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渔民画:浓浓的年味画出来
核心提示:
温州网讯 新春佳节,温州洞头县文化馆一楼展厅陈列的“洞头渔民画展”,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其中描绘春节、元宵习俗的画作,不仅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氛围,让人们赏心悦目,也传播了独具海岛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
洞头渔乡的年俗,兼具闽南和东瓯民俗的特色,而在洞头本岛,闽南的风味尤为浓郁。渔民画爱好者吴秀云创作的《迎春接福》,以特有的绘画语言呈现了这种独特风情。画作用大红的色彩铺底,既烘托了节日的喜庆,又展现了改革开放后渔家日子的红火。画的下半部分,表现的是家庭的迎春习俗:孩子们燃放炮仗、耍舞渔灯,一派欢乐景象。上半部分表现的则是进庙接福的习俗:庙宇前太平灯高悬,供案上果品琳琅。最引人注目的是,跪拜妇女的两旁,摆着贴有“庆丰收”字样的全猪、全羊,显示了渔民在丰收之后对海洋、对大自然的感恩,对来年海事平安的祈愿。这项渔村过年特有的习俗,代代沿袭,至今不衰。
吴秀云已经82岁了,是洞头渔民画作者中年纪最大的。她只读过两年书,毫无美术基础。2006年开始学画时,连什么是设计稿、色彩如何调配都弄不清。她按照辅导老师教的,熟悉什么画什么,把自己烂熟于心的过年习俗浓墨重彩地铺排在纸上,富有美感和冲击力。她创作的以渔家妇女织渔网为题材的《彩网纷呈迎丰收》,获得了2014年全国农民画展的银奖。
海岛年轻的渔民画爱好者对年俗的表现,便更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了。由青年画家张筱妍、庄晨瑜创作的《中国结·渔家情》,以一个大大的通红中国结占据了画作的正中,一个篆体的“渔”字标示了特定的地域;各式各样的鱼虾环绕于四周,象征着四海来归中国年,欢乐祥和又一春。这幅画,对渔民画想象丰富、手法夸张的特点,把握得很有分寸,同时又融入了海岛年俗中日渐增添的新元素,显现了时代的进步。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而新年的重头戏就在元宵灯会。同样是灯会,洞头渔乡灯会的别具特色,从陈钦煅的《闹元宵》中可见一斑。作者抓住了渔乡的主要元素——海和船,选取人们乘船前去参加元宵灯会的特定情景:一条大船,满载舞灯队伍:龙灯鱼灯,挤挤拥拥;男女老幼,兴高采烈。大船的四周,灯笼高竖,焰火飞溅,节日氛围浓烈,让人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灯彩巡舞狂欢的气氛,也使更多不谙海岛的人领略到了渔乡元宵民俗的独特风情。
《闹元宵》画面上的鱼灯,有黄鱼灯、红虾灯,乌贼灯……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属于仿真型鱼灯。这是讲闽南语的岛民扎糊、活动用的,鱼灯形象真切、实在。温州方言岛民的鱼灯形状则不同,是神幻型的,鱼的身子,套上老虎、大象等陆上动物的头颅,生动灵巧,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鱼灯是洞头海岛元宵灯会的主角。“鱼”与“余”同音,巡舞鱼灯,表达了渔区群众对海洋的感恩,寄托着他们对过上富裕生活的向往。渔民画作者长期生活在渔区,挥笔描绘,倾注了浓浓的情意。
洞头元宵节的灯会中,还有舞马灯、贝灯、鸟灯,放水灯、孔明灯等。陈钦煅另一幅反映元宵活动的《马灯情》,描绘的就是温州方言岛民的灯会习俗。画作的远景是歇季泊港的渔船,近处是正在表演的马灯队。舞灯者一律宫廷人物打扮,服饰艳丽,马匹的色彩也斑斓多姿;随行的人们举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彩旗,鼓乐队、伴舞队紧紧相随。画面动静分明:渔船及岸边空无一人,巡舞场上热闹非凡,是一幅写实的画作。
洞头各岛讲温州方言住民的马灯自乐清传入,表演时大家边舞边唱,时而组唱,时而独唱,间而插入花棍独舞,场面十分活跃。闽南语岛民的马灯则源于福建的永春,是为感谢白马救灾而设立的,所以马匹的色彩以白色为多,按阵式做集体性表演。渔民画作者选择温州方言的马灯,看中的正是马灯的色彩,适合渔民画用色浓烈的表现特点。
陈钦煅是洞头渔民画作者中的佼佼者。他初中毕业后当过兵,做过工人,2009年学画时已经63岁。他学习勤,速写勤,创作勤,5年来单是到码头、海岸线、渔船速写,就画了厚厚的三大本;他的多幅作品获得市、省、长三角地区、全国农民画展的银奖、金奖。
洞头过年的习俗,别有风味。渔民画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为渔村年俗的传播和继承,提供了形象的文本。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