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温州老兵仍当“剃头匠” 最难忘赣江追击战
核心提示:他可以说是全世界年纪最大的理发师,今年92岁,仍时常在家给村民理发。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抗战老兵,遗憾的是因退伍证保管不当遗失,至今无法得到官方正式认可。
温州网8月14日讯(记者 叶锡环 见习记者 黄梦思 余平)他可以说是全世界年纪最大的理发师,今年92岁,仍时常在家给村民理发。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抗战老兵,遗憾的是因退伍证保管不当遗失,至今无法得到官方正式认可。
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记者来到平阳县鳌江镇塘川社区高垟村,探望这位抗战老兵郑士种,聆听他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家境贫寒被骗从军
穿过数条蜿蜒的乡间小道,记者来到高垟村山脚下的一间两层老屋。一位老人赤脚站在家门口,个子不高,清瘦,皮肤黝黑,看上去与普通老农无甚区别。经人指点,这位老人就是抗战老兵郑士种。
老人耳朵不背,手脚伶俐,提起70年前的抗战经历,他略显空洞的眼神顿时散发出光彩,说话条理清晰,语气铿锵有力。
1924年,郑士种出生在一个农户家庭,幼年时父母相继离世,与姐姐相依为命。迫于生计,他替人放过牛,去理发馆当过学徒。
1941年秋天的一个傍晚,17岁的郑士种被人骗到保长家喝酒,结果和同村的林乃程一起被抓壮丁。当天,他用扁担挑着行李到青田集结,再步行到金华坐火车投入江西抗日战场。
“当时在青田共有150名壮丁,因为部队军纪很差,很多人受不了打骂,连夜逃走了115人。”郑士种说,他到江西从军两年后,才知道自己的部队是国民党25军,军长叫黄伯韬。
令郑士种印象深刻的是,这支部队军纪非常严厉。有一天,一名士兵上街买豆腐,店主说当兵是打日本鬼子的,坚决不收钱。结果在推却过程中,店主的手背不慎划伤出血,这名士兵被误以为“买东西不给钱”的败坏军纪典型给抓了起来。
黄伯韬获悉后召开大会,下令公开活埋这名士兵以儆效尤。店主闻讯赶来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声称如果要活埋这名士兵,那就先活埋他,这才消除了误会。郑士种说,通过这件事,新兵的抗战热情高涨。
最难忘赣江追击战
从1942年到1945年,郑士种在独立营先后参加过82迫击炮连、重机枪连和步兵连,辗转江西各地与日军作战。让他最难忘的是,1945年参加的赣江追击战。
史料记载,1945年6月底,中国军队在湘西反攻战和桂柳反攻战中都已取得胜利。与此同时,盟军占领冲绳,日本本土危在旦夕。在最后失败的前夕,困守于赣南的日军赶忙收缩,沿赣江北退,以图进入南昌,再转往长江三角洲集中。在日军步步后退的形势下,中国军队紧随跟进,沿赣江一路北上,直至南昌取得胜利。
郑士种记得,有一次部队持续战斗了好几天,敌机往阵地上扔下很多炸弹,部队伤亡很大。最后,国共部队联合发起冲锋,战士们如排山倒海般倒下,死伤无数,他所在的师打得只剩下没几个人。
在冲锋过程中,郑士种的右手臂被子弹打穿,之后被送到江苏扬州治疗。“当时,我突然感到右手臂很痛,低头一看,袖子上全是血。”他伸出手臂比划着说,现在手指头已经麻了。70年过去了,老人手臂上的伤痕依然清晰可见,这成为他参加抗战留存至今的唯一见证。
事后统计,在赣江追击战中,日军死伤官兵5000人以上,其运载物资的船只被中国空军炸沉过半;中国军队伤亡官兵千余名。
在追忆战斗细节时,郑士种屡屡情不自禁地辅以各种肢体动作。然而,时隔70多年,他已经记不起自己的部队番号。当年和他一起被抓壮丁的同村人林乃程,后来在战场上失去了联系。
退伍回乡重操剃头行当
抗战胜利后,郑士种养好伤回到老家平阳,本想解甲归田,然而国共双方分别视他为逃兵和敌人。无奈之下,他参加了国民党平阳士卫队,之后改名郑克琴,到温州加入国民党守军200师独立团。
1949年5月,温州和平解放。郑士种在浙南游击纵队温州前线政治部主任郑伯永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提拔为排长。同年8月,他因风湿病退伍回乡,娶妻生子,靠老手艺剃头谋生,一干就是60多年。
郑士种的外孙黄崇稿说,他从小经常聆听外公讲述抗战故事。遗憾的是,外公的退伍证和奖章等材料在文革期间不慎遗失,郑伯永早在1962年去世,老人的抗战经历至今无法得到认证。
去年9月18日,平阳县委县政府给健在的平阳籍新四军(抗战)老战士分别送了一封慰问信,感谢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我也有一封慰问信,说明政府没有遗忘我。”郑士种从抽屉里翻出这封折叠平整的粉色慰问信,眼角泛着泪光。
“这封信对我外公来说就像宝贝似的,平时藏得很好,连我外婆都找不到。”黄崇稿笑着说,虽然这只是一封慰问信而已,但对老人来说,已经视同为他的抗战老兵身份证明,足以弥补他的遗憾了。
在记者采访前几天,92岁的郑士种还在家里给人理发,黄崇稿特地拍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是打鬼子,二是给人剃头。”老人摊开历经沧桑的双手,开怀大笑。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