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清明 浅谈温州后人含情习俗

来源:温州网作者:2015-04-03 08:41:00
核心提示:在清明这段时间,温州民间有多种习俗,其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祖扫墓、踏青春游、吃清明饼。
查看评论

  温州网讯 《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顾名思义就是清洁明净,它原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三月),后转变成节日,主要是与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在时间排序和彼此习俗相互渗透、重叠、融合有关。

  在温州,清明时寒冷天气已过,大地春回,万物萌发,气温渐升,人们外出可以不戴帽子,故有“清明弗戴帽,戴起弗像导”之俗语。在这一段时间,温州民间有多种习俗,其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祖扫墓、踏青春游、吃清明饼。

  一、祭祖扫墓 尊亲敬祖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中一项传承悠久的习俗,是生者对死者的祭拜仪式,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这一活动,源于中国民众的祖先崇拜。

  扫墓,浙南一带称作“上墓”,“上坟”。每年清明节前后两、三天,人们去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可以认知的祖先以及一房始祖的墓地扫墓并祭奠死去的亲人,这些亲人只包括父方祖先,而母方亲属,例如舅舅则不在此范围中。对于新近死去的亲人,每年在其坟墓上“添土”,即在坟的后方添新土以补充过去一年中流失的部分,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死者的第二次坟建成为止。

  祭奠活动中,人们会在父母的墓前摆上酒、糕饼、糯米耙等,点燃供香,烧纸钱,而对其他祖先,只是打扫一下他们的坟墓。对于贡品,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在廊下,活动结束后人们在墓前将供品吃掉;而在周番,人们则将供品拿回家后再吃。扫墓归来,家族内举行聚餐,俗称“上坟酒”或“清明酒”。 

(清明扫墓 资料图)

  清明祭祖体现了中华民族尊亲敬祖、崇宗隆嗣的传统观念,其核心是儒家伦理的忠孝文化。除此之外,感念先祖之恩也是它要突出的主题。清明节祭拜的主要对象是自己的先人和父母。因为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有功之人是自己的父母和先人。而对于先人和父母的恩德,子女要用“孝”来表达。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清明祭祖扫墓就是“祭之以礼”,人们在清明节去祠堂、坟墓祭拜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清明节要祭祀自己的父母,还要祭祀列祖列宗,这体现了对血缘先人的感恩之情。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孝道观念,成为今人敬孝、感恩、处事的行为准则。这种孝道礼仪,既可以表现为对先祖的感恩之情,也可以表现为对去世故旧、革命先烈的怀念之情。它既可以为今人搭建与前人之间和谐的代际关系,也可以为人类营造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氛围。今天我们通过祭祖活动,宣扬崇亲敬宗、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正是儒教伦理“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精神内核的体现。

  二、远足踏青 亲近自然

(清明踏青 资料图)

  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礼俗内容的清明节是一个充满怀念的节日,同时因为清明节气的原因,清明节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节日。“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旧时清明这天,家家门上插柳枝,少儿头上戴着嵌有花朵的柳枝圈儿,祖先的坟墓上也要插上柳枝,妇女则柳叶簪髻洁服出游,名曰“踏青”。在《东瓯见闻录》有踏青词一首:“踏青侣伴过南塘,二月春风夹路香,蜂蝶紧随衣袖舞,梧埏十里菜花香。”除此之外,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中有一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清明踏青是民众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活动,其核心是古人顺应天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天道有序,万物有节。清明节气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万物复苏,人们在清明节气踏青游春可谓顺应天时,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也是热爱生命的真实表现。随着时代变迁,昔日的踏青春游如今已发展成春季旅游的旺季。

  三、清明饼 清明节令食品

(清明团子 资料图)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在温州,人们主要吃的是清明饼。清明饼即绵菜饼,绵菜饼顾名思义是绵菜做的饼,绵菜是照温州话翻译过来的,原来它的学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时节才会有的。

  做绵菜饼可是很有讲究的,先要去地里采摘绵菜(绵菜这东西可不是种的,是每到这个清明时节就会自已长出来的),然后洗净晾干,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个石头做的一种工具,以前他们用来捣年糕用)捣碎后,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适量的水,要把绵菜全部均匀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后我们就要准备里面的馅,馅也是其种一道重要的工序,我们这里最常见的就是用鲜嫩的竹笋、豆腐、猪肉、咸菜(或者萝卜丝),炒好,等馅冷了就可以包了,我们把绵菜饼包好后下面一定要放一张柚子叶,一是避免粘锅、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为放了柚子叶后,这个绵菜饼里会多一种柚子的清香,好吃起来口感好多了,包好后放到蒸笼里蒸上25分钟即可。

  清明饼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是温州人用来祭祀祖先的一种食品。母亲把它或松糕赠送给已出嫁的女儿,以示“报平安”,平阳一带叫“送清”。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吃牙蛳、苔。牙蛳,一种贝壳细小锥形的海螺,味鲜、肉细嫩。清明节之前生长最为旺盛,特别肥壮,传说儿童食之可坚固牙齿,明目清神。苔,浅海边的水草,细长如丝,绿色,微咸,据说吃了它可以清肠胃,比较爽口。

  清明节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蕴含着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我国民众的伦理观念、审美情趣、道德信仰和社会风俗。清明节的祭祖活动,源于远古时期的祖先崇拜观念,而此观念与儒家文化结合后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清明节的其他节俗活动,体现了民众的祈福穰灾心理。清明祭祖崇宗是华夏民族延续数千年的传统美德,它涵盖了文化资源、人文情怀和民族心理为一体,是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正能量。

  作者:李晓云(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专业研究生)

    版权声明:本文章仅限温州大学与温州网合作专栏《瓯越纵横》刊载。其他媒体刊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标题等,并经原作者同意。

扫描下载“我们”APP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鲍苗苗|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拜尔口腔医院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