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将进课堂 “读经”能学到啥?
核心提示:
商报图形刘颖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试想一下,未来的高中课堂上,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内容是传统国学。这画面会不会太“穿越”?
近日,“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出炉。日前,总课题组向媒体透露,这是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预计将于今年9月出版,在新学年启动试点。该教材主要供高中一、二年级使用,除了《道德经》为原文全本讲解外,《论语》、《孟子》以及《大学·中庸》都是按主题归类讲授,学校可自行选择是否使用。
网友重视国粹值得点赞
昨日,关于“国学文化走进高中课堂”一话题,在网上引起激烈反响。大部分网友十分支持“国学文化”的融合普及。
“传统文化,就要在高考题出现,从中小学就培养兴趣,引导感悟其中的韵味……”网友“芊芊翠竹”在微博中这样说。网友“株洲刘坚”也表示,“传统文化回归很重要,不然,中国人没了传承也没了自信。”网友“sotlgwzw_390e7a”认为,“学的时候很枯燥,可是等学到就会变成财富。”
不过,部分网友认为关键在于怎么学。网友“小俊崽踢右边前卫”认为,如果又是“背诵全文加总结中心思想”的话,就很难学得进去了。
老师
已有偏重,但考查不多
“其实,每一册语文教材中,都有涉及文言文、古诗词等国学单元。”昨日,重庆市广益中学语文老师杨燕表示,目前的语文课本中涉及国学的,老师们都会十分重视,除了要求学生们背诵学习外,更引导他们理解其中含义。此外,广益中学还要求学生们早读课上背诵《弟子规》。“对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要求,我们认为,这样能让学生在待人待物中尊重他人,懂礼仪。”杨燕告诉记者,目前来看,学校比较重视国学文化,但由于语文考试涉及知识点较多,国学考查所占比例还不到20%。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精心备课,并注重延展部分。”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老师廖雪寒也表示,学校会关注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吸收,并教育他们活学活用。“比如今年清明节,我们会布置一项了解家族史的作业。”廖雪寒认为,仅是出版教材意义不大,只有将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与考试模式确定下来,才能提高国学教育的地位。
家长
能让孩子学会感恩
家住渝北区红锦大道的冉再莉是一位国企职工,从小就热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目前她的孩子就读于沙坪坝某中学。昨日,她告诉商报记者,在自己的熏陶下,孩子从7岁起开始学习《论语》、《孟子》等书籍,14岁加入了重庆一个汉服文化协会,通过参加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冉再莉认为,从小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孩子知道中华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也可以学会感恩和孝顺父母。
不过,家住渝中区渝州路的罗娟则认为,“对家长来说,孩子以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才是关键。这个教材在高考中比重不知道高不高?以后孩子找工作时也用不上。”
这些国学经典,可以学些啥
《道德经》以“柔”为贵教你别太功利
“《道德经》就是教我们,不能想要的东西都去抓,要认识有缺陷的自己。”昨日,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睿表示,《道德经》中的内容看似“消极”,但却教会人们做“减法”,让人们别太功利,这是现代人需要的一种思想。
《论语》 “仁”为核心学习乐观向上
上海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以国学教育为特色,昨日,记者采访到该校董事长傅建清。傅建清是重庆开县人,研究国学文化多年。他表示,《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实就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傅建清说,论语以乐观向上的态度,教人如何积极面对身边的人、事、物。
《大学·中庸》 “诚”为准则别太任性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唐宋文学权威专家胥洪泉教授告诉商报记者,《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中庸》则将对“诚”的追求作为“人道”的准则。例如《中庸》中“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
《孟子》以“人”为本生活别太安逸
胥洪泉认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有涵养,《孟子》的思想正是重要源泉之一。“孟子的经典论述常常能够深刻阐释人本思想,例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段话能够辩证地看到磨难对人的心理成长的作用。”胥洪泉说。
声音
国学经典“各司其责”相辅相成培养情商
傅建清说,国学经典诞生于不同朝代,各自有其精华部分,相互结合、去伪存真,可以从中学到精神层面的内容。
周睿也表示,几部国学经典的普及,也能“培养情商”,“教你‘做减法’、‘知进退’、‘别偏激’、‘懂自省’,这些思想全面地培养了一个人的高情商。”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