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文明 一座城市的追求

文明 一座城市的追求

温州网–温州日报 2015-03-02 07:38:00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让百姓生活更美好。图为昨日温州城天蓝云白,市民在瓯江边放风筝,享受这春光明媚的好时光。 杨冰杰 摄

  没有哪一个场景,如此令我们翘首以待;

  没有哪一座奖杯,如此令我们心潮澎湃。

  2月28日,温州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城市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归属我们的城市。

  这是值得荣耀的时刻。

  14年创建路,全国文明城市,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900万温州人共担责任、共创文明。

  14年创建路,温州,以温暖的文明底色,写就了一部城市文明的最美诗篇,向外界诠释了一座城市的文明温度、道德厚度和精神高度。

  此刻,戴上“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温州收获的不仅仅是外界对温州城市形象和综合素质的最高褒奖,更平添了赶超发展的精神动力。

  以文明塑造城市风骨与灵魂,温州也将用文明照亮城市的前行之路。

  为坚持喝彩——

  14年的文明创建接力,历届市委市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全体温州人一代带着一代创,始终未曾停步。

  站在21世纪地平线上,城市发展进入了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时代。

  “全国文明城市”,这是中国城市梦寐以求的荣誉之冠,也是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这座城市的决策层深刻地认识到,文明不仅是一种知识、一种信念力量、一种价值取向,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内源性因素,是城市最为重要的竞争力。

  基于此,温州将前进的航标,指向文明的彼岸。

  2000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万人动员大会,正式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坐标,历届市委市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坚定朝着目标前进;全体温州人一代带着一代创,始终未曾停步。

  2002年、2005年,我市两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2010年,市委市政府启动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的“六城联创”。

  将文明创建作为“必补之课”,温州坚持创建决心不动摇、创建力度不减弱、创建步伐不停顿。

  2011年,温州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2012年,温州在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位列第38名;2013年上升到第28名,跻身全国表彰行列。

  进入2014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九大攻坚专项工作组,打响创建攻坚战。

  随后,捷报频传:省文明委把温州作为全省申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种子选手”。国家森林城市成功夺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通过考核验收,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夯实基础。

  进入冲刺之际,市委市政府召开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再动员大会。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一新要求全市上下紧绷决战之弦,奋力冲刺、务求必胜,确保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夺牌。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金彪多次检查创建工作,督促各级各部门继续保持攻坚态势,咬紧牙关、全力以赴。

  2月28日,温州人终将铭记这个日子,“全国文明城市”花落温州。

  14年创建不寻常,有艰辛更有信心,有曲折更有奋进。这其间蕴含的,正是志在必得的精神。

  这种志在必得,是这座城市最高决策层对全体人民负责的表现,是这座城市的人民为建设美丽温州、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

  文明,正是一座城市共同的不懈追求!

  为变化叫好——

  外塑城市之形、内铸城市之魂,从城市环境建设到市民素质提升,文明创建改变百姓生活、成为温暖力量。

  我们并不讳言,曾经一段时间,温州这座城市留给外界的形象是与“脏乱差”联系在一起的。但14年的创建,温州人看得真真切切,一个词概括,就是攻坚克难。

  紧盯“老大难”、啃下“硬骨头”,各级党委政府把“文明城市”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市民可视、可感、可知的具体行动,集全市之力,推动城市“脱胎换骨”。

  变化,从一条条街巷、一米米河道、一片片绿地开始。

  悄然之间,市容市貌大不一样了,出行交通更顺畅了。仅2013年,市区就取缔流动摊点1.12万个;市区19条主干道高峰行车提速16.69%。

  不经意间,曾经恶臭难闻的黑臭河、垃圾河不见了,家门口多了新公园。4年时间,全市拆除违法建筑2565万平方米,城市绿地增加3620公顷,相当于建了65个杨府山公园。

  时光流转,建设提速。我市加大城市道路、环卫设施、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七都大桥等相继建成。

  如今,行走于街巷,一抹抹橘黄色成为市区亮丽风景,全市建有公共自行车服务点495处,投放公共自行车13683辆。

  这些点滴,汇聚成城市之“形”的改变;创建之力,也塑造着城市之“神”。

  万名驻企服务员走进企业排忧解难、率全省之先出台“四单一网”建设、推进平安大市“六连创”……温州着力构筑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完备严明的法治环境。

  “文化礼堂”在全市各地遍地开花打造市民“精神家园”;“市民文明大讲堂”传播身边好人好事;“美德少年”、“小道德模范”评选树立身边榜样;“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餐桌”创建使文明成为生活新风尚……细微之处的所有变化,改变的不仅是城市的“面子”,更有市民的“里子”;变化的不仅是生活的环境,更是市民生活的质量。

  因为这种改变,我们听到了许许多多包含欣喜、欣慰的声音。

  还曾记得,在一次次的温商座谈会上,总有在外闯荡了几十年的温商在感叹:“这些年家乡环境真的变绿了、变美了。”

  还曾记得,在温州生活了20多年的陈检检说:“看到温州变美了,我更喜欢生活在这里。”在他眼里,一个充满绿意、拥有美好环境的城市,将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幸福。

  打开一扇扇文明的窗口,温州展示着创建与发展、发展与共享的思辨关系,展示着文明带给这座城市的温暖。

  向市民致敬——

  一言一行见文明、点滴善举见精神,广大市民是创建的参与者、监督者。文明桂冠,属于900万温州人民。

  14年,这个城市文明的理想,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将所有温州人融合在了一起。

  全城行动,全民参与!

  从机关到基层,从社区到农村,从条条到块块,全市各级各部门多方联动,干部群众上下一心,集结成创建的动力源泉。

  今天,我们为“红马甲”鼓掌!

  遍布街头巷尾的“红马甲”,是城市文明的书写者。他们是助力文明出行的交通劝导员,是上山下乡的医疗队,植绿护绿的社区志愿者……全市3000多支志愿者服务队,39万注册志愿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改变着城市,也带动着更多的人为社会奉献力量。

  今天,我们为“文明使者”喝彩!

  我们不曾忘记,“7·23”动车事故发生后,温州市民深夜排队献血的场景;我们不曾忘记,每一次台风来临时,那些奔波在风雨中的队伍身影;我们不曾忘记,从文明城镇到文明单位的创建,社会监督员、市民监督团成员的每一句监督之言……这所有的努力,都传递社会文明风尚。

  今天,我们向全市人民致敬!

  是谁在传播“温州是我家,创建靠大家”的创建口号?又是谁把创建之事当成自己的事,自觉担当创建的宣传者、实践者、监督者?

  是你,是他,是她,是可爱的温州人民。

  在创建攻坚的日子里,街道和社区基层干部,以大街小巷作考点,层层包干、人人分片;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交通协管员等各行各业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文明的故事;在公园广场、在农贸市场、在社区村庄……每一个普通市民为创建蓄积力量,哪怕微乎其微。

  文明之风,起于公式末。

  正是900万温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捧出了这座金灿灿的文明桂冠。

  为精神点赞——

  “大爱温州”开出“最美”之花,成为文明城市建设的生动注脚,也立起了城市的精神标杆,引领着城市的未来。

  走进这座城市,总有一种精神的力量,温暖你我。

  市区华盖山东麓红日亭,一碗清晨中的暖粥,一杯炎日下的伏茶,一份延续了40余年寒来暑往的不变坚守,让红日亭成为温州名副其实的精神地标。如今,遍布于大街小巷的500余个伏茶点,勾勒出了一张“温情地图”。

  凡人善举,最是打动心灵、感召行动。

  从热血救人的“最美女孩”毛陈冰,到“诚信老爹”吴乃宜;从“微笑联盟”“明眸工程”,到“壹加壹”“绿眼睛”……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用内心自发迸出的善念和行动,描绘城市最美的风景。

  一批最美温州人用自己平凡而真诚的行为感动温州。如今,27名“温州好人”登上了“中国好人”榜,8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和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6人被评为浙江省道德模范和获浙江省道德模范提名奖。2013年4月份,温州单月5人入选“中国好人”榜,中央文明办赞许“四个直辖市比不上温州一个市”。

  温州最美现象,引发全国关注。去年,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徐令义率调研组来温考察时,赞许“红日亭现象”:“不仅是温州民间爱心慈善的缩影,更是温州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体现。”

  细细解读温州“最美”现象,我们会发现,在这座城市,文明的正能量已嵌入寻常百姓,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并构筑起文明道德的精神图谱。

  “商行天下”的温州,如今“善行天下”。站在“民营高地”上的温州,向着“道德高地”攀登。这是温州文明城市创建的最为生动、最为鲜活的注脚。

  一个城市的发展,绝不是单纯靠冷冰冰的经济发展指标,更需要有温度、有热度的精神力量来引导。今天温州的发展,尤其需要精神文明的力量。

  “文明尚未结束,它还在形成之中。”诚如社会学家而言,文明不仅仅是一块奖牌,它需要成为城市发展的必需品,一如阳光雨露。

  今天,当“全国文明城市”奖牌已揽入怀,我们有理由骄傲,却不能沾沾自喜。

  因为,文明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创建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