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国强:培养创新型人才需从孩子和基础教育抓起
核心提示:
中新网6月1日电(曾会生) 5月3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发展出版社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大厅共同举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结题研讨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致辞时表示,
基础教育是关系到民族素质与国家前途重大的问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
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这需要从孩子抓起,从基础教育开始
。
|
来自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专家参与讨论。会议由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包月阳主持。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要求,也是为国家现代化提供人才保证。基础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课题组专家表示,基础教育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加上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教育,基础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和文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基础教育改革成效显著。
第一,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到2011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普及了免费九年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2002年的36.8%提高到2014年的67.5%,“入园难”状况有所缓解。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含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从2002年的42.8%提高到2014年的86.5%,意味着新增劳动力绝大部分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
第二,教育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在经费投入上,经过不懈努力,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了4%。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带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此外,在办学条件、教师支持政策、信息化建设上,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三,教育公平性不断扩大。一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二是农村学生进重点高校比例不断提高,三是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推进,四是大中城市的择校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第四,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民办学校制度建设、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加强标准建设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目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达到13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大部分成绩是基础教育贡献的。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在2009年、2012年两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15岁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测试)调查中,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技术标准要求,上海均排在第一位,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基础教育事业还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还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的差距,统筹城乡教育之间均衡配置,标本兼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人才。
《决定》还提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这无疑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近年来,各地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都做出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分重视基层教育部门、学校、师生创造的新鲜经验,去年以来,课题组分别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广州思源学校、江西临川自主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萍乡长塘文化村镇复兴基地四地实地调研。尤其是对山东杜郎口中学、广州思源学校创新性实践“崔其升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了解,并作为案例进行解剖,获得许多有益启示。
课题组表示,“崔其升教育体系”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方面的重要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和做法,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提炼、总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是在一所农村薄弱学校开展这项改革的,这种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改革精神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阶段尤其值得提倡和鼓励。
隆国强在致辞中说,基础教育是关系到民族素质与国家前途重大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比如教育的普及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都大大提升,使得国民素质大幅度提升,中国过去几十年里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其基础因素就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
他指出,中国基础教育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这对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改善基础教育的公平性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要着眼于如何能够适应创新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这需要从孩子抓起,从基础教育开始。
“激烈的市场竞争、国际竞争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隆国强结合自己对对外开放、国际竞争等领域的研究,在实际调研中,很多地方企业给反映最强烈的是缺乏高素质技术工人谈他的体会。他认为,“高素质”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一个是劳动力技能高,他通过学校教育和各式各样的技术培训,在工作中学习、训练、积累,形成劳动技能过硬。另一个是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和劳动态度好。
在实际中,很多地方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两个方面都不能满足:在技能上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有差距;在劳动力素质的精神层面上,吃苦耐劳精神、合作精神、诚信等等也有欠缺。从国家发展的高度来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要更好地培养适应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吃苦耐劳的、具有良好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但隆国强认为还有一个层面问题很重要: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劳动者,还要让每个人更好地理解人生。教育归根到底要以人为本,让人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这里确实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
隆国强特别提到,教育在教知识的同时,怎样能够更好地真正从根本上满足作为一个人对新知识的渴求,对未知世界的探求,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一直在说,活到老学到老,生活才有品质,人生才真正有意义。做教育就需要思考这些问题,教育绝不仅仅是给大家教一些知识、技能,也不仅仅是进行德育教育,把几十年经验、几千年积累的美好道德品质教给学生,
“我觉得还有一个特别深层次的问题是,怎么让我们这些经过教育的人永远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能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里边确实需要做很多的探索,不是哪个教育家说这么办就可以,现在我们还没有。”他说。
隆国强对杜郎口中学校长
崔其升的探索给予了肯定,“我不敢说这一定是未来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但他很珍贵”,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传统中国的基础教育让他学了知识,会背、会记,还锻炼了其他的能力,比如表达能力,很强的自信心等等。当然,让学生永远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好学是不是也有所帮助,但确确实实非常值得去调查、研究、总结,把一些好的东西通过课题、通过调研呈现给同行,让大家在这个基础上有更多的探索,这是这个课题更大的意义所在。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