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台阁将重现塘河之上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 2015-04-10 14:29:36
核心提示:一艘绘有2012条蛟龙、彩石镶嵌温州民间三十六行人物的台阁即将完成
查看评论

彩石镶嵌“非遗”传承人林志杰在工厂里为台阁打造“三十六行”人物。 翁卿仑 摄

6月3日下午,梧田街道寮东桥下,工作人员在为台阁安放木雕龙头。 翁卿仑 摄

2004年端午期间,林春微等人制作的第一艘台阁短暂现身塘河,引发了无数市民围观。 郑高华 摄

6月初,安装了各种彩灯的台阁船身已经显出金碧辉煌的气势。 翁卿仑 摄

2008年春节期间,水上台阁在人们的精心护送下“划”进了温州市博物馆。 陈翔 摄

2008年3月,在温州博物馆展览大厅,制作精美的台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 卢春雨 摄

  温州网讯 在龙舟之上,搭建亭台楼阁,曾经是温州塘河人家独特的历史记忆,有温州博物馆馆藏一张1927年南塘河民间划台阁活动盛况的照片为证!消失于塘河上70多年之后,有了温州许多能工巧匠智慧和汗水的浇灌,一艘绘有2012条蛟龙、彩石镶嵌温州民间三十六行人物的台阁即将完成——

  记者 翁卿仑 通讯员 周吉敏 金一冬

  6月3日下午4时许,梧田街道寮东桥底下的塘河里,五六名工作人员,配合起重滑轮,将重250公斤左右的木雕龙头安于即将完工的台阁之上……

  左手腕上还绑着绷带的林春微,站在一旁,宽慰地笑了。这是林春微等人打造的第四艘台阁,眼前的台阁,长约35米,高4.5米,宽4米,重达60多吨。台阁外形金碧辉煌,船身木雕精细工整,可以说是集各种温州民间工艺于一体。

  “午日江城竞渡时,倚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秋千影,龙女腾空作水嬉。”这首诗载于《温州竹枝词》,描述的是清朝端午佳节水上台阁漫游河道时的盛况。水上台阁,亦称“彩舫”,为温州独有。今年端午期间,台阁盛景将再现温州。

  20世纪的温州,台阁最后一次出现在河道上是在1933年。57岁的林春微,幼时常常听爷爷说起端午水上台阁的华丽景象。温州旧俗,端午闹龙舟,划龙舟的必须是男子,女性不得登船。但是兴起于清朝、盛行于民国前期的水上台阁,划手均为女性。因此,在塘河畔长大的林春微从小就对消失多年的台阁无比向往。

  为了圆“台阁”梦,从2003年到如今的近10年间,林春微已先后牵头建造了4艘水上台阁。前3艘台阁,第一艘建成不久即解体;第二、第三艘台阁均为陆上台阁,无法下水。直到如今即将完工的第4艘台阁,林春微和许多像她一样的温州人的台阁梦,才终于成真。近10年历程,4艘华丽台阁的背后,倾注了温州地区许多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汗水,也经历了许多艰辛。

  新台阁

  集温州百工于一身

  台阁,正静静地泊在梧田寮东桥河面上,接近完工。

  河畔临时搭建的木板台面上,工人们还在加班加点。他们从清早7点左右开始工作,一直到夜里7点左右才收工。但是贴金片、船身涂漆等工序,有时照样要忙碌到凌晨。

  此次台阁的主要负责人、林春微的女婿曹晓勇介绍,台阁于今年二月开始打造,至今已花了两三万个工,光是船体贴金片,就要贴上数万片。

  根据林春微的想法,今年是2012年,又是农历龙年,所以船身以各种形式出现的龙有2012条。船身分两层,一层楼阁两边的橱窗里,是以木雕形式出现的温州民间三十六行展示。

  6月初,“三十六行”的制作也已进入最后阶段。6月3日晨,曹晓勇先去了温州市区西城路的郑永龙家里。年逾七旬的郑永龙是温州民间绸塑大师,绸塑创作半世纪来有《水浒108将》、《八仙过海》等作品。为了精益求精,曹晓勇于今年二月找到瑞安陶山的彩石镶嵌“非遗”传承人李庆龙、林志杰等人,托他们制作台阁上展示的“三十六行”。李庆龙等人先做出“三十六行”的人物雕塑造型,再由郑永龙给人物量身定做绸衣。

  温州“三十六行”人物也是由林春微等人请教了民俗专家和一些民间工艺大师最后定下的,诸如农夫、读书郎、打铁匠、樵夫、郎中等。当天上午,郑永龙和妻子正赶制“三十六行”中“理发师”、“屠夫”等最后几个木偶的衣服,剩下的,已制作完毕送往陶山,由李庆龙等人制作最后的造型工序。

  上午9时许,曹晓勇驱车前往瑞安市陶山镇霞林村的彩石镶嵌厂。为了赶工,近几个月来,李庆龙和林志杰推掉了许多海内外的业务,用心制作“三十六行”。在他们的彩石镶嵌工厂里,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李庆龙作为瑞安市彩石镶嵌“非遗”传承人,做了50多年的手艺,但是他的“三十六行”却都是为林春微等人的水上台阁专门打造的。在已完工的“打铁匠”木偶展示台上,木工师傅林志杰设置了两个木偶,都身着古装,左边一人在炉子上打铁,右边一人在长木凳上磨刀。其中竹器、木凳、石器等等工具均是原材料制作,整个景象栩栩如生。而且极富创新的是,林志杰在“三十六行”的每个木偶内部都设置了线路开关,只要接通电源,木偶就会开始工作,“打铁匠”、“理发师”、“屠夫”等人的双手都开始忙碌起来。

  2006年,林春微等人打造第二艘台阁的时候,林志杰开始为他们制作“三十六行”,当时他根据自己对民间行当的情景记忆,画出了许多草图。经过前两次的实践,此次“三十六行”造型之丰富、逼真都优于前者。然而曹晓勇也是个追求精致的人,从二月至今,他几乎每个星期都会驱车来到陶山和工艺师傅们探讨“三十六行”造型的细节,有时想到了特别好的点子,更是会一天来两次陶山。看着工厂里“三十六行”最后几个木偶造型也要制作完毕了,曹晓勇终于放松心情跟林志杰等人说笑起来。林志杰也一边摆弄着木偶,一边和曹晓勇开玩笑说:“我的工厂几个月来专门为你赶工,过两天别忘了给我们工人摆个完工酒啊!”

  而台阁上的龙头、龙尾木雕同样是请陶山的木雕师傅制作,两样木雕加起来,重量达500公斤左右,雄伟的气势非一般龙舟可比。6月3日,也正好是龙头、龙尾制作完成运到台阁上安装的日子。曹晓勇联系了运送的货车之后,由陶山奔赴下一个点,此时已是当日中午12点多。

  中午一时许,曹晓勇赶到瑞安市飞云镇林垟村的陈陆财家中。台阁第二层亭子天花板上的二百多片“双龙戏珠”金银装饰画均由陈陆财手绘而成。再过三天,画师陈陆财将前往台阁中工作,绘制船上的所有彩绘。下午二时许,曹晓勇载着180多片完工的金银装饰画,启程回温。虽然车里充满了“双龙戏珠”画上的油漆味,曹晓勇的心里却又踏实了许多。

  9年前塘河上的惊鸿一瞥

  夜里,寮东桥下的台阁里灯光闪烁,雕梁画栋都熠熠生辉。6月18日,这艘耗资300多万元的台阁将正式现身塘河龙舟拉力赛开幕式上。

  而2004年端午期间,由林春微等人打造的第一艘台阁也曾在塘河上惊鸿一瞥,引起不小轰动。这,是林春微“台阁”梦的第一次实践,收获了风光,也遭遇了失败。

  2003年下半年的一天,林春微将这个愿望向黄梁清等朋友提出,结果他们得到了梧田一带从事电镀行业、建筑业、开矿业、外贸业的几位年轻老板赞同,决定共同投资建造温州台阁。

  斥资120多万打造一艘谁也没见过的台阁,绝非易事,然而他们儿时都曾听老一辈说起过端午塘河上划台阁的盛事,所以每个人都热情高涨。很快,他们就有了主意:谢益品等人负责到温州博物馆找资料;黄梁清等人负责向见过台阁的老人求助,并根据老人回忆由雕刻师傅画出草图。于是,温州博物馆里收藏的上世纪20年代塘河划台阁的照片,成了他们最初的模板。

  梧田要打造水上台阁的消息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2003年下半年,鹿城、瓯海、龙湾等地数百名志愿者赶来主动加入台阁制作。曹晓勇回忆说,第一次做台阁,所有人都没有经验,因为考虑到太高无法通过桥梁,他们只设计了两层,然而还是造了拆,拆了又造,反复数次,历时9个月,第一艘台阁终于完工。

  2004年端午期间,村民们选定了台阁下水的日子之后,前夕通宵达旦工作,48名女划手全部聚集在台阁上,同时他们还仿照旧时台阁上的设置,在亭子上安排了四五十人装扮成我国古典四大名著里的人物,7名化妆师连夜赶妆。

  为了保障安全,梧田一带的村民在塘河两岸拉上了数公里的尼龙绳,台阁两边还有4艘铁板船紧紧跟随。

  “我们当时从梧田出发,划到茶山,经过得胜桥,再到龙湾状元,最后回到新桥,把温州三个区的塘河都划到了。”曹晓勇回忆说。成千上万的市民赶到塘河岸边观看了此次划台阁盛事,他们近的来自周边村镇,远的来自瑞安、平阳等地。

  然而2004年的这艘台阁,很快就从大家的视野里消失了。因为当时的相关部门没有大型木质船的检验标准,也找不到专门的台阁停靠场地。如果任台阁停泊在岸边,不过数月,船身就将腐烂。种种原因,最后选择拆解。

  台阁梦

  越做越美越精致

  6月1日晨,曹晓勇和梧田街道的一些村民赶赴瓯海龙舟基地,从这里出发划船踩点,为6月18日台阁下水的航线做准备。如此忙到下午3点多,他才赶回寮东桥底下的台阁上继续赶工。

  这艘台阁不论造型还是规模,都为他们打造的4艘台阁之最。当工人启动台阁上的一处电闸开关时,二楼原本低矮的亭台缓缓上升,很快就显出高大的气势。看似简单的开关操作,却是曹晓勇和其他工作者数夜不寐弄出来的。船身如果太低,台阁就显不出气派;船身如果太高,台阁就无法通过桥梁。这是他们打造前3艘台阁时就一直面临的难题,这也是旧时温州划台阁一直面临的难题。

  今年4月初,曹晓勇自己在家里做了一个台阁模型,希望通过不断试验解决台阁第二层建筑的升降问题。一开始他决定做液压升降,然而电力开关造价太高,完全依靠自己家族的财力和民间人士集资也无法筹集这么多钱,而且还面临其他技术难题。那段时间,曹晓勇日夜思索,甚至开车去了台州路桥的一个机器市场10余趟,终于花了8万元买到了一款合适的日产雅马哈发电机,制作了电动螺杆升降。

  解决了升降问题,为了让二楼亭台中的戏曲人物能够进行表演,曹晓勇又专门打造了几台音响设备安于台阁上。

  虽然第4艘台阁建造上的各种难题都迎刃而解了,近10年致力于打造水上台阁的林春微依然每天都会到现场看看。前一阵,温州连日下雨,结果她在登船的时候不小心滑倒,重重摔在木板台上,手脚严重扭伤。伤情刚刚缓和,林春微又一早带着工人出现在台阁边,统筹工人工作。目前在台阁上工作的数百人,制作游廊的很多木匠来自永嘉,贴金片的很多工人来自瑞安桐溪。加上木雕、彩绘,可以说船身的打造是集温州各地民间工艺人的智慧和汗水。近10年来,台阁建造师傅也换了好几批,因为一些制造第一艘台阁时的老一辈工艺师傅如今已不在人世了。

  这几天,曹晓勇的主要工作已经由船身的打造变成了亭台上的布景。他希望这艘台阁出现在塘河上的时候,不仅建筑上是精美的,而且承载的内容也是极富内涵的。“我初步计划把《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七仙女传说中的七仙女、越剧《梁祝》、瓯剧《高机与吴三春》等人物都搬到亭子里,然而服装、造型、模特等等又是一项大工程。”曹晓勇说。他甚至设想把温州地区的经典曲艺内容都放进亭子里表演:“二楼有两个亭子,一个亭子两旁都可站下10多个演员,两个亭子加起来就是四五十人,加上48名女划手,这艘台阁上就将近百号人了,气势非凡。”

  历史资料记载,台阁龙头龙尾与“台”、“阁”之间设有秋千架,秋千架下有专人手摇把手,用木齿轮带动秋千旋转。秋千架上,有儿童身着戏装,手握绳子,坐在软绳上,随着秋千的回转起伏,腾空翻飞,即清时郭钟岳《东瓯百咏》中“争看秋千天外荡,艄婆笑学女儿装”中描述的情景。值得一提的是,资料中写到的这个情景,如今也已经被曹晓勇成功运用于全新的台阁之上。

  近10年

  几艘台阁各有去处

  林春微等人近10年的“台阁”梦也经历了不少曲折。第一艘由于无处安放而无奈之下自行解体,第二艘为陆上台阁,打造于2006年,体积约为最新一艘的1/3,现存放于梧田街道横山宫,供市民免费参观。

  2007年,林春微等人又费时一年打造了一艘陆上台阁,这艘台阁,也是目前我市市民观看到最多的一艘台阁。关于它,也有许多故事。当时林春微等人希望温州台阁借着2008年奥运会,能上北京展出,走出温州,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并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计划被搁浅。2008年春节前夕,这艘台阁在梧田一带村民的庄严护送下“驶”进了温州博物馆。该台阁长15.6米,宽2.55米,高4.05米,前后雕龙首龙尾,栩栩如生。船体分三层,两舷开设景窗,设温州民间传统三十六行手工艺人。龙头有数位木偶艄公,一手执艄桨,一手拿令旗,指挥前行。它充分运用木雕、纸雕、绸塑、贴金、油漆等传统工艺,配上声、光、电的技术,堪称集温州民间工艺之大成。

  当时台阁在温州博物馆免费展出,也造成了不小轰动,最多的时候,一个周末来参观的市民就达到7000多人次,前来参观的市民无不赞叹温州台阁工艺之精湛。2008年底,“水上划台阁”终于入选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了此时,林春微等人的“台阁”梦可以说已经收获了不少成果。

  而目前这艘即将下水接受全体市民参观的水上台阁,将来的安置问题也是曹晓勇等人一直考虑的一大难题。“近10年做了4艘台阁,我也从当年的27岁变成现在的36岁。每次台阁开始制作的时候,我都放下生意,全心投入,在台阁上倾注的精力和感情,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曹晓勇说,近10年的台阁制造之路,让他如今对各道工序都已经了如指掌,同时对于这艘台阁将来的安放问题,也有了预先的计划。这一次,我们有理由相信这艘台阁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一个很好的归宿。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鲍苗苗|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