取5元、10元等不同金额的“校币”,并通过爱心银行把这些财富存储到“人生存折”上,爱心银行会给储户发放“利息”。而积累到一定额度的“校币”就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励,例如可以和喜欢的老师看一场电影等。

  -对话校长

  开设财商课堂不是培养商人

  蒲州育英学校校长张小青对记者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孩子依赖父母、花钱随意、浪费严重。财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我们赚钱的能力,而且是一种让我们正确对待金钱的能力。而对待金钱的态度,决定一个人今后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我们开设财商课堂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从小了解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我们并不是在培养未来的商人,而是培养学生去学习商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例如诚信、务实、公益。让学生们懂得父母工作的意义,学习生存和当家理财的本领,培养分享、互助和关爱精神,建立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蒲州育英学校的校长张小青还表示,其实财商教育在温州并不陌生,对温州人影响深远的“永嘉事功学派”与财商教育就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温州开展财商教育既可以传承温商精神,又可以弘扬温州文化。

  国外的财商教育法国:给10岁孩子立账户

  法国孩子的“家庭理财课程”早在三四岁就开始了。那时的孩子刚刚有“数”的概念并初步知晓加减法,已经懂得区分不同金额的钱币,明白了金钱与购买之间的关系,幼童们第一次得到的零用钱很有限,对于这笔“小钱”,法国的父母大多并不主张孩子把它存起来,而是鼓励他们正当、合理地消费掉,当然在消费之前会给他们一些建议。孩子上学后,零用钱会适当增多,多数家长会在孩子10岁左右的时候,给他们设立独立的银行账户,将孩子的零用钱存入。家长这么做并不是图自己省事,他们认为:定期给孩子一笔零用钱,同时做出某些消费限制,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计划用钱”的理财本领。

  当然,对于孩子的消费,家长会充分予以关注,当发现孩子乱买不需要或不合算的物品时,通常会及时做出指导,比如建议孩子邀请小伙伴看一场电影、买一双运动鞋、给爷爷奶奶送一束鲜花等等。

  美国:孩子花钱要自己挣

  美国孩子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这样要求他们。在美国,不管家里多么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父母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做小保姆去赚钱。他们以此来表示自己有自立意识,这种观念将伴随他们一生。

  美国父母教孩子理财有一套循序渐进的规则。小孩子3岁,父母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告诉他们金钱的重要作用,但来之不易;4岁,让孩子知道钱的面额,并让他们知道,钱虽然有用,但不能自己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必须有所取舍;5岁,让小孩知道哪种面额的钱,可买到哪种东西,以及钱从哪儿来;6岁,让孩子进一步认识金融货币,并学习简单找零,让他们点数目很多的零钱,明白在处理财务时会遇到许多困难;7岁,帮孩子认识标价,以及找打折商品;8岁,让孩子了解他们可做额外的工作来赚钱,同时,家长可以带他们去银行,开一个监护账户,要他们知道银行的所在。孩子可以定期去存钱,而且保管这个存折;9岁,让孩子简单地制订一周的花钱计划;10岁,在孩子花大笔钱时,让他们明白存小钱为大钱的道理……

  日本:家长不“赏钱”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它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到校外参加劳动赚钱。与美国有所不同的是,日本学校的金钱教育强调一种责任感。日本教育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学生的家务劳动是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孩子是否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否升入名牌学校等等,同家长给孩子零花钱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这是教育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记者调查

  用金钱鼓励孩子做家务这样对吗?少儿时期中的财商教育你懂多少?

  “叠衣服、扫地、拖地、洗碗奖励孩子1元,打扫房间每次3元……”温州现在不少家长都会让孩子通过做家务的方式来赚些零花钱,甚至会把每项家务都明码标价,希望让孩子们认识到通过劳动才能有收获。然而也有家长陷入了纠结:既想鼓励孩子多参加劳动,懂得珍惜,又担心孩子掉进“钱眼”,从此用金钱衡量一切,而混淆了道德义务和有偿付出之间的界限。

  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有偿劳动?对孩子的财商教育要如何拿捏好度?昨天,记者对此采访了多位家长,约有七成家长会针对孩子的劳动行为采用“金钱激励”法,两成家长反对“有偿”做家务的方式。

  赞成派:让孩子懂得挣钱不易

  上课举手5次得5元,帮妈妈洗碗1次得2元,看书半小时得3元……这是市民张女士家中四年级的女儿每天向父母列出的“账单”,上面详细地写明每日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应得的酬劳。张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在幼儿园的时候,自己就会让她通过努力来换取零花钱,并且对每一件事项都明码标价。“奖励可以累加,不过金额也有上限,自己给出的最高金额不会超过100元钱。”张女士认为,通过这种方式,现在女儿知道挣钱不容易,在出去买东西的时候,也会特别注意节省。

  “我觉得让孩子有偿劳动的这种方法不错。可以让孩子懂得想要有收获就要先付出。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意识,也可以让他们体谅家长挣钱养家的不易。虽然我女儿因此获得的零花钱不少,不过她对金钱看得很淡。因为在她眼里,能获取多少钱并不是目的。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家长肯定和表扬她的努力和劳动才是让她最开心的。”张女士说。

  反对派:混淆义务与有偿付出的概念

  “女儿干家务,我从来不会给她零花钱。”一名二年级女学生家长马女士说道。

  马女士告诉记者,因为身边的同学以及环境的影响,自己女儿曾经动过想要用劳动换报酬的“歪念头”。马女士说:“有一次女儿在自己工作单位里帮同事擦桌子,同事见女儿勤劳乖巧便给了她1元钱作为奖励,女儿因此受到了启发。晚上回家后,她非常积极地干起了家务活,做完后竟然向我索取零花钱作为劳动报酬。我就对她进行了教育,告诉她做家务是分内事,而不是用来索要零花钱的工具。”

  马女士认为,孩子是家庭成员之一,而做家务就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义务,也是每个家庭成员应作的奉献。“做家务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应做的必修课。要让孩子把做家务当成对家庭的一种奉献,对父母辛苦抚育的一种回报。所以我不会用金钱去鼓励孩子做家务劳动。”马女士说,虽然女儿做家务从来没有拿过一元钱的报酬,但是孩子依旧还是很热爱劳动,她会觉得劳动、付出是一种快乐,会带来成就感。

  纠结派:想鼓励但不知何种方式最佳

  家住市区汤家桥的王先生曾经也使用过“金钱鼓励法”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劳动中,但是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王先生停止使用这种方式,并纠结起来。

  王先生表示,他也会让孩子通过劳动来挣钱,孩子的积极性非常高,每天都扳着手指计算自己的存款有多少。“可是到后面就不对劲了,一次我在电脑前工作,叫儿子帮我倒一杯水,他却反问倒一杯水可以给他多少钱。我就觉得情况有些不对劲了。”王先生告诉记者,虽然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不减,但是他却开始反思,用金钱去鼓励孩子的做法是否正确。

  纠结的王先生一方面想对孩子的努力付出进行一定的鼓励,一方面又担心用金钱的方式会扭曲孩子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孩子有时候的表现非常不错,是需要肯定和鼓励。但是除了零花钱,或者带他去购买他喜欢的东西之外,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鼓励方式。”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李思思(见习)|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