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探寻远离城市的温州老建筑 记者带你走读古村老屋

探寻远离城市的温州老建筑 记者带你走读古村老屋

温州网–温州日报 2015-06-16 09:22:45
近日,记者走进苍南矾山矾矿遗址、永嘉岩头芙蓉古村,去探寻远离城市的老建筑,寻找温州记忆的另一种味道。
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的煅烧炉遗址。陈萍 摄
永嘉岩头芙蓉古村。 林鸿麟 摄

  温州网讯 温州的古老建筑,并不仅仅局限于市区的老城区,在苍南、永嘉、瑞安等县(市、区),乡土建筑、工业建筑遗址等建筑群,也是温州历史记忆的珍贵印记。

  近日,记者走进苍南矾山矾矿遗址、永嘉岩头芙蓉古村,去探寻远离城市的老建筑,寻找温州记忆的另一种味道。

  永嘉岩头芙蓉古村

  传承千年的耕读式村居

  初夏走进芙蓉村,绿荫遮天,平添了几许凉意。

  村名“芙蓉”,其实村中并没有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其色白里透红,形似三朵含苞待放的芙蓉花,故而得名。

  这座始建于唐代末年的大型村寨,虽几经毁建,但依然是楠溪江中上游规制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从各式公共建筑到大小民宅一应俱全。

  踏进古村,村中的道路还是由整砖和鹅卵石铺成的,已在千百年的行走中被人们的足迹磨得圆润,阳光下闪出柔和的光泽。两旁一排排的房屋大多古旧而沧桑,全用卵石原木构筑,显得质朴无华。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芙蓉村,仍然保存着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规划面貌,总体按“七星八斗”的格局规则设计,大体上为坐西朝东,呈正方形,四周筑有用蛮石砌成的寨墙,长2000余米,高2米,将整个村庄围拢成一个小城堡。

  村里几乎家家都有院落矮墙,踮起脚就能看到院内生活。偌大的院落里栽了树木花草和瓜果蔬菜,看着在此翩翩起舞的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虫,心中充满田园生活的恬静。

  芙蓉村至今保存明清古民居30余处,明代大宅遗址5处,大小宗祠共18座。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司马第大屋,这也是温州大型民居的典型代表。

  老祖宗传给村子的,不只是老房老街,还有千年以来的耕读传统。“耕可果腹,读可润身。这是先人告诉我们的理念。”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而今,不少村民还如他们的祖先一般,守着家门口的一亩三分田,过着传统的“耕读”生活,也让这个古村弥漫着一股难得的书卷气。

  近年来,芙蓉村开始对古村落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不过,“全村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一定要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这笔珍贵财富保护好。”芙蓉村村支部书记金彩媚介绍,每年的旅游收入很多用作古村的维护和修缮。

  在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的眼中,像芙蓉古村这样的楠溪江乡土建筑,虽然没有皖南民居的精致,没有晋中大院的豪华,但它们个性特点非常鲜明,从村落整体有规划的建设布局,到房屋个体的型制和风格,都明显不同于江南其他地方。“楠溪江的乡土建筑把楠溪江姑娘的清纯灵秀、老农的朴实坦诚和在乡文人的儒雅散淡都融铸进去了,它们是那么和谐宁静,潇洒自如。”

  苍南矾山矾矿遗址

  工业“活遗址”期待再“花开”

  苍南县矾山镇位于浙南东海之滨,四周群山环抱,因蕴藏丰富的矾矿而被誉为“世界矾都”。矾山炼矾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明矾产量和明矾石储量均居世界第一。

  地理和历史的天然优势,让矾矿遗址成为我国较为罕见的工业遗产类的省保单位,也是迄今为止浙江省文保单位中首个仍在生产的工业“活遗址”,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唯一性。遗址核心区福德湾村是中国首批传统村落,也是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

  走进位于矾都核心区、矾山镇福德湾村鸡笼山的矾矿遗址,记者发现这是由采矿旧址、炼矾旧址、附属旧址和传统民居等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占地面积21.39公顷,当地人俗称为“一东间”。

  整个遗址依山而建,与古村落布局相互交融。不同于传统民居的轻巧灵活,工业建筑普遍厚实、庞大。而其附属的旧址和民居区域,则呈现老街小巷交错,房屋高低间杂,古朴典雅,韵味深厚。

  目前,原温州矾矿办公大楼被改造成温州矾矿博物馆。原机械修配厂房,则改建成矾都矿石馆和矾都奇石馆,通过模型、沙盘、模拟矿硐、视频、实物等形象表现手法,向参观者展示矾都的方方面面。

  近三十年来,因资源枯竭,温州矾矿的矿业经济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由于仍在沿用的原始采炼技术是典型的文化遗存,这些遗产具有“活化石”的意义和世界工业遗产的价值,因此历史遗存开始进入专家的视野。有专家建议,温州矾矿可以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

  经过多年努力,矾矿遗址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历史村落保护修缮工程持续推进。2012年,温州矾矿携其老矿山、车间、炼矾工艺、民间文化等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正式启动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

  2014年5月25日,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主席P·E·马丁至矾山考察,对矾山保存基本完好的工业遗产赞不绝口:“矾山矿区的自然景观和依存的手工劳动所体现的工艺价值,非常神奇。”

  目前,矾矿申遗得到了当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申遗主推者之一张传君告诉记者,他的父辈们就在矾矿上,作为曾经的矾矿人,对此地记忆深刻。而且,矾矿沉淀下丰富的工业文明遗产,浓郁的地方文化和独特的矿工风貌,尤其是矿山开采和井巷施工技术,至今还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

  因矿而建而兴,因矿而一度沉寂,如今,这里的人们希望在废墟上能再度花开。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