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 建有温州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核心提示:围绕“三江两带一网多点”总布局推进“13579”建设行动
塘河新貌刘伟摄
温州网讯 于2013年底拉开帷幕的“五水共治”行动,让温州重塑和谐水环境的步伐又有了飞跃。而去年5月,温州跻身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喜讯,则为我们的治水持久仗赋予了更大的使命、更强的动力和更深远的意义。
试点建设期3年,到2017年基本完成试点建设,2020年全面建成具有温州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遇,同样也是一次格外严峻的考验。对自身优劣势的清醒认识,对过往“欠债”的深刻反思,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关系的坚定决心,是温州全力答好这份“试卷”的关键所在。
让我们携手,为水生态文明而战,为温州城更美好的未来而战!
“家底”厚“底气”足创建,温州有信心
鹿城区“河长助理”将5000尾小鱼投放到市区汇昌河治水。苏巧将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素有水乡之称的温州,水更是渗透到了经济、历史、文化、民生等等的每一处肌理之中。“此次能够入选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名单,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温州的先天条件和发展现状,二是近年来治水的进展和成果。”市治水办主任、水利局局长王振勇介绍。
温州坐拥江海河湖,自古便是一块福地:三大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孕育了温州文明,创造了温州精神;东濒东海,海域面积接近于陆域面积,海洋资源非常丰富;乐虹柳、温瑞、瑞平、滨海等平原河网不仅织就了发达的水系,还衍生出源远流长的瓯越山水文化……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温州有得天独厚的“家底”。
在温州,人与水的关系曾走过惨痛的弯路,也让人们更加深切地领悟到水的重要性。尤其是当前我市正处于“沿江城市”向“沿海城市”转型的历史性时期,能否真正实现“江河相通、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关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近年来,我市以“五水共治”为重点,不断加快推进美丽浙南水乡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仅去年一年,全市治水投资248亿元、全社会治水捐资6.3亿元;基本消除全市垃圾河,整治黑臭河530公里、完成年度计划198%,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23座;查办涉水污染案件数超过全省1/3;建成滨水公园178个;珊溪水源保护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主要治水数据中,有9项位居全省第一。
以鳌江为代表的水体水质明显好转、关键指标名列前茅、群众认同参与度提高、水生态文明提升,这些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正转化为更安全的用水环境、更舒心的人居环境、更和谐的生态环境。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温州有乘胜追击的“底气”!
投入大力度强创建,温州在行动
筑堤防洪护家园陈晓彬摄
我市跻身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后,在今后的治水工作中,国家有关部委将在项目支持、资金安排、科技支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作为试点工作的重要载体,也将上升到国家层面,纳入国家计划;同时,试点工作必将倒逼我市“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进度,起到快马加鞭的作用。
据王振勇介绍,我市将举全市之力,全民发动,按照依法治水、科学治水、系统治水、生态治水的理念,围绕“三江两带一网多点”水生态文明建设总布局,扎实推进“13579”建设行动,切实修复水生态、美化水环境、保障水安全、提升水功能、储备水资源、强化水管理、弘扬水文化。到2017年,试点期内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考核的落实程度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河道内生态需水保证率90%,河岸绿化美化率90%;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0%,集中式(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城市防洪达标率达到90%,乡镇防洪达标率80%;城市供水保证率95%;建成滨水公园500个;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满意度≧75%……
目标已然明确,而正在或即将火热建设的一个个重点示范工程,则集中展现出温州的决心和手笔:
总投资16.3亿元、试点期内投资2亿元的珊溪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将进一步创新水源地保护体制机制,用“温州智慧”护好用好“大水缸”;
总投资约2.49亿元、试点期内投资0.1亿元的温州市南片污水处理厂一期示范工程,主厂房污水处理设施将全部深埋地下,房顶上方大量绿化,呈现一个花园式的污水处理厂;
预计总投资28.8亿元、试点期内投资25亿元的三垟城市湿地保护和中央绿轴示范工程,将争取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绘就一幅以“绿肺”为中心的城市轴线画卷;
总投资8.6亿元、试点期内总投资2.1亿元的金海湖等十大河流连通示范工程,预计试点期内完成工程整体进度1/4,首期金海湖公园将成为温州经济开发区的标志性绿化生态区域;
温瑞塘河百里文化长廊示范工程,将对152个沿河文化点实施六大主题的建设,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以塘河为命脉的悠远温州水文化……
今年,是我市深化“五水共治”的关键之年,也是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冲刺之年,更是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开局之年。以这至关重要的一年为新起点,以每一步扎实的行动为基石,水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先行区,近了,更近了。
名词解释>>>
水生态文明建设:
民间河长和村民一起清洁河道。杨冰杰摄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集水保护、水经济、水文化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工程。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始于2013年,旨在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城市,建设其成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到位、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到位、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到位、水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到位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探索符合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首批试点名单共有45个城市入选;第二批共有59个城市入选,其中浙江省4个(包括温州)。
三江两带一网多点:
“三江”,即瓯江、飞云江、鳌江,有效开发利用三江水资源,提供城市生态环境用水,激活城市水体,提升三江干流防洪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两带”,即西部山区绿色屏障带、东部沿海蓝色生态带。前者以加强生态涵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源风景、展示山居文化为主,建成诗意山居生态水乡带;后者规划契合滨海城市发展方向,延续海洋风景渔耕文化,形成大气开放又独具温州海居特色的东部蓝色沿海生态带。
“一网”,即温州平原生态河网区,包括乐清、温瑞、瑞平、平苍等浙南典型平原水网区域,从源头上实施清源入城,治污清淤,加强河网整治及提升河网排涝能力,同时融合河居历史文化,打造独具浙南水乡气质的河居生态水乡片;
“多点”,指以珊溪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温州南片污水处理厂一期示范工程、三垟城市湿地保护和中央绿轴公园示范工程、金海湖等十大河湖连通示范工程、乐清中心城区防涝调蓄示范工程、瑞安飞云江高楼段生态河道及景观绿道示范工程、温州市大门产业基地引水工程、瑞安市温瑞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示范工程、温州市滨江防洪堤建设示范工程、鳌江独流入海河流治理示范工程、温瑞塘河百里文化长廊建设以及永嘉县楠溪江美丽水乡建设工程等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重点示范工程为抓手,重点实施、多点并举、以点带面的建设实施方案。
“13579”建设行动:
“1”,指落实一项制度,即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3”,指试点期3年投入300亿元;
“5”,指构建五大体系——现代科学的水管理体系,健康畅达的水环境、水生态保障体系,高效集约的水资源利用体系,保障有力的防洪排涝体系,彰显特色的水文化体系;
“7”,指创建七项机制,即大型饮用水源地保护机制、水生态补偿机制、水工程生态建设机制、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市场化管理机制、与水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差别化产业机制、水务一体化改革;
“9”,指实施包括水源地保护、水污染防治、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河道治理、水资源配置、节水减排、防洪保安、城市排涝、水文化提升等九大类工程。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