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溺水事件频发 学些救生知识关键时刻能帮上忙
核心提示:
游泳是夏季最受欢迎的解暑方式之一,除了游泳馆,塘河、水库、溪潭等地也是一些市民的嬉水玩乐之地。殊不知,这类野外“泳池”看似表面平静,但底部暗藏凶险,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今年6月以来,市公安局就接到多起市民落水报警,120急救中心也接到10起市民落水报警,其中多名溺水者是新居民子女。
据统计,我国每年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因溺水而死亡者达1.6万人之多,占青少年非正常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这跟溺水者本身缺乏游泳安全知识有直接关系。”市游泳协会会长李伊霞说,对于不熟悉的水域,切莫轻率下水。
这些年,夏季溺水事故频发
6月28日,高楼镇枫岭社区一小溪潭,一名男子溺水。经调查,溺水男子姓王,26岁,马屿镇人。当天15时许,他与亲友一行5人,来到小溪潭内游泳。16时许,同行的张某某突然发现王某某头朝下潜在水下不动,立即叫来同伴将王某某拖到岸边抢救。随后,经120救护人员现场检查,确认王某某已无生命体征。
6月22日,汀田街道一男孩在温瑞塘河游泳遇险后失踪,直至6月24日,尸体才被找到并打捞上来。经调查,疑似溺水的男孩姓何,今年11岁,贵州人,在汀田某学校就读。
2014年5月3日,塘下镇凤山村山脚水塘边,一名9岁的贵州籍男童在水边玩耍时,不慎滑落水中遇难。
2013年初夏,我市发生两起未成年人溺水事故。6月23日,新华中学一名刚毕业的学生,去鲍田下湾水库游泳。游泳结束后,他发现裤腿上沾有泥巴,想清洗一下,可没多久,同伴就发现这名男孩不见了;5月11日,碧山中学的一名学生到陶山一游泳池游泳,滑入深水区身亡。
从上述这些案例中不难发现,溺水事故大多发生在户外水域,而溺水者多为新居民或是新居民子女。“去游泳池游泳买票太贵,很多新居民特别是新居民子女,宁愿去户外水域游泳。”李伊霞说。
水库内溺水极难施救
“最容易发生溺水事故的地点为水库、水坑、池塘、河流、溪边、海边以及安全设施不完备的游泳馆。”李伊霞说,对水域安全环境认识不足是发生溺水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逢夏季,集云山水库便会变成“天然大泳池”。日前,记者来到集云山水库,发现水库入口已经拉起了警戒线,一旁还有三四名锦湖街道森林消防队队员在值守,库区里有几个人在散步,没有人游泳。
“前两年每年都有人溺亡,都是在瑞安打工的外地人,非常可惜。”森林消防队队长许道献说,从6月15日开始,他们就在水库各个入口安排人员值班,劝阻前来水库游泳的市民,但每天仍有三四百人上山,有的在早晨5时就来了。
在记者采访期间,又有十多位市民驱车来到水库打算游泳,看到拉起的警戒线只好打道回府。“不让游,我们也不会强行下水。”一位市民告诉记者。不过他也坦承,会趁着消防队员下班后过来游泳。
“只要水性够好,就不会发生意外。”记者和这些本打算下水库游泳的市民聊了几句,发现不少人过分相信自己的水性,并不担心发生意外。然而,游泳者高估自己的体力和技术,是溺水的一大原因。“外出游泳时要正确评估自我能力,不能逞强好胜,应该量力而为,泳技差者不能到深水处或离岸太远。”李伊霞说。
水库和其他户外水域不同,水深岸陡,而且水库的水很凉,游泳者易抽筋,一旦溺水难以施救,危险很大。哪怕只是在水库边玩耍,也很不安全,如果不慎从陡坡处滑落,同伴伸手去拉,极易被拉下水,酿成悲剧。在水库溺水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发生于今年4月5日广东汕头的一起悲剧:一名7岁小孩扫墓后到水库洗手失足落水,其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接连下水救援,由于不识水性,相继溺水身亡。
普通救生圈不适合户外水域
对游泳装备存在的认识误区也会造成溺水。“市场上销售的塑料气泡救生圈,千万不要在户外水域中用来当成救生护具,这种塑料气泡救生圈在水中一旦漏气,后果不堪设想。”李伊霞说,每年因塑料气泡救生圈漏气后造成溺水身亡事故的比例非常高,建议会游泳的市民在户外水域游泳时可以借助一种“跟屁虫”的用具保护安全。
除此之外,安全设施不完备的游泳馆也容易发生溺水事故。“市民在选择游泳场所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考虑,选择正规的游泳场馆。”李伊霞说,一个合格的游泳馆或游泳池,必须配备专业的救生人员以及完备的安全设施,以保证游泳者的人身安全。
掌握“六不一会”防学生溺水
“防学生溺水,要堵,也要疏。”市教育局安全保卫科科长陈光良说,经过案例分析,该局将防溺水重点对象锁定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上学、放学未安排家长接送的中小学生,重点时段为中午和下午放学、周末节假日及暑假。
据了解,从今年4月份开始,全市各学校对校园周边及施教区范围内的水库、溪流、深潭、池塘、工地水坑等危险水域,进行地毯式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并在校内危险水域设置警示标志、添设救护器材、加装防护设施,专门安排值日老师对重点地段实行午间及放学后巡查。
另外,各镇街综治部门在关键时段重点水域还落实专人巡查。
陈光良表示,防溺水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学生掌握“六不一会”,即:不私自下水游泳或到水边玩耍嬉戏;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监护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盲目下水施救;会基本的应急自救、求助、报警方法。
溺水施救原则:以自身安全为先
当溺水事故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李伊霞提到了施救的几个原则:能在岸上施救的,不要下水施救;能借助器材施救的,勿要徒手施救。一定要以自身安全为先!同时,她还介绍了几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对于不会游泳的人,发生危险后切记不要伸手呼救。因为伸手容易导致人体下沉,此时就极易发生悲剧。正确的做法是放松身体,头往后仰,将嘴巴和鼻子露出水面,借机用嘴呼吸。“此时若是有人相救,被救者切莫死命抓住施救者,应当放松身体配合救援。”李伊霞说。
若是看到他人溺水,首先要大声呼救,并立刻拨打报警以及急救电话。“尽量不要和溺水者直接接触。”李伊霞说,为了避免被溺水者拖拽落水,施救者可以借助身边常见的物品代替救生工具进行施救,比如可将空的矿泉水瓶抛给溺水者,让其夹于颚下;利用绳子固定于岸边的可固定点,并将绳子抛给溺水者;或是用衣服包裹篮球作为救生漂浮用具,抛给溺水者。
“手拉手施救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施救方法,极易发生群体溺水事件。”李伊霞提醒。
[相关链接]意外溺水急救全程图解
医学界认为,溺水者的生存与最初的急救关系密切。如果抢救及时得当,溺水者往往可以起死回生,抢救越早,生存希望越大,溺水后抢救黄金时间为4至6分钟。
一旦发现溺水者,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1.清除口鼻里的堵塞物
让溺水者头朝下,用手指清除其口中杂物,再用手掌迅速连续击打其背部,让其呼吸道畅通,并确保舌头不会向后堵住呼吸通道。
2.呼吸道畅通后,要立刻倾出积水
抢救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起,将溺水者俯放在屈起的大腿上,颤动大腿或挤压溺水者背部,使呼吸道内积水倾出。或者让溺水者俯卧于抢救者肩部,使其头足下垂,抢救者来回跑动就可倾出其呼吸道内积水。注意,千万不能让溺水者头朝上。
3.倾水的时间不宜长,有水吐出后马上做人工呼吸
将溺水者仰面放在地上,使其头部后仰,用一只手捏住其鼻孔,嘴对嘴轻缓吹气,注意溺水者胸部有没有隆起和回落,如果有,说明呼吸道畅通。尽可能快地做6次呼吸,然后每分钟12次,直到其恢复正常呼吸。
4.胸外心脏按压
如果溺水者心跳、呼吸全部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将其仰放在地上,按压者左手掌置于患者胸骨下1/3处。右手掌压在左手背面,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2至3厘米。然后放松,频率为每分钟60至70次。应注意掌握好压力,防止用力过重。若能触到颈动脉搏动,说明心脏按压有效。
5.注意保暖按摩四肢
呼吸心跳恢复后,应注意保暖,并按摩四肢,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其康复。
6.向急救中心求救在进行上述方法抢救的同时,还应尽快向急救中心求救。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