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专家一起寻访 深巷老宅里的温州生活
晏公殿巷内的百年老建筑宝大商行依然是人们生活的居所。
戚大叔在百年戚宅里侍弄花草。
□特邀专家金文平(温州民俗专家)
温州网讯 黑瓦白墙里头是怎么样的生活?深深庭院里现在都住着哪些人?在经历了岁月与风雨,这些老宅院是否依旧安好?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日前,我们计划了一趟寻找温州生活的“文化旅程”,并邀请到温州民俗专家金文平做“向导”,帮助寻觅藏在“闺中”少人识的“宝贝”。
6月上旬,已将近梅雨季节,多雨而潮湿。周二的下午,天色阴沉,空气沉闷,赶在大雨将至前,金文平带着我们漫步市区老街区,走走停停,在那些背街小巷、深宅老院里,触摸光阴,聆听岁月,寻找属于“老温州”的故事。
晏公殿巷、宝大商行、解南后巷
我们从市区公园路启程,出公园路即前往五马街,虽是工作日,这条商业街上依然热闹,沿街店铺的高音喇叭里传递着欢快的音乐。行过五马街近三分之二的路程后,金文平带着我们右拐进入一条巷子,瞬间便觉得耳朵清静了,记者看到路牌指示是晏公殿巷。
同样是一条商业街,但晏公殿巷显然安静了不少,一间紧挨着一间的小铺子已经用上了木制的统一店招,因日晒风吹导致油漆褪色,正在进行翻新工作,工人们用梯子挨家挨户地刷油漆。这条巷子的商铺大多售卖凉席、棉被等床上用品,或者棉布、毛线等,兼做批发和零售的生意。
据介绍,早在清朝中期,晏公殿巷便是颇有名气的商业街,经营陶瓷玉器之类以及棉布生意等。那时节,此巷的西段玉器店甚多,故又有“玉堂里”之称,陶瓷店的生意也不错。看来做生意也是有传承的。
沿着晏公殿巷往东走,路过名校建设小学后,我们就来到了位于37号的“宝大商行”。金文平赶紧叫记者好好打量起这座气派的建筑。
“建于民国时期,属于巴洛克风格,现在已经是市级文保单位。”在他的一一指点下,记者看清了这座建筑:三间两层,局部三层,二楼沿街挑出阳台,下有涡卷牛腿支撑,外有铸铁栏杆。屋面大檐口,中央有三角形山花。据记载,这座屋子原先的主人名叫王崇文,经营棉布生意,曾在蛟翔巷开办富华布厂,解放后担任过温州市工商联主席。
在记者抬头打量宝大的时候,院子里走出了一位穿着背心的老伯,大概是觉得天气闷热从屋子里出来凉快。他告诉记者今年近70岁,在这里已经住了50多年,“我十二三岁光景就搬进来了,一直在这里生活。现在里面还住着六户人家。”
然而随着周围高楼的崛起、街道的改造,老院子的生活也显出了一些麻烦来。因为外面的道路是近些年重新铺设的,高于宅院,台风天屋子里就会进水,“1997年的17号台风,水都满到我腰上了!”老伯用手往自己的腰上比划着。
与老伯告别,我们拐入解南后巷,朝北走,这条巷子仅够两三人并排行走,“与解放路平行,南北走向,贯通到底,解放路相当于是大路是主路,而解南后巷就是一条小巷一条副路。”金文平边走边说:“其实这与温州‘前店后屋’的居住模式有关,解放路是主要的商业街,‘前店’的生意都通过解放路来做,而这条后巷就是为在‘后屋’里生活的老百姓提供出入的通道。”
这是记者第一次得知有这么一条小巷。因巷窄,两侧屋子高,巷子采光不好,在一两处打开的房门内,记者看到,这里原先居住所用的屋子现在大多已成了仓库……
状元巷、墨池坊、戚宅
徜徉古宅深巷,瓯越历史文化从岁月中缓缓走来,一时之间让记者产生了时光驻足的错觉。
在解南后巷里穿行,七拐八拐我们看到了一条名叫“状元巷”的巷子,金文平给记者普及起知识:“温州人取地名是有一定名堂的,比如这条‘状元巷’是因为里面出过一个状元叫木待问;温州还有个地方叫‘状元里’,是因为出过一个叫周旋的状元;‘状元桥’你听过没有?那是南宋状元赵建大出资所建。”记者一下子觉得大长见识。
穿过状元巷就是公安路,于是我们决定前往不远处的墨池坊看看。来到墨池坊我们便直奔大有名气的“戚宅”,院子的大门敞开着,我们不请自入,院内各家屋子的门均紧闭,四周一片静悄悄,两株茂盛的玉兰树相对而立,花香四溢。前堂的屋檐下挂着孩子的衣裳,很有市井烟火气。
大概是看到有人进来,在巷子口与街坊闲扯的戚大叔赶忙进来,说:“你们是记者吧。”原来是看到了摄影记者手上的相机。我们笑着默认,热情的戚大叔紧接着说:“我们家这房子可吸引了不少记者呢!”
戚大叔近60岁,笑说自己现在是坐等退休。从他的爷爷一辈开始就住进戚宅,到他已是第三代,现在他的儿子也一起住在院子里。加上几个90多岁的老奶奶,大宅院里现在住着八户人家。“都住这么久了,要我搬去高楼里住,我还不愿意呢。”
如今戚大叔每天早起去山上锻炼,下午下班就在院子侍弄花草,除了两株10多年前种下的玉兰树外,还有30多盆兰花也长得郁郁葱葱。好客的戚大叔邀请我们去后院看看,一路引领我们穿过后堂时,还不忘指着门上的精细雕花让记者注意看:“这些都是好东西。”
后院中间是一个木架子,爬着黄瓜藤,开出了黄色的小花,他说特地种点好养活的绿植,夏天的傍晚可以挡挡西晒的热气。院子里的一口水井已经废弃不用了,一旁原先的厨房因为房顶漏水如今成了仓库,用不到的旧家具都存放在这里,不过戚大叔还是希望能够尽快把屋顶修起来,“被雨淋了,这些家具也会烂得很快。”
走出戚宅,记者在院子外头看到了一块石碑,介绍这座宅邸为五间两进合院式木构建筑,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由门厅、正厅及东西厢房构成。正厅为五间硬山顶建筑,船篷轩外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戚宅是清同治年间温州官商冯月成兴建,后售予白累德医院戚姓医生。
永宁巷大生堂、七枫巷胡宅、朔门街
沿着解放街继续往北走,我们进入了永宁巷,刚拐进巷口,迎面看到一幢写着“大生堂”的老楼,西洋风格,侧对着巷口,据墙上资料记载,大生堂药店是温州老字号药店“老香山”旗下品牌,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此宅原为宁波人、制药商施泳笙建造。一位路过的老者见记者停驻在此,踱步过来说,这个老楼现在是药店的仓库。
在永宁巷拐个弯就进入另一条巷子——七枫巷。位于七枫巷中部位置的是胡宅,建于20世纪30年代,巴洛克式建筑,夹带哥特式与中式装饰风格。整座建筑华丽而不失大气,充分体现了巴洛克风格追求自由的内涵。这里曾经寓居过原国民党第二军团司令、蒋介石侍卫长、台北温州同乡会理事长胡炘,故被称为“胡宅”。前几年,宅院曾被社区用于活动场所,如今大门紧闭,房子闲置,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一些在维修的施工队。
从七枫巷离开,经过打绳巷,很快就进入大名鼎鼎的朔门街。金文平告诉记者,前几年朔门街以文化为定位开始招商,后来几经波折,现在开着零零散散的一些小店铺,主要为小茶馆、桌游吧、古玩店、服装饰品店等。“隔一段时间,这里的店总是关了几家又开几家,游客没有原先那么多了,但周末或者是晚上,也总是会有一些人来逛逛。”坐在家门口纳凉的张阿姨对记者说。
去年10月,苏先生将原先开在西城路的书法培训社迁至朔门街,“一来租金便宜,两层半的一幢小楼房一年的租金是4万元,低于临街的铺面;另外,地理位置不错,来我这里学习的不少学生也比较方便。”苏先生告诉记者,因为自己有着固定的学生群,因此不需要宣传,所以躲在小巷里并不会影响生意,“其实,现在朔门街能够维持生意的店铺都是通过前几年积累,有了固定的客户,所以才能酒香不怕巷子深。”
苏先生的书法社还兼有茶馆的功能,没有学生的时候,他便在一楼的茶室里喝喝茶,看看来来往往的老居民。他告诉记者,如今的朔门街约有一半的铺面出租,另外一半则居住着在此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朔门人,“每天到了傍晚时分,这些老人家都会出来活动,很有生活的气息。”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市委工作务虚会召开
要闻12-12
-
温州市第十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开幕
要闻12-12
-
11月份,温州CPI同比下降0.3%
经济12-12
-
温州理工学院附属三所学校正式揭牌
科教文体12-12
-
北麂山灯塔实行值守志愿服务满十年 守出“心灵的宁静”
社会12-12
-
吃的玩的赏的陆续开张 洞头东沙不夜港旅游业态再“扩圈”
社会12-12
-
全景沉浸式探索戏曲观演新样式 温越版《封神》邀你“入局”
科教文体12-12
-
永嘉农产品“出海”拓市场
经济12-12
-
十几岁孩子腰椎间盘突出 “腰不好”越来越年轻化
社会12-12
-
郑思维迎来国际赛场“最后一舞”
科教文体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