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历代楹联见证温州文化积淀

历代楹联见证温州文化积淀

2015-04-23 14:32:12

市区江心屿这副楹联令人印象深刻。 (资料图片)

  市政协文史委和温州诗词楹联学会最近联合编写了一本书,叫《温州历代楹联》。编写人员在调查期间发现,我市楹联文化底蕴深厚,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温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本期《政情民意中间站》邀请市政协常委、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温州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刘周晰和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张声和等嘉宾,就如何欣赏、挖掘、传承包括春联在内的温州楹联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楹联可以体现城市文化内涵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俗称对联。温州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副对联,恐怕要数市区江心屿的一副叠字联,很多外地游客往往面对这副出自南宋王十朋的对联流连忘返。

  市政协常委、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温州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刘周晰认为,这副对联有好多种读法,不管哪种都是描写江心屿云聚云散、潮涨潮落的美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读法是: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yún zhāo cháo,zhāo zhāo cháo,zhāo cháo zhāo sàn),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cháo cháng zhǎng,chá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

  “楹联是中华瑰宝、国学民粹,一般来讲字数不多,最少的就两个字,最多的有几百字。字数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形式很美,用途很广,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刘周晰说,最近市政协文史委和温州诗词楹联学会合编《温州历代楹联》一书时,发动人员在全市11个县(市、区)搜寻楹联,发现瓯海区251个村庄都有楹联,基本上位于宗祠内或戏台上,而且这种现象在全市各地非常普遍。

  在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张声和看来,楹联不但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也可以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人们参观一座城市,通常要了解当地的名胜、名品和名人,这三个要素从楹联中就可以体现出来。

  比如,“一雁冲开云际落,万山奔到眼帘来”,这副对联把整个北雁荡山全部景观描写得栩栩如生,其作者是1937年国共双方谈判代表之一的张冲。市区县前头的百年汤圆店,题写着一副“闻名心也醉,品味梦中香”对联,把汤圆的特色表达得非常凝练。温籍文化名人苏渊雷的一副对联“秋色平分南北雁,高风遥接东西林”,巧妙点出了南北雁荡之关系及景观特色。

  楹联魅力在于雅俗共赏

  雁荡山景区内有一副对联: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春节期间,这副对联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欣赏。有人说,一副好对联可以吸引好多游客,可以带动旅游业发展,这是对联的魅力所在。

  “一副好楹联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广告宣传作用。”温州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嘉祥说,以前的药店做假药很多,有家药店就贴出一副对联: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修合”就是炮制加工;“天知”就是药品质量好,顾客服用后自然会知道。人们一看,便知道了这家药店诚心待客的经营理念。

  温州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朱凌云认为,对联的魅力在于雅俗共赏,比如清代温州府衙楹柱上曾有一副对联:“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这是时任知府梁恭辰的父亲、清代楹联大师梁章钜题写的,大意是行政公务要方便于民众,做事行为要公开透明。这副对联对当今政府部门也有一种警示作用,难怪时过境迁还能流传至今。

  从楹联的发展史来看,楹联最能体现雅俗共赏的文学特征。明朝是楹联最繁荣的时期,这是因为朱元璋喜欢楹联,过去春联是贴在板上的,到明代时才写在纸上,跟他那时候的推动有着很大关系,所以明朝出了很多楹联高手,比如徐文长、祝枝山、谢正等。到了清代时更加鼎盛,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任皇帝都是楹联高手。至于俗的方面,过去农村里家家户户过春节非贴对联不可。

  刘周晰说,五代时后蜀主孟昶亲自撰写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来被公认为中国第一副春联。不过,当代有人经过考证,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物中有提到春联,写于唐朝开元年间,比孟昶的春联早了241年。

  “温州的楹联可能要从谢灵运开始。”张声和说,一副是池上楼上的楹联“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另一副是江心屿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虽然谢灵运当时撰写时并非用作楹联,但后人仍习惯沿用,在温州乃至全国都很有名。

  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地名人,只要在当地留下楹联,就可以成为本地的一种文化积淀,这是我市楹联研究者与爱好者的共识。刘周晰说,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跟温州的交往非同一般,在雁荡山开山之际,他曾留下一副楹联“忠孝传家宝,诗书处世长”,至今原迹还刻在雁荡山,经岁月沉淀融入温州文化。

  楹联好不好究竟怎么看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近年来,温州图书馆每年都组织一些书画名家,题写春联赠送给市民,为春节增添一份喜气。

  “一般来说,春联的上下联字数要相等,通常讲究平仄,上联最末一个字用仄声,下联则用平声。”刘周晰说,学习撰写楹联,一般来讲要读得顺,而且意境要高,字最好用得雅俗共赏,令人感到有一种美的情感在里面就行了。

  温州诗词楹联学会顾问陈麟振认为,楹联包括春联写得好不好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文采好不好;二是表达的意思是否准确。如果两者能够做到珠联璧合,这就是一副好楹联。

  在张声和看来,一副楹联写得好不好,一要看它流传得久不久,二是能否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比如平阳县南雁荡山有两副楹联,其中一副是玉海楼创办者、清末学者孙衣言写的“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此处“伊洛”指宋代程颢和程颐的理学,二程曾讲学河南伊水、洛水之间,故称其学为“伊洛之学”,后来传到温州;“读书多”则表明温州曾是文风鼎盛之处。

  还有一副楹联在会文书院,是温州近代启蒙思想家宋恕撰写的“不分新旧惟求益,兼爱自他所谓公”。这副楹联是对清末戊戌维新年间的一种精辟见解:既否定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反对“一切从西”;注重实践,以“求益”来判别新旧事物中的可取与不可取,至今仍然绽放出真理的灿烂光辉。

  文化瑰宝期盼引起各界重视

  温州图书馆门口和大厅里有两副楹联,分别出自温州名人之手,体现了温州的文气,在全国影响很大。一副是瑞安孙锵鸣写的“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另一副也是瑞安人黄体芳写的“书从历事方知味,理到平心始见真”。

  刘周晰说,孙锵鸣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家、教育家和学者,清朝重臣李鸿章、沈葆桢曾在他手下进士及第。他的哥哥孙衣言当过大官,孙衣言的儿子孙诒让是一代国学大师。此外,清朝重臣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等,跟瑞安这些人都有联系,一些字迹如今珍藏在温州图书馆。所以,近代温州对外交往非常密切,越到现在越频繁,有人说温州人只会做生意,是“文化沙漠”之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从楹联方面就可以佐证。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学习楹联,弘扬楹联文化,我市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几次征集楹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比如,洞头的望海楼,假如山上就一座光秃秃的塔,谁也不愿意去,但在全国征集了许多优秀楹联装饰起来后,就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

  温州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叶良中说,如果一个名胜古迹风景很好,但没有楹联点缀,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所以很有必要弘扬楹联文化,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

  我国是楹联的发源地,楹联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传播到朝鲜、越南、日本、新加坡等国家。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周晰说,温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楹联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块瑰宝,希望楹联文化能够引起各界重视,让更多人去了解、传承楹联文化,为温州文化强市建设增光添彩。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