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格式塔”
核心提示:学学给人作新式“看相”,比较比较,不是为当小说家、戏剧家,为的是学读书,把人当书读。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时说,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他以个人经历举例,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将终身受益。
但是,在全民阅读日即将来临之际,越来越多的人会问:书越来越多,到底该怎么读?
汉朝人东方朔吹嘘“三冬,文史足用”。唐朝人杜甫自说“读书破万卷”。宋朝以后的人就不大敢吹大气了。因为印刷术普及,印书多,再加上手抄书,谁也不敢说书读全了。
现在我们的读书负担更不得了。不但要读中国书,还要读外国书,还有杂志、报纸,即使请电子计算机代劳,我们只按终端电钮望望荧光屏,恐怕也不行。光读基本书也不行:数量少了,质量高了,又难懂,读不快,而且只是打基础不行,还得盖楼房。其实无论文理法工农医哪一行,读书都会觉得忙不过来,何况各学科的分解、交叉、渗透越来越不可捉摸。
现在该怎么读书?如何在书海中航行,不至于迷路呢?这个问题只怕还没到有方案要做可行性审议的时候。借助金克木先生的话,要学会给书“看相”。也许可以阐述一个道理,就是一望而见其整体,发现整体的特点。这正是旧时图书馆员和报馆编辑的本领。用外国话说,也许可以算是1890年奥国哲学家艾伦费尔斯提出的“格式塔”理论,这样读起书来可能效率高一点。
其实以上说的这种“格式塔”知觉在婴儿时期就开始了。辨别妈妈和爸爸的不同不是靠分析、综合、推理而来,也不是单纯条件反射。人人都有这种本领,不过很少人注意自己去锻炼和发展。先练习看目录、作提要当然可以,另外还有个补救办法是把人代替书,在人多的地方练习观察。这类机会可多了。书和人是大有相似之处的。
学学给人作新式“看相”,比较比较,不是为当小说家、戏剧家,为的是学读书,把人当书读。这对人无害,于己有益。“一法通,百法通”,有可能自己练出一种“格式塔”感来。也许这是“宏观”、“整体观”的本领,用于读书总是有益无害吧?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