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男子楠溪江溺水一人身亡 野泳一定要注意这些

来源:温州网作者: 2015-06-26 18:33:31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温州网6月26日讯(记者 王建平)炎炎夏日,是游泳事故高发季节6月26日14时许,永嘉楠溪江发生一起游人溺水事故,事故造成一人死亡。

  26日14时左右,永嘉县公安分局接到报警称,在永嘉县楠溪江二桥附近发生溺水事件。据赶到现场救援的永嘉枫林派出所李警官介绍,事故发生后,附近的游客急忙相救,最终仅成功救起一人,另一人溺水身亡,目前,具体溺水原因还在调查之中。

  据了解,该处水流过急,水中时有漩涡,但平时仍经常有人在此处游泳。

  夏季,不少人喜欢嬉水消暑,溺水事件也随之高发,尤其进入暑假,尽管政府部门、学校、家长三令五申孩子要远离危险水域,但每年学生溺亡的事件屡见报端。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外出游泳,务必注意人身安全。

  水中遇险怎么办?尽量保持头后仰口向上。

  不会游泳的人落水,要尽量保持头后仰,使口鼻露出水面呼吸,不能将手上举或挣扎,以免身体下沉。在深水域溺水,尽量让上身保持在水面以上。深吸一大口气,胸腔充满气体时身体就会向上浮;当吐气时,胸腔气体排出,身体会下沉。换气时一定要注意,大口吸气前要将憋在胸腔的气体全部呼出去再吸气,以免长时间憋气造成缺氧。

  寻找支撑点以求站立

  在倒梯形的人工河渠里落水,首先不要着急爬上来。由于两侧具有一定坡度,很难爬上来。应尽量去扶住两岸墙壁,寻找支撑点,以求站立起来,把头露出水面,再大声呼救。

  水中抽筋不要发力划水

  游泳者在水中抽筋时,先深吸一口气,憋到水里,双手去扳脚趾,用力向前伸腿,最大限度地拉伸筋脉,越伸展越好。如果此时憋不住气了,可以换一次气,再憋气继续扳,直到疼痛缓解,再缓缓地游向岸边,上岸处理。

  被水草缠住切莫乱撕扯

  在野外水域被水草缠住时,千万不要惊慌。深吸一口气,潜下去看看水草是什么结构,怎么被缠住了,想办法松开。如果憋气时间短,可以上来换气,再潜下去松开水草。千万不要盲目去撕扯。

  岸上同伴怎么施救?不要盲目下水施救。

  在自然水域发现有同伴溺水,不了解水域环境的、水性不佳的同伴一定不要盲目下水。如果非要下水救人,一定要注意同伴们不要全部下水救人,至少留有一人在岸上大声呼救并拨打120、110。

  为落水者建立信心

  不会游泳的人落水往往会惊慌无措,丧失理智。这时候岸上的人一定要大声告诉他,“不要慌,不要怕,我们来救你了。”让落水者感受到希望、安慰,能够激发溺水者的求生信念,也有助于溺水者恢复理智。

  借助周围可用物品

  要寻找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例如折下长树枝递给溺水者,或者将衣服、腰带绑在一起,甩给溺水者。如果要下水救人,一定要在腰部拴上绳子,岸上的人抓住绳子另一端。此外,在岸上救人时,一定要半蹲下来,降低身体重心,身子尽量向后靠,并与岸边保持一定距离。农村水坑、水洼的水岸多是泥土堤岸,施救者离岸太近可能会造成坍塌,继而掉进水里。

  轻装下水减少阻力

  在下水救人前一定要把衣服、鞋袜脱掉。穿着衣服在水里会有很大的阻力,湿透了之后衣服会很沉,增加下坠的重力。

  施救要先看再靠近

  下水救人要遵循“一看二靠近”的原则。一看就是看溺水者意识是否还清醒,是否会配合施救者施救。二靠近就是要从侧面去靠近他,和溺水者保持一米到两米的距离。先潜下去推落水者的腰,然后托住落水者腋下,用自己的胯部顶住溺水者的腰,防止其下沉,然后躺倒在水面上蹬蛙泳腿向岸边缓缓靠近。

  施救者要首先自保

  施救过程中发现自己也被困住,一定要想办法脱身,可以采取的方法就是继续下潜。因为溺水者求生本能是借助施救者力量往上走,当施救者下潜时,溺水者没有借力,便会寻求其他可借助的力量。这并非见死不救,救人时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以免同时发生事故。

  溺水急救怎么操作?

  120救护人员赶到前,可对被打捞上岸的溺水者采取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最简单也最常用的就是人工呼吸。具体操作为:

  首先,将溺水者扛在肩头,让其头部自然下垂呈倒立姿势,将溺水者腹中被呛灌进去的水和杂物倒出来。

  其次,把溺水者平放在地上,让溺水者头顶后仰点地,口部朝上。确定其呼吸道通畅后,救护人站在其头部的一侧,一只手捏住溺水者的鼻子,深吸一口气,对着溺水者的口将气吹入。吹气应保持在1秒以上,使溺水者胸廓扩张;吹气完毕之后,施救者松开捏鼻孔的手,让病人的胸廓及肺依靠其弹性自主回缩呼气。如此每分钟循环12次左右。

  如心跳已经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伴将两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中段进行心脏按压,下压要慢,放松时要快,每分钟80次-100次。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王建平|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