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有个爱心食堂 专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来源:温州网–温州商报作者: 戚祥浩 2015-01-27 07:43:09
核心提示:靠村民自发出钱、出力、出物支撑的热心之举,能否长期坚持下去,仍是未知数。
查看评论
前排中间的钱妹老人老两口每天都会按时来用餐,说起这个照料中心,老人们赞不绝口。金鱼摄影

  温州网讯 今天,是传统节日腊八节,红日亭等多家公益组织,又将热热闹闹地开展送腊八粥活动。这样充满温情的一幕,并非只发生在市区。

  60岁以上老人,免费吃饭,猛听起让人吃惊的“好处”,已经在永嘉县桥下镇京岸村坚持了一个多月。

  中午:萝卜骨头汤、红烧狮子头、清蒸子梅鱼、番茄炒鸡蛋、芹菜炒墨鱼、豆腐干。

  晚上:红烧肉、鮸鱼鲞、炒青菜、拌豆皮、肉末金针菇。

  这是昨天,京岸村“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给老人的免费菜单。实际上,这个颇具官方色彩的名称背后,所涌动的,更多的是一种爱心力量。但是,靠村民自发出钱、出力、出物支撑的热心之举,能否长期坚持下去,仍是未知数。

  30多位老人免费吃食堂

  目前,永嘉县桥下镇京岸村有60岁以上老人386人,村里很多年轻人外出打拼做生意 ,留下老人独自在家。

  据京岸村老年协会会长吴益云介绍,倒不是这些老人的子女不孝顺,子女们都在外打工做生意,也愿意接老人出去住,但老人在外住不惯。

  留在村里的老人,大多节俭惯了,很多人烧一顿饭,通常吃上好几顿。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对着饭碗,不免孤单。

  去年12月份,村里传出60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吃饭,地点就设在村里的大礼堂。

  一开始,村民黄老伯还不信,哪有这样的好事!70岁的黄老伯女儿已经出嫁,平时一个人在家,当他将信将疑地前去时,才知道“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真的发生了,而且“服务”远比饭店的好。

  昨天上午10时许,礼堂外阳光充足。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群等待开饭的老人,边晒太阳,边聊天,表情十分惬意。

  食堂的菜每天变着花样

  免费食堂,还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记者在挂在墙壁上的管理制度上看到,工作人员需要确保各种饭菜的用料新鲜、卫生,严禁用不卫生、变质的材料进行下一道工序;每次开饭后,要彻底及时打扫地面,清理餐桌、橱柜、灶具、垃圾容器等。

  食堂有个标准,每个老人一天的伙食标准不少于10元。

  一位在场帮忙的村民说,为了保证老人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每天的菜,都是新鲜采购的,从不过夜,万一有剩菜,也是免费分发给周边老人,不会造成浪费。而且菜单隔三岔五会变化,更会穿插煮饺子、烧粉干等,进一步丰富老人伙食。

  51位热心村民义务帮忙

  目前,在免费食堂帮忙的村民,共分为17组,每3人一组,他们不拿一分钱报酬。每个人,大概半个月轮到一次。

  赵爱月是其中一名成员。

  “谁都有老的时候,村里为大家搭建了这么好一个平台,这不仅是老人,更是全村人的福利。”面对记者采访,赵爱月一直强调,大家所做的,都是分内事情。

  51名热心村民中,最大的已经年近80岁。

  “我孩子跟我说,这个是好事,妈妈你一定要过来帮忙。”另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她即便不来,也“受”不了家里压力。

  吴益云说,他最初也担心,大家平时都忙,义务帮忙积极性会不高,后来发动后,没想到这么多人前来。

  腿脚不便可享上门服务

  昨天中午12时左右,记者在现场看到,就餐完毕的老人陆续离开食堂,很多人直奔礼堂内的娱乐设施而去。搓麻将、下棋、听鼓词,礼堂内的设施很丰富。也有些老人,提着饭盒往家赶。

  令人意外的是,义务帮忙的赵爱月也提着一个饭盒出门。

  “有些老人腿脚不便,他的老伴前来就餐时,就顺便捎一份饭回去,也有些腿脚不便的老人独自在家,我们便送饭上门。”赵爱月说。

  75岁的邹老伯坐在轮椅上,熟练地接过赵爱月送来的饭菜。他告诉记者,一开始也挺不好意思的,后来,他们一再送上门,也就慢慢习惯了。

  下午1时许,记者再度来到食堂发现,就餐完毕的食堂已经打扫得十分整洁。

  经费主要依靠爱心捐献

  吴益云告诉记者,目前免费食堂的经费主要来自爱心捐助。

  目前,最多的一笔捐助是1万元。

  还有捐桌子,捐椅子,捐大米的。

  每一笔收入及每一笔支出,吴益云专门制作了表格,一一罗列,贴在礼堂显眼位置。

  村民陈秀华捐了一套厨房设备,她告诉记者,大家一起努力,一定可以把村里的免费食堂长期办下去。

  吴益云说,运营一个半月以来,已经花掉1.5万元,他们也考虑在节假日给老人们安排大餐,预计一年的费用为13万元。记者在一份清单上看到截至1月18日,食堂的收入为20100元。

  而对于后续的经费,吴益云认为,会有办法解决。尽管期间,吴益云也曾听闻个别村的日间照料中心弄起来后很快夭折,但在他看来,更多因素还是大家没有齐心协力尽心尽力操作,而这样的例子不会发生在他们村。

  该模式是否有借鉴意义

  市老龄办副主任陈光富曾多次到京岸村考察。

  他说,类似居家养老是一种非常好的养老方式,目前,一些有条件的社区正在陆续配备“日间照料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的作用就是让老年人在社区内有交流、娱乐休闲的场所,并有专人提供饮食、医疗等照料。

  但这种模式,全靠爱心维持,并不现实,虽然能解决一时之需,但爱心具体能维持多久,是一个很大问题,而现在形势下,政府也不可能全部包办。最关键的,还是需要企业介入,做一些有偿服务。同时,村两委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利用村集体资产进行补助。

  在陈光富看来,企业、慈善、村两委共同介入,才是让“日间照料中心”长期持续运转的最有效办法。

  对话

  吴益云: 免费食堂如何长期延续

  记:当时,怎么会想到以这样的形式养老?

  吴:一方面县里要求我们搞日间照料中心,另一方面我们村里很多人在外经商,不能一一陪在父母身边,他们也有这方面意愿,希望村里能有一个统一的照料中心。再加上村里也有七八户低保户,他们也需要照顾。

  记:刚设立时,老人都能接受吗?

  吴:刚设立时,我们尽管竭力邀请,但有些老人碍于面子等原因,并不愿意过来,最初只有20人不到,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把这里当成了家。

  记:免费食堂最多能接纳多少老人,以后超出接纳能力,该怎么办?

  吴:目前最多可以接纳五六十人,到时再有老人过来,也不是问题,我们会继续创造条件,接纳更多人。

  记:目前,公益食堂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哪里?

  吴:主要来自爱心捐款。

  记:你们打算长期维持,后续的费用,来自哪里呢?

  吴:我们会号召更多人参与进来,村里有一批经商的人,尤其在上海经商的一帮人,专门设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他们也表达了捐款意向,并打算过年回家做好对接工作。其次,我们村两委也会提供一些支持。第三,如果我们弄得好得到认可,评上星级,县里最多也会有4万元补助。

  记:村民义务帮忙,主要凭借一份热心,这份热心又该如何延续下去?

  吴:确实,每个村民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目前,我们共有51位村民参加,接下去还会继续扩展队伍,这样每个村民轮到的次数少了,更能脱开身,而且我们的换班制度非常灵活,一旦有事可以随时安排代班。最为可贵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村民形成一种共识,到村食堂帮忙,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

  记:为什么不把好事做到底,再设立免费早餐?

  吴:相对而言,早餐容易解决,老人随便买个馒头,喝碗粥什么,也都非常方便,而且价格也不高。同时,如果设立早餐,对义务帮忙村民的付出将是很大一个考验。因此,目前并没有打算供应早餐。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潘涌燚|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