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刊发陈一新专访:“温州模式”的5字启示

来源:温州网–温州商报作者: 澎湃新闻记者 胡宏伟 徐益平 葛熔金 2015-05-13 10:45:34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1985年苍南县宜山区21位农民专业户联合召开自己的记者招待会。
温州优势关键在于温州人创业创新精神和温州人资源。
温州正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金融综合改革路子。

  编者按: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这是“温州模式”首次见诸媒体,被公认为是“温州模式”横空出世的标志。

  自此,“温州模式”不仅成为打开温州这个创造了无数改革奇迹的“潘多拉盒”的“钥匙”,更是解读与剖析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以全民富裕为最终诉求的中国改革的最典型样本。值此“温州模式”3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策划了专题报道,昨前两天共刊发了9篇文章,今天本报转载的是最后一篇报道,标题为编者所加。

  再过1个多月,56岁的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在自己的家乡温州工作将满两年。

  2013年6月26日,时任金华市委书记的陈一新“临危受命”,调任这座因改革而兴并以“温州模式”驰名的“中国民营之都”。彼时,自2011年始发的民间金融风波、企业金融风波重创温州,已然深陷泥淖,主要经济增长指标从浙江“第一方阵”跌落“第三方阵”。曾领风气之先的“温州模式”更是遭遇空前的质疑甚至否定。

  如此错综复杂形势下,所有关心温州的人都盯着这位透着儒雅书卷气的新掌舵者。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是,陈一新甫一上任,便将振兴实体经济、坚持发展“温州模式”推至施政的战略位置,以此为切入口开始了推动温州“赶超发展、再创辉煌”之旅。2013年12月,在温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陈一新作了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报告。

  “如何评价‘温州模式’,是否坚持‘温州模式’,是当前温州全面深化改革回避不了、绕不过去、必须回答的重大方向性问题。”他在界定了“温州模式”的核心内涵之后给出的结论是,“温州模式”没有过时,仍具活力,“要在坚持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不断把‘温州模式’发扬光大。”

  这是曾担任过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的陈一新对“温州模式”长期关注和思考的一个成果,也是他第一次完整阐述温州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性问题。这也是温州市委第一次如此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

  “温州前30年的成功,得益于改革,得益于因改革而生的‘温州模式’。”5月6日,陈一新在接受澎湃新闻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独家专访时说。

  “我们要坚定对‘温州模式’的自信,珍惜、擦亮‘温州模式’这块金字招牌,使它继续成为引领未来改革的一面旗帜。”他表示,“温州过去是中国改革先行区,现在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未来要做中国改革的模范生。”

  A “遇到的困难越大,‘温州模式’往往提升得越高”

  核心提要:我们认为,“温州模式”就是以民本经济为本质、以市场经济为精髓、以实体经济为基石、以有限有为有效为政府治理内核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澎湃新闻:你上任后,第一次对“温州模式”的核心内涵进行了总结和界定,这么做有何深意?在新一轮改革中,温州为什么提出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

  陈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改革探索的伟大结晶就是“温州模式”。“温州模式”是改革开放政策与温州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温州的创新实践。

  然而一直以来,究竟什么是“温州模式”的本质内涵,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甚至认为“温州模式”就是“低小散”的代名词。所以,科学界定“温州模式”的核心内涵,是正确评判“温州模式”的基本前提。

  我们认为,“温州模式”就是以民本经济为本质、以市场经济为精髓、以实体经济为基石、以有限有为有效为政府治理内核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温州模式”的本质是民本经济。目前在全市经济比重中,民营企业数量占99.5%、工业产值占95.5%、上交税收占80%、外贸出口额占95%、从业人员占93%。可以说,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享、实现民富,是“温州模式”的本质特征。这种民本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彰显了温州经济的旺盛活力,造就了藏富于民的典范。

  ——“温州模式”的精髓是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力推动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形成了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为支撑的市场体系。温州在市场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上创造了许许多多“全国第一”。

  ——“温州模式”的基石是实体经济。改革开放初始,温州就注重发展实体经济,从家庭工业起步,从小商品生产入手,从小经营发家,呈现出“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协作”、“小区块、大产业”、“小资源、大制造”、“小资本、大经营”的实体经济鲜明特征,走出了一条实业致富的路子。

  ——“温州模式”的政府治理是有限有为有效。当个体私营经济萌芽的时候,政府不压制、不扼杀,放手让老百姓创业,尽量不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当民营经济起步之后,政府不被各种争论和非议所惧,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政府把能交给市场办的事尽量交给市场办;在市场出现失灵、失缺的时候,政府做好补位、到位,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可以说,努力当好有限有为有效政府,不扮演“全能者”角色,这是“温州模式”的要义。

  我们认为,“温州模式”的核心内涵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温州模式”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完全符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完全符合温州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

  澎湃新闻:从“温州模式”首次见诸媒体至今已有30年。过去30年间,外界对“温州模式”的争议不断。尤其近10年来,“温州模式”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诟病,唱衰者有之,否定者有之。对这样的观点和声音,你怎么看?

  陈一新:近年来,一些人把温州发展过程中产业“低小散”、实业“空心化”、资金“热钱化”等种种现象和问题强加于“温州模式”,以此来证明“温州模式”衰败、过时,从而否定“温州模式”。客观地说,这些不良现象和问题在温州不同程度存在,但并不代表“温州模式”的核心内涵和本质特征,恰恰是“温州模式”坚持不够的表现,是对“温州模式”的背离,也是“温州模式”本身所反对的。

  现在,温州最受诟病的无非是部分民营企业“脱实向虚”,先后引发了“民间金融风险”和“企业金融风险”。就内因来讲,主要是一些温州人赚到第一桶金之后,没有很快找到传统实业转型升级的路子,又经不起高回报的投机诱惑,导致不少资金涌入了高风险非实体领域。一旦遇到经济波动,就难以为继。就外因来讲,主要是面临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温州更早进入了新常态,受“三期”叠加的影响更早更深。

  “温州模式”发展虽然经历了不同阶段,具体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其核心内涵却一脉相承;虽然曾饱受争议、多次陷入困境,但都一次次突围成功,而且遇到的困难越大,往往提升得越高。只要我们纠正发展中的偏差,在坚持中完善、在创新中提升,“温州模式”完全能够大放异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的典型样本。

  B“‘温州模式’所凝结的探索成果和经验值得发扬光大”

  核心提要:“温州模式”因改革而生,温州经济因改革而兴,温州城市因改革而扬名,改革是温州克难前进的重要法宝。创新发展“温州模式”,根本途径是全面深化改革。

  澎湃新闻:作为中国改革的模范生和中国民间草根改革的摇篮,温州被称为“改革先锋”、“中国改革的麦加”,“温州模式”曾是全国争先学习的榜样。“温州模式”的哪些探索与经验,是值得继续借鉴、汲取与秉承的?在当下以及将来,“温州模式”是否还具有“中国价值”?

  陈一新:“温州模式”因改革而生,温州经济因改革而兴,温州城市因改革而扬名,改革是温州克难前进的重要法宝。“温州模式”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概括起来,主要是“五个字”:

  一是做“闯”字文章。“温州模式”就是在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冲破姓“资”姓“社”争论的实践中顽强成长起来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这是温州赢得先发性发展优势的关键。

  二是做“民”字文章。温州人是温州改革的主体,是温州发展的主力。“温州模式”的最大成功,就在于激发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把温州人自身变成了资源。

  三是做“创”字文章。“温州模式”的成功,既植根于大众创业,也植根于万众创新,充分调动温州人的创业创新热情,使温州发展拥有最深厚的动力源泉。

  四是做“商”字文章。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是“温州模式”诞生的关键。不搞市场经济,就没有民营经济。正是温州率先发展市场经济,使人们看到了市场的力量,看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五是做“放”字文章。“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与政府放手发展、规范引导密不可分。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社会“自治之手”的协调配合,是民营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温州模式”是历史的,但又是现实的。“温州模式”所凝结的探索成果和经验值得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指出:“温州的实践是浙江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正确,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正确。”“我对温州有一个很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写出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我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这两段重要论述已经深刻阐明了“温州模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中国价值”。

  澎湃新闻:在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如何坚定发展“温州模式”,继续丰富“温州模式”的内涵?温州如何再出发,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陈一新: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必须与时俱进,“温州模式”也不例外。近年来,我们着力推动“温州模式”再创新,比如:产业发展由传统轻工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城市化由县域发展向大都市区发展转型;企业发展由“低小散”向小微企业园集聚集约发展转型;要素供给由初级要素利用向海涂开发、温商回归、招才引智转型;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与电商驱动转型等。

  “温州模式”的创新发展,为赶超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13年,温州GDP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2014年,温州GDP总量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从2012年第38位上升到第35位;2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在全省位次前移的有17项。

  创新发展“温州模式”,根本途径是全面深化改革。温州过去是中国改革的先行区,现在仍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未来还要做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模范生。试点是深化改革的试金石和法宝。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将坚持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相结合,把“温州模式”坚持下去、完善起来,把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积极承担起先行先试、示范带动的责任,努力为全国和浙江的改革发展探索新路、作出贡献。

  C“‘人’是温州赶超发展的底气所在、自信所在、力量所在”

  核心提要:温商是“温州模式”的精华。温商拥有丰富的资本源、技术源、信息源和人才源,是温州赶超发展的第一资源。凡是“民”字号改革搞得好的,在全国都有影响力。

  澎湃新闻:温州经济近几年遭遇了一系列困难和“成长的烦恼”,2011年的温州民间金融风波对温州的影响至今仍在。你在今年初曾表示,温州金融风险消除之日,就是温州实现赶超发展之时。你的信心主要来自哪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迄今已有3年,目前的成效如何?

  陈一新:企业金融风险已成为近些年温州经济陷入困境的综合体现,是制约温州赶超发展的最大阻力。企业金融风险爆发之前,温州GDP增速的10%左右是由金融业增加值贡献的。去年企业金融风险导致金融业增加值下降,相当于拉低GDP增速1个百分点。

  目前温州还有不良贷款余额317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485亿元。按去年化解近400亿元来计算,假设今后不再新增不良贷款,至少需两年时间才能消化企业金融风险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风险化解之日,就是温州经济赶超之时。

  温州正面临着“标兵渐远、追兵渐超”的巨大压力。同时,温州具有再次赶超发展的巨大潜能和独特优势,这就是温州人创业创新精神和温州人资源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巨大的物质财富。这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是温州赶超发展的底气所在、自信所在、力量所在。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已实施3年。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扎实的改革成果。比如,实现了10个“全国第一”,包括出台了首部地方金融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等。这些改革举措,对稳定温州金融运行起到了良好作用,有些方面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推广复制。

  温州金改的根本任务是破解“投资难”和“融资难”问题。在新一轮改革过程中,金融改革难度最大,国家有关方面最重视,但也最谨慎。有专家称之为“攻坚战的最后最大堡垒”。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还要加大探索改革力度。今年,我们在原有“金改12条”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新的“金改12条”,努力推动民间小资本与大项目大产业有效对接、银行大资本与小微企业有效对接、各类资本与经济转型升级有效对接,力争在创新金融服务、发展互联网金融、培育地方资本市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走出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金融综合改革路子。

  澎湃新闻:如你所说,大批温州优秀商人是温州独有的资源,温州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是“人”的胜利。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温州将如何利用这种资源,在新的高度实现自身的新发展?

  陈一新:“温州模式”是孕育温商的沃土,温商是“温州模式”的精华。240多万在外温商拥有丰富的资本源、技术源、信息源和人才源,是温州赶超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温州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

  所以,我们将“温商回归”定为温州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启动实施了“温商回归三年超三千亿”计划。现在,温商回归如火如荼。2013年全市温商回归到位资金410亿元,总量超过前5年总和;2014年到位内资969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在温州,凡是“民”字号改革搞得好的,不但在发展中有生命力,而且在全国都有影响力。我们将进一步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和宽松的环境,激发民间投资热情,推进民营经济提升,促进民办事业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创业创新主体”的理念,放开可以放开的领域,放活可以放活的要素,让民间力量充分释放,社会活力竞相迸发。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鲍苗苗|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